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昌 李永華

“我將把自己的全部財產,捐獻給基金會!”當潘迪雄先生決定“裸捐”的時候,臺下響起經久不息的掌聲。
2013年8月11日,在湖南迪雄基金會成立大會上,該會會長潘迪雄現場將3000-5000元不等的助學金交到40余名即將邁人大學校門的寒門學子手上,同時捐贈100萬元用于獎勵優秀教育工作者和貧困教師。
1999年至今,他先后資助了兩千余名貧困學子:獎勵了百余名優秀教育、科技工作者和見義勇為英雄;援建了4所希望小學。
潘迪雄不算暴富,如果加上養魚、挖沙等產業,潘迪雄的資產約5000萬元。事實上,他今年已69歲了。他有一個夢想:“大干十年,到80歲的時候,實現萬名學子、人均助學超過萬元的‘萬名學子圓夢工程。”
曾經的輟學少年
潘迪雄也曾是一名輟學少年。1957年,靠著母親借來的8塊錢、8升米,他才得以進入完小。1961年,初中尚未畢業,為了每月50斤稻谷和50斤紅薯的口糧,潘迪雄輟學回家。這成了他一輩子的“痛”,也成了他助學的原動力。
生活略有寬裕,潘迪雄就開始接濟身邊的貧困學生。1984年,岳陽縣上饒村一名貧困學生小郭(化名)因高考落榜一度產生輕生的念頭。在潘迪雄的資助下,小郭讀完自修大學,并傳承了潘迪雄的“愛心”,在家鄉辦了所晨曦小學,免費收留了18名失學兒童就讀。
潘迪雄有四個孩子,作為一名普通群眾,他并沒有太大的能力去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
“作為一個出生在山溝里的孩子,我知足并感恩于社會,一家人也十分幸福,可是,我怎么更好地回報社會呢?”年齡越大,潘迪雄感到報恩的壓力越大,他一遍遍地問自己。
1999年,潘迪雄發起成立岳陽市第一家民間慈善機構——岳陽助學興國協會,其慈善事業開始系統性地展開。
2000年,潘迪雄從岳陽市公路局高級政工師崗位退休,全力投入到基金會的工作當中。每確定一個受助學生,他都要進行實地走訪,確保信息的真實性,確保資金用到真正需要的地方。“這些年,岳陽的每條大山溝我都走過了。”潘迪雄對筆者說,“沒有什么比幫助孩子實現夢想更重要的事情了。”
走進潘迪雄的辦公室,最顯眼的是占據了整整一面墻的書柜。書柜里存放著各種檔案,有被資助學生檔案,資助貧困教師檔案,援建希望小學檔案……一些時隔多年的檔案,紙張已經變得脆弱發黃。
指著一個個名字,潘迪雄如數家珍:考上同濟醫學院博士研究生的王勇,資助5000元;考上清華大學的姚志峰,資助2萬元;赴美攻讀博士的廖田飛、方昂波,北大畢業赴美留學的易秋芳,赴日就讀博士的張巍……
1999年至今,潘迪雄先后資助了2360名貧困學子,其中,幫助1686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資助了100余名大學生:獎勵優秀教育、科技工作者和見義勇為英雄100余名;援建了西沖、冬淇等4所希望小學。
挖沙、養魚支撐善行
“辦實體要有超前的眼光,慈善事業也是一樣。”在接受媒體記者采訪時,潘迪雄一再提起這句話,他說這是他十余年助學路上“反芻”出來的經驗。
在1999年的岳陽助學興國協會成立大會上,潘迪雄提出籌資的兩個辦法:“創辦經濟實體,廣聚各方資財”。
然而,對于偏安三線城市一隅的民間慈善機構來說,僅靠一個人嘴皮子磨破,腳底板跑爛,能夠籌集的資金實在有限。潘迪雄說,“1999年到2010年這個時期,我想過很多的辦法,但社會募集的資金只有70多萬元。”
潘迪雄不怪別人,他說人的價值觀不一樣,個人的組織能力也有限,他更多地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業,“創辦經濟實體,以經營利潤支撐助學行動。”
作為一名“退休同志”,他首先想到的是養老產業。2002年,潘迪雄與人合資,計劃創辦一所老年公寓。事情并不順利。按照當地政府規劃,該片土地將被收儲后用于商業開發,老年公寓大樓最后停留在規劃效果圖上。
潘迪雄開始尋求新的盈利思路。2006年,潘迪雄創辦了岳陽白泥沙場有限公司,“這個沙場的沙質量好,與早幾年相比,價格翻了好幾倍。”
2009年,潘迪雄再次與朋友創辦岳陽興國綜合養殖場,主營高檔淡水魚養殖,水域面積300余畝,“每年差不多能貢獻100多萬元的利潤。”
沙場與養殖場產生的利潤,潘迪雄悉數用于捐助行為。
家庭會議總動員,畢生財產做善事
潘迪雄的手機是老式“大磚頭”,隨身攜帶的包邊緣已經磨破,一臺21寸的老式彩電擱在桌子上。潘迪雄的小兒子潘淇洪對媒體記者說,父親全身上下任何一件行頭,均不超過兩百塊錢。
在他的子女看來,“老爺子”舍不得多花一分錢。
潘淇波說,2011年4月,父親突發冠心病,被緊急送往醫院。醫生說需要上4個支架,費用6萬元。“趁我們不注意,他偷偷地買了點救急藥,辦了手續出院了,他說6萬元可以資助好幾個學生了。”
“克扣”自己,對家人也是如此。
2012年,在岳陽市工作的二兒子潘淇江購房,找父親要錢,被拒絕。他只能改變計劃,貸款買了一套二手房。潘淇江說:“爸爸的意見是,已經把你們培育成材——是真材,就得靠自己的努力與能力獲取。”
在岳陽,潘迪雄是一位有“爭議”的老人,除贏得了大多數人的尊敬外,還有一部分人對他的評價是,“有福不享,六親不認,圖名圖利。”
面對異議,潘迪雄亟需家庭支持。
2012年除夕,這位老黨員召開家庭“三講”會議:講家風,講勤儉,講感恩。“像我們這樣貧困出身的人,能有今天這樣的好日子、好家庭、好事業,更多是黨和社會給予的,要牢記艱苦奮斗、悲憫知恩的家風,慈善是我畢生的事業,希望我們的行動能喚起更多人加入其中。”
兩個半小時的家庭總動員后,潘迪雄拋出了他的“裸捐”計劃,成立一家全新的助學機構,捐獻出全部財產。老太太陳秀英首先表態:“他是家庭的‘主心骨,這個事情我支持。”
“后來我們就理解他了,我們做兒子的也很感謝他。他對我們的愛,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上的。”潘淇江說。
春節一過,潘迪雄開始在岳陽助學興國協會的基礎上,另行籌備成立湖南迪雄基金會,以近七十歲的身軀,帶著冠心病救生丸包,頂著酷暑,8次往返奔波于岳陽、長沙各部門辦理手續。8月11日,在岳陽市政府的支持下,迪雄基金會正式成立,超過500名曾經接受過潘迪雄支持的學生和擬接受支持的學生匯聚一堂。這讓潘迪雄非常欣慰,“我的夢想很單純——幫助萬名學子進校園。我滿足于這種夢想實現的過程。”
閑下來時候,潘迪雄獨自翻出一些資料、照片,或者與受助者通個電話,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