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桂艾
(上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上海 200092)
我國鄉村治理的困境及路徑選擇
湯桂艾
(上海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上海 200092)
我國的鄉村是構成整個社會的基礎。回顧我國鄉村治理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我國鄉村治理模式在取得一系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自身的困境。這些困境主要表現在小農經濟的束縛、鄉村債務的沉重、農村公共權力的不規范、農村宗族勢力的復興、農民負擔沉重及農民素質的低下等方面。本文就從這些方面對我國鄉村治理的困境進行了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關建議。
鄉村治理;困境;對策
一般的說,鄉村治理是指以鄉村政府為基礎的國家機構和鄉村及其他機構給鄉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的活動。鄉村政府或鄉村其他權威機構構成了鄉村治理的主體。在鄉村治理活動中,治理主體的生產方式、組織機構、治理資源的整合以及它和鄉村社會的基本關系,構成了鄉村治理機制。①
隨著“三農”問題的凸現,鄉村治理陷入了困境。造成我國鄉村治理陷入困境的原因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及傳統等多方面來考察。
(一)小農經濟的束縛。
小農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對于我國歷史上的鄉村治理起過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小農經濟失去了其先進性,越來越不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加之小農經濟本身具有的弱小性、多重性、依附性的特點,導致現存的小農經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當前鄉村治理的進程。可以說,小農經濟對中國鄉村治理的影響可能是致命的。
(二)鄉村債務沉重。
近年來,隨著農村稅費改革的深入,鄉村債務問題開始浮出水面,尤其是農業稅免除之后,鄉村債務問題進一步暴露出來,不少農村干部不同程度的面臨著沉重債務的困擾,這也成為影響我國農村各項事業開展的不穩定因素。鄉村債務加重使得原本就步履蹣跚的鄉鎮政府不堪重負,嚴重影響了鄉鎮政府的正常運轉,也影響了鄉鎮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有的地方還因為鄉村債務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使得農村稅費改革的效果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鄉村社會的穩定。綜合起來看,鄉村債務的存在削弱了鄉鎮政府的權威性和合法性,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基層干部的積極性,而且造成農村社會人心的不安和不穩定。②
(三)農村公共權力的不規范運行。
鄉鎮治理能力的下降和鄉村公共權力之間摩擦的時有發生以及“兩委”關系的矛盾問題,造成了農村公共權力的不規范運行,在很大程度上,給我國鄉村治理造成了阻礙。
(四)農村宗族勢力的復興。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宗族勢力的滋生發展,積極影響較少,消極影響較多。其危害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危害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政權建設。二是影響國家法律和黨的方針政策在農村地區的實施。一方面,以族規代替國法,損害了國家法律尊嚴。另一方面,公然對抗國家法律政策,抵抗法律與政策在農村的貫徹實施。三是影響農村社會穩定和精神文明和現代化建設。宗族有自己的利益要求,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使用各種合法、非法手段,不惜損害國家、集體、社會以及他人的合法權益,嚴重危害著農村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對農村的綜合治理造成了巨大的阻礙。③
(五)農民負擔依然沉重。
通過稅費改革,雖然政策意義上的農民負擔問題在可預期的時間內將會得到解決,但教育負擔、醫療衛生負擔和生活成本等負擔依然對農民構成了巨大的壓力。這些負擔的存在,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鄉村治理的效果。
(六)農民素質有待提高。
從總體上說,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以及健康素質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在鄉村治理過程中主體地位的實現。從理論上講,我國鄉村治理是一個農民和政府良性互動的過程,沒有農民群眾的參與,鄉村治理的實現只是一句空話。但從現實的角度看,農民的素質還遠遠不能滿足鄉村治理的需求。
總之,受小農經濟、鄉村債務、農民素質、農民負擔、宗族勢力和鄉村權力缺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國鄉村治理步履維艱,蹣跚前行。
(一)在觀念上,破除“小農”意識。實現鄉村治理,首先要在思想觀念上破除“小農意識”,樹立起市場意識、信息意識、開放意識、合作意識、質量意識、競爭意識、創新意識、法律意識和風險意識等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一套思想觀念,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照市場方式運作,才能有效提高農業經營水平,和鄉村治理水平。在行動上,要改造小農經濟,推進土地流轉。
(二)采取有積極措施有效化解鄉村財務危機。要以鞏固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深化鄉鎮體制改革、保證農村穩定為目標,著眼于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保證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處理好各方面利益關系,因地制宜,挖掘潛力,要靠群眾,積極探索,在帶領群眾發家致富的同時增加政府財政收入,逐步解決鄉村兩級債務問題。
(三)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解決農村兩委關系不協調的問題。要科學劃分農村兩委的權限,明晰兩委班子的權責關系;加強制度建設,建立科學高效的村兩委工作運行機制,在目前村兩委組織自身發育尚不成熟、功能難以界定清楚的背景下,要確保兩委班子工作的協調,必須建立一套合理的公共權力配置和運行體系;積極推進領導創新,切實改善黨支部的領導;發揮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引導功能,促進兩委的有機協調。
(四)進一步健全鄉村治理法制,通過完善法制建設,依法處理鄉鎮政府與村委會的關系;進一步健全村民自治機制,提高村委會自治能力;積極推進鄉鎮政府改革,切實轉變鄉鎮政府職能,適應鄉村治理變遷的需要;理順鄉村治理主體之間的關系,明確鄉村治理主體的權限和職責范圍,充分發揮鄉村主體多元治理的合力,促進鄉村的綜合治理。
(五)妥善治理鄉村治理中的宗族勢力,充分利用宗族勢力的合理性,控制其危害性。通過發展教育事業,促進村民的思想觀念的更新改造;改革戶籍制度促進人口流動,從根本上消除宗族存在的社會土壤;完善農村基層組織,滿足村民的正當要求,逐步消除村民對宗族勢力的依賴性;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使農民逐漸走向開放狀態,打破宗族勢力存在的社會根源。
(六)要從實際出發,通過發展教育事業、文化事業、建立健全農村醫療保障制度,逐步提高村民自身的思想、政治、文化和健康素質,以此來提高農民的自治水平,逐漸減少政府的行政干預。
(七)想方設法保護并促進廣大農民的正當權益,努力減輕農民的負擔和壓力,使農民從民主治理中真正得到實惠。改革開放以后廣大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城鎮居民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農民的經濟負擔依然很重,所以幫助農民脫貧致富,仍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職責。
注釋:
①黨國英:我國鄉村治理改革回顧與展望 [J],社會科學戰線,長春,2008.12.1-17.
②馬寶成:鄉村債務:現狀、成因及對策[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7年第4期.
③袁正民:農村宗族勢力的危害及控制對策[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3年第3期).
[1] 袁金輝:沖突與參與:中國鄉村治理的改革30年[M],鄭州大學出版社,2008.
[2]徐秀麗:中國農村治理的歷史與現狀:以定縣、鄒平和江寧為例[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3]金太軍、張勁松:鄉村改革與發展[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
[4]黨國英:我國鄉村治理改革回顧與展望 [J],社會科學戰線,長春,2008.
[5] 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華夏出版社,1998.
[6] 馬寶成:鄉村債務:現狀、成因及對策[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07.
[7]曹錦清:黃河邊的中國[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
D0
:A
:1671-864X(2015)07-007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