黃劍鳳
河源市人民醫院小兒科,廣東河源 517000
撫觸護理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價值分析
黃劍鳳
河源市人民醫院小兒科,廣東河源 517000
目的研究撫觸護理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應用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擇2011年1月—2014年1月該院收治的160例新生兒黃疸患兒進行研究。按照隨機數表法,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試驗組80例采用常規護理及撫觸護理方式進行護理,對照組80例采用常規護理方式進行護理。經不同護理方式后,對兩組患兒各項黃疸相關指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經過不同護理后,試驗組總膽紅素、胎便排出時間及黃疸消退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排便次數高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5.0%,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8278,P=0.0051)。結論采用撫觸護理方法護理新生黃疸患兒,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撫觸護理;新生兒黃疸;臨床效果
新生兒黃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特別是針對病理性黃疸,如血清膽紅素持續的處于較高水平,將對患兒的生長發育及生命安全造成影響[1]。在該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合適的護理方法對于疾病的治療有積極效果[2]。該院選擇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60例新生黃疸患兒進行研究,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采用撫觸護理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該院收治的160例新生黃疸患兒進行研究。入組標準:①產后10 min Apgar評分在8~10分之間;②新生兒無產傷及畸形;③排除溶血及其他先天性疾病。試驗組80例:其中男嬰38例,女嬰42例;體重2.31~4.35 kg,平均體重(3.55±1.62)kg;總膽紅素215.67~321.24 umol/L,平均(263.62±25.34)umol/L;生產方式:順產45例,剖宮產35例。對照組80例:其中男嬰36例,女嬰44例;體重2.25~4.28 kg,平均體重(3.48±1.57)kg;總膽紅素210.58~327.29 umol/L,平均(266.87±24.84)umol/L;生產方式:順產44例,剖宮產36例。兩組患兒在性別、體重、總膽紅素水平、生產方式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兒行酶誘導劑靜脈滴注、膽紅素拮抗劑肌肉注射、藍光照射治療等治療,并進行常規專科護理,具體包括:合理喂養,保暖護理,補充維生素,加強看護,關注病情變化,預防并發癥發生等。在此基礎上試驗組采用撫觸護理的方法對患兒進行護理。具體方法為:在室溫為24~26℃的房間內,由經過專業培訓的護理工作人員對患兒進行撫觸護理,要求在進行操作時手部溫暖干凈且不可留長指甲,操作手法輕柔正確。護理過程中,可放舒緩的音樂,按前額、下顎、頭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臀部順序依次對患兒進行撫觸,新生兒每天大部分時間均在睡覺,在其清醒的6 h內,新生兒可能在吃母乳、洗澡等,撫觸護理應與其同時進行,避免干擾患兒睡眠,撫觸操作3次/d,15~20 min/次。在撫觸過程中患兒假如出現哭鬧、皮膚變紅及用力掙扎等反應時,表明患兒感覺不適或者有其他原因,此時應停止撫觸護理,并與醫生取得聯系[3]。經不同護理方式7 d后,對兩組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每天排便次數,胎便排出時間及黃疸消退時間進行記錄比較。
1.3 療效評價
顯效:治療1周后患兒黃疸消退,血清膽紅素水平恢復至正常范圍;有效:治療1周后患兒黃疸消退,但血清膽紅素水平未恢復至正常水平;無效:治療1周后患兒黃疸未消退,且血清膽紅素水平未恢復至正常水平。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4]。
1.4 統計方法
選擇SPSS18.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比較采用 χ2檢驗,當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護理后兩組護理后兩組新生兒各項黃疸相關指標比較分析
經過不同護理后,試驗組總膽紅素、胎便排出時間及黃疸消退時間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試驗組排便次數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護理后兩組新生兒各項黃疸相關指標比較()

表1 護理后兩組新生兒各項黃疸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總膽紅素(umol/L)排便次數(次)胎便排出時間(h)黃疸消退時間(d)試驗組(n=80)對照組(n=80) tP 53.32±14.67 82.43±21.22 10.0929 0.0000 6.12±1.97 3.13±2.21 9.0332 0.0000 7.24±1.54 9.57±1.47 9.7889 0.0000 4.21±0.28 6.04±0.19 48.3719 0.0000
2.1 護理后兩組新生兒治療效果比較分析
經不同護理后,試驗組患兒顯效 61例,有效17例,無效 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97.5%;對照組患兒顯效42例,有效26例,無效12例,治療總有效率為85.0%。試驗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7.8278,P=0.0051)。
新生兒黃疸指的是未滿月的新生兒或者出生28 d內所患的黃疸,其直接原因為膽紅素的異常代謝,當血中膽紅素高于正常水平時,黏膜、鞏膜及皮膚就將出現出現的黃疸。該病可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對于生理性新生兒黃疸,其突出表現為黃疸癥狀會在短時間內消退,一般足月新生兒出生2~3 d內發病,在5 d前后黃疸癥狀表現最重,之后最早在7 d時消退,最晚不超過10 d;對于病理性新生兒黃疸,主要表現為發生早、病程長、病情重及反復發作的特點,即出生24 h內就發生黃疸,黃疸持續15 d甚至更長,病情有加重的趨勢或者病情反復出現。針對病理性黃疸,應該積極尋找病因,及早進行對因治療[5]。雖然新生兒黃疸主要為皮膚表現,但其可引起其他嚴重的并發癥,如黃疸性腦病等,該并發癥發生時,患兒神經系統造成損害,恢復困難,有死亡風險。所以對于新生兒黃疸應及時診斷積極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同時在該病的治療過程中采用合適的護理方法對于疾病的治療也有積極效果。撫觸護理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護理方法,其對于患兒各項指標的恢復及黃疸消退有作用[6]。
該試驗中,撫觸護理取得顯著效果,其在增加排便次數及胎便的早期排出有良好表現,研究中試驗組排便次數及胎便排除時間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同時其對膽紅素水平的恢復及黃疸的早期消退也有作用組。在新生兒黃疸的發生中,胎糞排除的延遲有重要作用,因為胎便中膽紅素含量較高,可達100 mg,而新生兒正常情況下僅產生10~20 mg/d,所以當胎便排除延遲時,胎便中的膽紅素可經腸肝循環重新進入血液,這就導致了血清膽紅素的增高。在撫觸護理中,對患兒腹部輕柔且符合胃腸道蠕動規律的撫摸,可促進胎兒胎糞的早期排除,同時撫觸護理通過對患兒皮膚進行科學有序的撫摸產生有益刺激,這種皮膚刺激可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使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從而導致胰島素、胃泌素及其他有良性效果的胃腸道激素的釋放增加,從而增強胃腸功能,促進正常腸道代謝,盡早的使腸道菌群趨于均衡,使尿膽原生成增加,減少膽紅素循環入血。以上作用將使新生兒對食物的吸收能力增強及排便次數增加,有利于膽紅素的排除,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7]。其中研究中還顯示,采用撫觸護理的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7.5%,顯著優于對照組,與蘭海英等的研究結果一致,這充分肯定他撫觸護理的有效性,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應該認識到這是撫觸護理結合其他治療的綜合結果,應該與家屬講明,避免產生誤導[8]。
通過觀察認為在撫觸護理中應著重注意新生兒的頭部及臍帶處,在做全身的撫觸時,對于這兩個位置可輕微的拂過,而且次數要盡量少,因為大多數新生兒頭部,有尚未閉合的囟門,其中閉合較早的后囟門也得于出生后2~4個月才愈合,而前囟門則需12~18個月愈合,對于新生兒臍帶處,未脫落前過多的被撫摸,則易導致臍帶處的感染及延遲脫落。
綜上所述,采用撫觸護理方法護理新生黃疸患兒,效果良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吳靜.光療聯合撫觸護理對新生兒黃疸膽紅素水平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5):985-986.
[2]李棚,高海燕.撫觸在新生兒黃疸護理中的價值[J].中國醫藥導報,2014, 11(5):142-144.
[3]肖佩霞,左媛,戴姜,等.撫觸護理對新生兒黃疸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6):320-321.
[4]朱桂蘭.新生兒黃疸178例中醫撫觸護理的效果觀察[J].中華危重癥醫學雜志:電子版,2011,4(6):38-40.
[5]吳鳳會,錢雷,孫長虹,等.嬰兒出生后早期撫觸對新生足月兒黃疸的影響[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1,15(22):158-160.
[6]蘭海英,夏愛紅,唐麗華,等.新生兒黃疸早期護理干預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8):110-111.
[7]李紅梅,鄭軍廷,劉志前,等.早期護理干預對新生兒黃疸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10,25(13):1882-1883.
[8]蘭衛華.撫觸對早期新生兒黃疸的臨床指導[J].醫學信息,2013,26(2): 115-116.
Value of Touch Nursing Applied to the Nursing for Neonatal Jaundice
HUANG Jianfe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eyuan City,Heyuan,Guangdong Province,517000 China
ObjectiveTo study the effect of touch nursing applied to the nursing for neonatal jaundice.MethodsOne hundred and sixty cases with neonatal jaundic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4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ndom number table.80 case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touch nursing,while the other 8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And the indicators related to jaundice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After nursing,the total bilirubin,meconium discharge time and jaundice disappearing tim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much less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defecation time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ere more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P<0.05).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97.5%,obviously higher than 85.0%of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χ2=7.8278,P=0.0051).ConclusionTouch nursing has good effect on neonatal jaundice,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Touch nursing;Neonatal jaundice;Clinical effect
R473.72
A
1674-0742(2015)02(c)-0129-03
2014-10-24)
黃劍鳳(1979.2-),女,廣東河源紫金人,大專,主管護理師,主要從事兒科新生兒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