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淺議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工作實效性的途徑
王建軍
(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在提高學生素質, 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就此提出了一些改進綜合素質測評的思路、途徑,以期對全面探索素質教育觀念下的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的改善有所裨益。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實效性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是指高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采用科學的方法,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標的測評指標,收集大學生在校學習、實踐、生活等主要活動領域中反映出的素質的表征信息,并對其作出量值或價值的綜合評定及判斷過程。早在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應貫穿于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級各類教育”?!稕Q定》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業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為貫徹落實《決定》精神,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各高校實施了綜合素質測評的評價機制。概括起來,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由思想道德素質模塊、專業素質模塊、文體創新素質模塊(能力模塊)三大部分構成。
各高校為了認真貫徹落實《決定》,推行了有各自特色的綜合素質測評方法,但由于各校差異,尚未形成一個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全面統一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方法,測評形式各異,但實質大都是采取全面量化打分的手段,并將此打分作為評比“優秀學生”、評定“獎學金”或確定“保送生”以及入黨積極分子的重要依據。目前看來,這種評價機制在實際操作中仍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不夠完善。筆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對存在的問題作如下總結:
(一)對測評認識存在偏差。一些學生對綜合測評的目的認識不足,如有的學生對綜合測評的成績抱著“無所謂”的思想。對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學生來說,獎學金的發與不發或者發多少都對自己不造成影響,也有的學生為了評獎、入黨,盲目爭分,慢慢地形成了為了加分才參加活動的習慣,使得有些學生變得急功近利,群眾關系每況愈下,這就背離了推行綜合測評的根本目的。
(二)綜合素質測評人為化嚴重,降低了測評結果的可信度。例如在一些高校,綜合測評中有一項是思想道德模塊評分。該模塊評分是由班主任和學生干部及同學互評得出的。由于存在人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綜合素質測評己經顯露出許多問題。要么一團和氣,分數打得很高;要么相互猜忌,影響班集體凝聚力。從而陷入一種“學生反感,老師心煩”的狀況。有些班干部甚至利用職務之便做手腳,在同學中造成負面影響。時間一長,更是弄虛作假,應付交差。測評結果的可信度可想而知。
(三)綜合素質測評指標粗泛,可操作性不強。各高?,F行的學生綜合測評條例都是以國家頒發的《大學生行為準則》、《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作為測評指標的依據,把學生的素質教育劃分為德、智、體三個方面。德育、智育、體育所占比重分別是20%,60%,20%,三個方面中各設了一些指標,對每個指標記分后匯總得出測評結果。這種測評標準沒有細化,缺乏具體的操作措施保證,造成測評中加減分項目不統一,從而產生不公平。
(四)綜合素質測評突擊完成,忽視日常行為考核。綜合素質測評一般為每學期或每年進行一次,在實際操作中,常常是為了省事,不注意平時對同學的日常考核,到學年結束需要測評時(評獎評優、入黨等以此為基礎)突擊完成測評任務,而考核信息的遺漏與缺失,容易造成粗制濫造甚至偽造的弊端。
(五)忽視與就業相聯系的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用人單位和學校的教育脫節現象嚴重,綜合素質測評不能充分反映畢業生的真實情況,測評標準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需求不貼近?,F在很多單位要求同學有很強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新能力與活動能力,要有自己的特長,他們可以憑自己的這些特殊才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以上這些要求應在綜合素質測評中未能予以充分的反映。
另外還有一些問題,如在考核內容上,仍以學習成績為重,輕視其他素質、能力。方法上重結果重分等,忽視過程評價等,這里不一一列舉。
針對綜合素質測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不足,筆者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提出幾點改進或完善測評體系的思路和途徑:
(一)加強宣傳引導,注重平時積累。綜合素質測評考核方法應在學生中廣為宣傳,讓學生了解、熟悉測評方法,特別是要在新生入學后,就要加強對他們的引導,使他們明白綜合素質測評的目的和意義,最終形成學生主動關心測評,主動參與測評的工作。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輔導員或班主任應把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的表現盡可能全而詳實地記錄下來。各院系、班級以及學生處、團委和學生會都要將平時的活動檢查情況、考勤情況準確記錄在案,作為測評依據。并且不斷提示班級同學注重平時積累,避免養成平時不用功,急時抱佛腳的被動行為。
(二)利用網絡平臺,實現測評的動態管理。憑借網絡平臺的開放化、便捷化、信息化、動態化優勢,及時地輸入或更新學生各方面的信息,使輔導員班主任家長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增強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時性。
(三)規范獎勵機制,嚴格獎懲。綜合素質測評中的加減分是一種重要的激勵機制,高校目前的素質測評體系都比較重視這種機制,如對積極參加活動、各類競賽獲得獎項者、做出突出貢獻者及擔任學生干部者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加分獎勵,在此過程中要加強規范性,合理的加分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否則,容易出現相反的結果。對于工作得力、考核優秀的學生干部要加分,對于不稱職或表現一般的學生干部在加分基礎上也應有相應的減分,獎罰分明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
(四)注重實踐活動,增強創新意識。綜合素質測評方法應鼓勵學生發展個性,突出個人能力的加分項,這有利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及實際動手能力的提高。創新創業應成為大學生的熱點,創新意識的表現著重體現在個人能力上,兩者息息相關,綜合測評方法應充分注重在這些方面的實施與貫徹。
(五)規范測評細則,細化考核指標。一定要使測評具有可操作性,盡可能多的規定可能會出現的情況,避免標準不統一。對細則應不斷完善,廣泛收集同學們的意見,逐步改進。即不能搞大鍋飯、搞平均主義,也不能出現不公平現象,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六)改變德育評價的完全數字化。為克服定性評價夾雜的感情因素,在一些測評體系中德育評價采取完全定量評價的方式,用數字標尺將一切數量化,這是不合理的。目前好多高校對畢業生的最終德育評價采用畢業前的德育答辯這一形式進行,就是在綜合測評中對思想道德模塊評價也引進德育答辯的形式,每位同學寫出自評報告,登臺匯報。班主任及其余全體同學當評委,每學期或每學年一次。筆者對自己所帶班級進行實踐,效果良好。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說到底是對人在大學這個特定時期內的一種評價,評價的引導功能如果得以發揮,就會使以往的“應試教育”模式中許多大學生只考慮如何獲取大學文憑,不注重知識的學習,更不重視素質、能力、個性的發展,造成部分學生甚至較大部分學生的高分低能現象得到改變。因此積極探索推進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新途徑,提高測評實效性在眼下顯得至關重要。
G641
A
:1671-864X(2015)07-00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