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

困惑篇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一直都是每位一線教師備課的指針、研課的依據,它的指向性、科學性、系統性很強。然而,對于常年扎根教育教學前沿陣地的教師來說,“課標”仿佛一把尚方寶劍,雖然正確且有權威性,但是也感覺它離一線教師比較遙遠,有一種距離感,內容似乎也有點“虛”,猶如水中望月般遙不可及。
這種困惑讓奮斗在課堂教學一線的教師感到些許尷尬:知道有這么一個“課標”,知道其內容,可往往在具體操作實施時,會有一些問題。一線教師們渴望能依據“課標”出臺一個更為細化的、可操作性強的標準,讓教師在備課中少繞圈子,節省時間,把握教學的方向,以便投入更多的精力來有效落實課堂教學,惠及學生。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品德與社會)》正好解決了一線教師的困惑,它對于我們備課、研課非常有幫助,相比之下,“學業標準”的要求比較清晰,指導性和針對性更強,易于把握。
實踐篇
如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更好地使用“學業標準與教學指導用書”呢?我認為教師需要經歷一個從斷開到建立的過程。何為斷開、建立?說得通俗一點,這就如同我們日常教學中,去糾正一個學生的錯誤思維與答案。首先,必須把他們頭腦中錯誤的概念打斷,然后去指導、啟發、梳理,重新建立起新的、正確的概念。
現在讓我們把目光鎖定在這樣一個問題上:從標準的制定到實際的使用,這兩者之間該如何對接?本人認為,這就是一個斷開、建立的過程。即對照標準,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發現問題,再依據標準,重組思維,建立起更加合理有效的設計。
下面,我結合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美麗的生命》的課堂實踐,來闡述自己在深入研讀“學業標準”后,對教學設計的幾點審視與自問。
一問:是限于完成既定目標,還是需要清楚關鍵問題?
本書主要由四個部分構成,分別是課程標準分析、學業標準、教學關鍵問題及建議和教學案例。下面以學業標準和教學關鍵問題兩個部分為例,談談這兩個部分如何與課堂對接,架起從研究到實踐的
橋梁。
1. 本課的關鍵問題是什么?結合課程實際,我從“標準”中確定了以下三個核心問題:
(1)為什么要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首要位置?
(2)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怎樣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
2. 如何通過目標的實施,實現核心問題要達到的目標?
確立了關鍵問題,圍繞它們,順著這條線索,我們來談談對目標的斷開、建立過程,你會發現,它們彼此之間都是有關聯的,兩者之間的關聯共同作用于課堂,讓課堂更有實效。
二問:是滿足于目標的穩妥,還是要基于標準去調整?
1. 依據標準,確定目標
標準是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內容的六大領域(我的健康成長、我的家庭生活、我們的學校生活、我們的社區生活、我們的國家、我們共同的世界)制定。標準首先根據年段對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進行了梳理,然后依據各年段的要求,參考教學內容,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行為、能力與方法、知識四個方面進行細化。所以,依據標準制定教學目標,既保證了課程不偏離軌道,又給我們課堂提供了更加寬泛的創作空間。
2. 結合實際,調整目標
盡管我們基于目標,但是更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生活化的課程,課程的性質決定了以“標準”為參考,結合實際,調整目標,做到“標準”與實際的有效整合,是制定教學目標的最佳選擇。
如果說,剛才談的是“怎么想”,下面我們具體說說該“如何做”。
1. 關于情感態度價值觀
標準中要求:感受到生命的美麗,喜愛身邊的生命;具有保護、關愛動植物的意識。
我的初始目標:感受生命的美麗,激發學生對動植物的喜愛之情,學會關愛動植物。
(1)對照標準尋找問題
① 行為動詞使用不夠恰當
很明顯,行為動詞的使用是“激發”,行為主體不是學生而是教師,這與標準中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美麗,進而喜愛生命是不相符合的。
另外,“學會”這個行為動詞,也有點不切實際,一節課,如何讓學生既了解到生命的美麗又學會關愛和保護生命的方法呢?標準中要求學生具有一種關愛和保護的意識,能做到不虐待小動物,然而這些需要在單元授課的整個過程中,循序漸進地完成,僅憑一節課之力,只能是蜻蜓點水,不切實際的空談。
② 目標描述不夠具體
學生通過什么來感受生命的美麗呢?這里說得不清不楚,通過與授課班級學生的溝通,發現孩子們或多或少養過動植物,至少也是見過的,那么我何不利用這一有利條件,將指導更加細化呢?
(2)調整目標準確定位
基于以上認識,我對情感目標進行了如下調整:
我的最終目標:在認識生命的過程中,感受生命之美,產生喜愛之情,愿意關愛各種各樣的生命。
2. 關于能力與方法
標準中要求:通過調查等方式認識到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生命,理解缺少一種生命對自然的影響。
我的初始目標:調查生命的多種形態,與同伴分享。
(1)對照找問題
① 學生能力培養欠缺
我在思考,如何去讓學生調查?調查的方式是什么?調查后,用什么樣的方式與大家分享?進行怎樣的評價,才能讓學生認識到大自然中有各種各樣的生命呢?
② 學生學習方式匱乏
學生通過調查生命有多種形態后,就可以理解生命不可或缺嗎?如何讓學生體驗后,真正地理解到這一問題呢?
(2)調整后目標
所以,我進行了如下調整:
我的最終目標:觀察、記錄生命的多種形態,借助學習單,清楚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在情境劇體驗中,學會與他人合作。
3. 關于知識
標準中要求:能夠舉例說明生命的多種形態;能簡單解釋世界因生命美麗的原因。
我的初始目標:了解生命有多種形態,知道世界因生命而美麗。
(1)對照找問題
眾所周知,“生命”是個十分抽象的話題,認識到它的美麗,可以從方方面面去談,卻又是千頭萬緒。短短的一堂課,該讓學生列舉出多少生命合適?又該從什么角度認識到生命的美麗呢?顯然,這個目標定得有些模糊。
那么,回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性質,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從身邊的常見的、親手養殖的生命開始列舉,引導他們查閱資料,認識到更多的生命形態,老師提供精彩的視頻短片,最大限度地拓展孩子們對于生命多種形態的認識,再通過對比,學生不難解釋出,世界不能沒有生命,生命使世界美麗。
(2)調整后目標
所以,我進行了如下調整:
我的最終目標:能舉例說明的生命有多種形態,能簡單描述生命之美,能用自己的語言解釋生命使世界美麗。
修改了教學目標后,進一步思考,通過什么活動,達成這個目標,即如何落實目標,即目標與課堂教學活動要一一對應。
這里,我們又要提到最初所說的關鍵問題,如何通過目標的實施,實現關鍵問題的解決?
① 為什么要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放在首要位置?
本課的最后的核心思想,站在價值觀的角度考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正如板書,一開始我沒有寫“美麗的世界”字樣,如果這節課只是落在讓學生認識到“生命是美麗的”,而沒有看到人與生命與自然這種相輔相成,和諧共處的必要關系,那么這節課的定位就低了,我對板書設計進行了調整。
② 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這個在前面提到過,確定“能力與方法”目標時,設計出可操作性強的學習單,指導學生把自己觀察到的生命,用不同方式記錄下來,當他們在課堂交流時,學生們已經經歷了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理解的過程,把搜集到的資料,內化為了自身可以把握的知識。對比標準我發現,我最初雖然布置了讓學生觀察生命的任務,但是缺乏相應的指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體現不夠。于是,再次進行設計的過程中,我設計了一張學習單,如下:
這張學習單既重視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同時注重學生記錄能力的提升,并且關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思考,一張小小的學習單體現的是對學生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
③ 怎樣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
如何讓學生發現生命是獨特的呢?我仍是選取孩子們常見的生命:樹葉。讓他們課前搜集不同落葉,從觀察思考“世界上有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入手,課上,學生第一次這么認真地審視這些在平時不起眼的生命形態,從葉片的大小、薄厚、紋路等多方面、多角度發現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進而引發他們對世界上其他生命獨特性的思考。學生在這種學習氛圍下,愿意去探究、主動去發現,躍躍欲試要走出課堂,到更加廣闊的生活空間中去尋找和發現生命的獨特之美……依據標準,圍繞關鍵問題,達成教學目標,讓我們的課程變得更有效。
三問:是強調于課程的完整,還是有效落實知行合一?
《美麗的生命》這節課主要有兩個話題,分別是生命使世界美麗和它們也需要愛。話題一指向學生的價值認同,話題二指向學生的行為引領。最初設計我把兩個話題放在一個課時完成。因為我覺得如果不講的話,課程就不完整了。但是我發現這樣的教學沒有打動學生。
當我再次重新細致地研讀“標準”,標準中的四個維度,其中三個是課程標準提出來的,單把一個行為拿出來的理由,是因為我們的課最終要落實到“行”,解決一個“知行合一”的問題,這是一個難點。若我把這個重難點在這節課上輕描淡寫、用五分鐘解決那是根本不行的,那樣的課堂看似完整了,但實際上,沒有落實我們要解決的知行合一的問題,這也就是為什么雖然看似完整的課堂在行為層面不能真正打動學生的原因。
反之,如果把“行為”單拿出來,作為一個課時細致地處理,可以更充分地讓學生體驗、理解,有效地落實標準當中的行為問題。于是,再次備課,我把話題二作為第二課時單獨呈現。我覺得這是我通過這次學習“標準”,結合課堂實踐,得到的最受益的一個啟示。
上述調整的過程,就是一個“斷開、建立”的過程,不破不立,依據標準,備課研課,你會發現,原先很大很空,讓你無從入手的內容,變得容易操作了。期待與更多的老師共同思考、實踐,在依據“學業標準”備課、磨課的道路上,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順暢。
(作者單位:北京市海淀區圖強第二小學)
(責任編輯:趙彩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