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梅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精神相結合的新興產物,包含一切依托互聯網開展的金融活動。20世紀90年代,美國第一家網絡銀行成立,標志著全球互聯網金融的真正誕生。隨后,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市場也很快掀起波瀾,逐步發展為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平臺、眾籌融資網絡、新型電子貨幣等形式。尤其是近幾年,從阿里巴巴的“余額寶”到匯添富聯姻微信的“微理財”,從傳統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到O2O(Online toOffline),互聯網金融更是異軍突起,迅速搶占市場掀起了新一輪互聯網創新熱潮。
互聯網金融:大數據時代下的金融模式
金融服務業是世界上數據信息最為密集的行業之一,深入了解和分析大數據信息,已成為金融機構在競爭中保持優勢地位的制勝法寶?;ヂ摼W金融的興起及其競爭優勢的逐步凸顯,正是基于信息收集、數據處理和數據分析的優勢。
通過互聯網開展業務,可以獲取客戶交易行為所形成的大量交易信息,包括交易記錄、消費習慣、用戶身份信息、賬戶信息、資金信息等。有數據顯示,2012年全球產生2.4ZB的信息數據,相當于3Trillion(萬億)的DVD,到2020年,數據還將增加14倍,達到40ZB。尤其是進入Web2.0時代后,智能終端用戶的爆發式發展,將使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如果基于這些信息數據深度挖掘,就有可能從大數據中分析出信息主體的行為習慣、信用情況,從而催生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契機。
目前,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金融領域,共同特點都是依賴于碎片化信息組合,即根據大量的碎片化信息做產品信息的挖掘和產品推導,并從中挖掘商機,推廣更多的金融產品,創新更多的金融服務方式。比如,阿里小貸利用阿里巴巴B2B、淘寶、支付寶等電子商務平臺上客戶所積累的信用數據及行為數據,引入網絡數據模型和在線視頻資信調查模式,將客戶在電子商務網絡平臺上的行為數據衍生為企業和個人的信用評價,向這些通常無法在傳統金融渠道獲得貸款的弱勢群體批量發放“金額小、期限短、隨借隨還”的小額貸款。
互聯網金融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
2013年8月14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信息消費擴大內需的若干意見,明確推動互聯網金融創新,規范互聯網金融服務,進一步將互聯網金融推向了高潮,這對于顛覆了傳統金融模式的互聯網金融來說,無疑會在促進產業轉型、催生新的經濟增長點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用戶對網絡的粘性越來越強,用戶基數越來越大,第三方支付平臺交易量、虛擬貨幣的發行和流通量越來越大,再加上互聯網金融的市場交易成本低、信息不對稱性小等優勢,也都為未來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基礎。
首先,互聯網金融能夠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傳統的金融模式下,會產生諸如貸款信息收集成本、銀行與客戶簽約成本、客戶信用等級評價成本、貸后風險管理成本以及壞賬處理成本之類的市場交易成本。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供求雙方依賴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網絡進行聯系和溝通,并可實現多對多交易,客戶信用等級的評級以及風險管理則主要通過數據分析來完成,既降低了數據收集整理的成本與信用等級評價成本,也降低了物理與人工成本。
其次,互聯網金融間接促進信用數據的積累和信用體系的建設,能降低信息不對稱,有效促進小微金融等領域的發展,挖掘出新模式與新市場。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交易雙方之間信息溝通充分、交易透明,定價完全市場化,風險管理和信用評級完全數據化,一定程度上顛覆了銀企之間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最后,互聯網金融加速金融脫媒,金融脫媒又反過來促進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金融脫媒是指在金融管制的情況下,資金供給繞開商業銀行體系,直接輸送給需求方和融資者,完成資金的體外循環?;ヂ摼W金融中大量電商、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涌現和崛起,大大加速了金融脫媒。金融脫媒沖擊了商業銀行傳統的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方式,催生了廣大網絡用戶的新需求,使商業銀行的支付中介功能逐漸弱化,促進互聯網金融的進一步發展。如信用支付、移動支付、手機銀行、P2P網貸、眾籌、虛擬貨幣等形式的層出不窮已顯現出對傳統商業銀行的替代效應。
發展互聯網金融亟需加強個人信息主體權益的保護
在大數據運用帶來巨大利益的驅使下,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也會造成無孔不入的信息收集行為,嚴重危害到個人信息主體的合法權益。如今,個人信息泄密、身份資料被盜、安全遭到威脅、釣魚網站泛濫等網絡個人信息安全矛盾越來越普遍,在2012年十大網絡信息泄密事件中就屬電商銀行最多,如京東、雅虎、Linkedin和安卓論壇累計超過800萬的用戶信息泄密,亞馬遜旗下美國電子商務網站2400萬用戶的電子郵件和密碼之類的信息被竊取等。
個人信息泄露會導致銀行卡盜刷、詐騙、勒索甚至威脅人身安全的事件發生頻率增高,讓人心有余悸。報告顯示,2012年我國有84.8%的網民遇到過網絡信息安全事件,總數達4.56億人次,包括個人資料泄露、網購支付不安全等。在這些網民中,遭受不同形式損失的占77.7%,產生經濟損失的占7.7%。此類現象很大程度上會導致網絡用戶對網絡的不信任,信任的匱乏將會成為制約互聯網金融健康、快速發展的“瓶頸”因素。
因此,個人信息主體權益保護已成為當前互聯網金融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亟待引起各方高度重視并統籌解決。首先,應從政策層面加強監管與引導。著手建立互聯網金融監管機制,明確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監管主體,進一步規范準入門檻和條件,引導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其次,應加快制定與完善個人信息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應盡快完善個人網絡信息保護法律體系,明確信息保護的基本原則、內容范圍、主體權利、法律責任、監督管理等內容,做到保護個人信息有法可依。再次,應從征信系統建設著手加強信息保護與風險防范。探索將征信系統建設延伸至互聯網金融中,構建安全可信的互聯網金融基礎,促進行業發展,有效防范風險。最后,應從行業技術層面加強規范?;ヂ摼W金融涉及的技術環節較多,如支付技術、客戶識別技術、身份驗證技術等,有些關鍵性技術環節直接牽涉到信息主體權益。因此,應建立互聯網金融行業自律規范,明確網絡中介運營網站的硬件、軟件和技術硬性要求,同時按照金融信息技術要求,建立完善的網絡交易平臺和數據備份等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