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

筆者觀察發現,很多投資理財類雜志、電視和網站理財欄目的“特例”報道,往往容易誤導投資理財者把“特例”當成“通例”。具體有以下幾個現象:
一、極度高杠桿操作。例如月薪只有幾千元、沒有多少存款做靠山,甚至沒有多少自備款,就能同時投資數套房子做“包租婆”生意:又或是進行連續性房產及股票投資,例如將房地產做抵押貸款,然后投入股票等工具中,等于是運用了高杠桿的財務操作。
二、內容、情節與做法“完美到不真實”。這些案例除了運用極為危險的高杠桿操作,也常因內容“交待不清”,讓業內人士都覺得匪夷所思,但又無法確定案例是否真的是因為當事人的洪福齊天,還是暗地里有高人指點或者獲得其他資助。
三、幾乎全都是個案,而非通例。也就是說,就算該案例事屬真實,沒有造假,同樣的做法換到其他人身上,不但可能“失靈”,也極有可能會以“凄慘”收場。
四、還未蓋棺就定論。許多案例都是“截至目前為止,仍是獲利狀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原本“有賺”的投資,是否會因為市場大幅波動而“下降”?特別是當所有投資工具是采取“環環相扣”的架構時,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造成一損俱損的骨牌效應。
五、多媒體“吸睛”。許多案例都是跨媒體曝光,報刊、電視、廣播、網絡、出書、自媒體等多渠道包裝宣傳,讓個案顯得格外“吸引目光”。
筆者并不排斥“可以振奮人心”的案例,這可起到一定程度的激勵作用。但這些夸張的“特例”一旦充斥媒體,被人傳頌,個案就極易演變成“通例”,往往掩蓋住了它夸張而不切實際的原貌,讓理財者產生效仿心理,盲目自信,過度投資。
筆者認為,與其相信這些多數無法執行的特例,還不如老老實實地參考以下幾點投資理財的建議:
一是關注回報率的同時更加重視風險。謹記投資理財行為中的所有風險,預先進行評估及準備。更重要的是。千萬別輕易進行高杠桿投資!
二是儲蓄比投資來得重要。千萬別急著進行大金額的單筆投資,尤其在沒有挖到“第一桶金”之前,不要因為某個項目“本小”而做出沖動的投資決策。
三是雙賬戶概念存錢花錢。就是將投資理財獲利的錢,與一般花費賬戶分開,避免“過度消費”產生,防止“獲利永遠存不住”。
四是投資是一時的,生活及理財才是永遠的。就算快速累積到一大筆財富,但如果沒有正確的理財方法來“守成”,也很容易變成“財來得急,也去得快”的結果。
五是長期培養正確的“財富智商”。諸如巴菲特等大鱷們關于投資理財方面的書籍,可以借鑒很多正確的投資和理財理念,但這些資本大佬們的思考邏輯與投資策略,不可能等同于小資本的投資入,加上市場環境是不斷變化的,要想100%復制他們的投資策略,是不現實的。
六是爭取實現收入多元化。在有基本保障的情況下,進行投資理財,不要幻想著像那些“特例”中的投資者一樣長袖善舞、一夜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