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澤
[摘要]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重要的文化資源,具有傳播先進文化職責的圖書館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擔負著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省級公共圖書館應結合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重視和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明確圖書館的保護職能,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質,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水平,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監督管理,科學、客觀地對其進行保護和傳承。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公共圖書館
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發達國家已經取得了一些經驗和理論成果,美國、日本、法國等大都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利用基金會、合作組織等通過公共圖書館或民間圖書館介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推動文化機構在非遺保護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近年來,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日益受到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逐漸形成了政府、媒體和民間等群體共同關注的焦點。由于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尚未形成研究熱點,因此還存在保護機制不完善、學術成果較少、缺乏公眾參與等問題。如何全方位、多領域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傳承,是每一個文化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對和深入研究的課題。
1圖書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1.1 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圖書館的社會職責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文化表現形式和重要的文化資源,突出體現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內涵及文化底蘊。隨著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法規的出臺,我國的非遺保護和傳承工作正在逐步進入法制軌道。目前,我國承擔知識服務的文化機構日益增多,除了國家和地方政府,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地方文化機構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既是公共文化傳播的陣地,也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保存者以及見證者,有責任挖掘、保護和傳承這些彌足珍貴的文化遺存,自覺承擔起這項歷史使命。因此,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研究范疇是圖書館學在新時代、新形勢下發展的必然要求[1]。
1.2 有利于拓展和延伸圖書館的業務職能
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圖書館的文化責任。圖書館應憑借其開放式的環境和平臺,汲取民間營養,吐故納新,將文化遺產的采集、挖掘、整理、保存和傳播納入到自身的業務范疇,以期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并擴大傳播范圍,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水平,拓展和延伸圖書館的業務職能,更好地推動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在圖書館的順利開展。此舉既擴大了圖書館的公共服務功能,也提升了圖書館的影響力,使圖書館成為城市的第三文化空間,從而更好地促進圖書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1]104。
1.3 優勢與可行性
圖書館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豐富的館藏資源、先進的技術設備、完善的服務功能、優秀的人才隊伍和成熟的理論體系能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保護和傳播提供平臺,創造條件,積累經驗。圖書館利用自身的公眾影響力和職能優勢,積極開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及、展示、傳播和推廣,能夠形成社會各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遍關注和文化認同,既能滿足不同讀者的多元化信息需求,又能構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機制,更好地促進圖書館的人文發展。
2省級公共圖書館應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對公共文化事業的扶持力度,使我國省級公共圖書館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在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人才培養、技術支持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提高。除了進行傳統的基礎性服務和資源建設,各級公共圖書館還應創新傳播內容和方式,拓展業務職能,以充分發揮公共文化引導社會、教育民眾的功能,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亦在此列。省級公共圖書館應結合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狀況,認真開展以下幾方面工作。
2.1 數據庫建設
近幾年,各省級公共圖書館以不同方式參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如整理、搜集文獻資源,舉辦宣傳推廣活動,建立專題網站等。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擁有大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因其分布的無序性、分散性和隱蔽性,阻礙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而建設相關專題數據庫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實、完整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傳播和推廣。此方面成功的案例有很多,如四川省圖書館制作的“藏族唐卡數據庫”“綿竹年畫數據庫”,云南省圖書館制作的“云南獨有少數民族多媒體資源庫”,黑龍江省圖書館制作的“龍江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等。這些數據庫囊括了各級各類非遺項目的挖掘、整理、傳習、研究等保護成果,完整地詮釋了各個地區非遺項目的傳承區域、歷史淵源、表現形態、文化價值以及瀕危狀況等,使資源從無序向有序過渡,加大了共享力度,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研究奠定了基礎。
2.2 深入挖掘館藏資源,配合“申遺”工作,完善地方文獻資源體系
現階段,圖書館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過程中大都只起到了資料保存與信息支持的作用,并沒有對館藏資源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和開發,導致其相關信息未得到最大程度的揭示和傳播。筆者認為,依靠省級公共館海量的文獻資源,科學合理地對其進行整理和開發,能夠為本地區的“申遺”工作提供最原始的佐證和依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論研究提供參考和資源保障。如黑龍江省的“五大連池藥泉會”、沈陽的“東北大鼓”等非遺項目,都是在當地省級公共圖書館的配合下,通過系統地搜集資料,確保了“申遺”的歷史真實性。此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一個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又是地方文獻的一部分,省級公共圖書館可以把本省的非遺文獻資源建設和本館的地方文獻工作結合起來,及時掌握出版資訊并重點采集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非遺文獻資源,二者相互促進,一方面補充了地方文獻資源體系,突出館藏特色;另一方面完善了學科體系,提高了省級公共圖書館整體的服務水平。
2.3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普及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