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寬+張小玲+許方程
摘要:介紹了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實踐。通過協同行業主管部門、種子企業和高職院校構建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根據種子行業工作崗位特點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密切聯系行業,發揮科研優勢等措施進行人才培養,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詞:高職;種子生產與經營;人才培養模式;行業需求
中圖分類號:G718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2-5727(2015)01-0075-04
行業需求是高職人才培養的指揮棒,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出行業真正需求的人才,一直是需要研究和探索的問題。我校種子生產經營專業于2007年開始招生,從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到實施,再到畢業生就業和用人單位反饋,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同時,我們也看到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早期在培養方案實施過程中實踐環節與農作物生長季節脫節,與行業對接較少;部分種子專業核心課程(特別是行業考證課程,如種子加工、種子生產、種子貯藏、種子檢驗)的相關教材與行業需求的知識與技能不相吻合;畢業生人文素養、專業情感不高等。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培養出滿足行業需求的熱愛種子行業的畢業生。通過幾年的實踐,我們認為關鍵在于人才培養模式是否符合行業的需要,培養方案實施能否滿足種子專業人才培養的要求。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人才的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方案,它集中反映在人才培養計劃上,包括專業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培養過程等。國內外與行業對接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模式應用廣泛,特別是工科類專業,高職院校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實踐,取得了一定成效。在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方面,新疆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創建了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工學交替、‘一輪半實踐”人才培養模式;甘肅省酒泉職業技術學院構建了“平臺+模塊”的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自身特色。由于種子行業具有很強的區域性,行業需求存在較大差異,不同區域的種子專業較難完全適用某一培養模式及配套教材。為此,我們不斷探索適合華東區域的與種子行業需求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以期實現培養出喜歡行業、行業喜歡的專業人才,為種子產業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
一、協同行業主管部門、種子企業和高職院校構建和完善人才培養模式
(一)協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成立種子專業指導委員會,由種子行業專家、種子企業技術人員、專業教師共同組成。開展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調查,研討、論證、確定專業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定位,分析研究行業企業發展趨勢及變化,論證課程設置,構建并及時調整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始終處于行業需求的最前沿。
1.人才培養目標
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需要,掌握作物生產,作物育種,種子生產、檢驗、經營管理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面向種子生產、種子檢驗、貯藏加工、種子經營管理及技術服務推廣等崗位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生產、建設、經營、管理第一線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養規格
圍繞培養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一線所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突出生產和經營兩個崗位方向,具有熱愛“三農”、愛崗敬業、善于溝通、團結協作、積極進取的職業精神,熟練掌握種子生產、加工、檢驗、經營管理等核心能力。
(二)協同構建課程體系
協同行業、企業和其他高校構建由種子生產與經營工作任務引領的與行業對接的“點、線、面、體”課程體系,調研分析學生對崗位的需求。從職業崗位分析入手,采用逆向分析法,按照職業崗位分析及職業能力標準的要求構建有針對性的崗位方向課程(點);從種子專業就業崗位群精選專業核心課程(線);從農類行業對人才的基本知識面需求確定專業基礎課程(面);從社會對人文素質的需求設計人文素質課程(體)。做到人文素質全、基礎知識寬、專業知識精、崗位技能強,最終形成與職業崗位工作相適應的、滿足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的課程體系。
(三)協同制定課程標準
開展各類課程的標準化建設,通過對課程內容選擇標準和課程內容排序標準的研討論證,進一步明確職業教育課程的本質特征,職業教育課程的結構類型。通過成立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細化課程建設目標任務,建立課程建設負責人制度,邀請校內外、行業、企業專家、畢業生、用人單位參加課程建設研討論證,共同制定,使課程建設實現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和現代化。
(四)協同編寫專業核心課程教材
成立種子系列教材編寫委員會(由行業和學校成員組成),由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牽頭會同農業部、農業廳、其他高職院校及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編寫種子專業核心課程教材體系。編寫教材包括《作物遺傳育種》、《種子生產技術》、《種子加工》、《種子貯藏》、《種子質量檢驗》、《種子經營管理》等。系列教材立足南方種子生產經營方式,以高職高專院校種子專業教學為主,兼顧種子行業種子技術人員資格培訓教材。編寫堅持種子專業基本知識與種業生產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原則,堅持提高學生種業生產技術與經營能力的原則,堅持經典理論、傳統技術與最新理論、現代生物技術和方法在種業上的應用相結合的原則。為種子專業教學和種業生產服務。
二、根據崗位工作特點實施人才培養方案
(一)“農科教一體,兩輪三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多年探索實踐,本專業形成了“農科教一體,兩輪三段式”的人才培養模式。本模式是指按照種子企業人才需求規格,結合個人職業發展需要,根據農業生產特點和種子企業生產經營規律,利用本學院農業科研優勢,實行“農業、科研、教學”一體化,采取校內實訓基地兩個生產周期的實訓和合作企業一個生產周期的崗位技能訓練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實施“兩輪三段式”教學實踐
人才培養模式中“兩輪”實踐指的是在校內實訓基地和在合作企事業單位各完成一輪種子生產或營銷實踐。“三段”是指分三個階段進行教學實踐:第一學年主要在校進行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學習,第二學年第二學期圍繞3種作物的種子生產進行相關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操練,第三學年第一學期開展崗位方向課程學習及“導師+團隊+項目”崗位能力訓練和下企業進行崗位技能訓練,第二學期在企事業單位進行頂崗實習。
(三)根據作物生長季節進行課程安排
1.專項技能訓練
由于種子生產、經營的季節性較強,課程安排和實施也有明顯的季節性,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結合科研項目,靈活利用課堂時間、實訓時間以及節假日,在實訓基地自主學習與操作并完成兩輪種子生產,使學生對作物生長、病蟲害防治、種子繁育、種子加工檢驗和種子營銷等專業知識技能有比較系統全面的認識和掌握,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使職業崗位關鍵能力得到鍛煉,提高綜合職業素質。其中,多門課程根據作物生長季節跨學期設置,如“種子生產基礎技能訓練”設置在第二、第三學期,要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實現種子生產技能的一輪完整實踐過程。上課時間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天氣情況確定,上課內容以教師指導關鍵技術,學生自主管理實踐為主,完成兩種作物從播種、管理、雜交制種到種子收獲的全過程實踐,達到培養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系統掌握生產各個環節的目的,實現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多種作物的種子生產,以滿足企業、行業種子生產工作崗位的需求。“種子學基本技能訓練”課程安排在第四、第五學期,要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實現種子檢驗、種子儲藏和加工技能的一輪完整實踐過程,上課時間根據農作物的生長周期和天氣情況確定,上課內容以教師指導關鍵技術,學生自主管理實踐為主,完成兩種作物種子收獲、種子貯藏、加工和種子檢驗的全過程多項目實踐,達到培養學生的操作動手能力的目的,實現學生能夠獨立完成多種作物的種子貯藏、加工和種子檢驗,以滿足企業、行業種子貯藏、加工和種子檢驗工作崗位的需求。
2.綜合技能訓練
第三學年第一學期的“導師+團隊+項目”崗位能力訓練,要求導師選擇項目,學生選擇崗位,指導教師與學生雙向選擇,落實“導師+項目+團隊”,原則上1名導師不得多于5名學生,實習從學期初開始,不固定時間實習(根據項目需要確定),實習累計時間不得少于72學時,實習完畢學生認真填寫實訓報告總結,指導教師根據實習情況綜合評定學生成績。“企業崗位技能訓練”結合第二學期的頂崗實習,與企業指導教師合作培養,完成種子生產與營銷任務,實現學習與生產緊密契合,有效提高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
三、密切聯系行業,發揮科研優勢促進教書育人
(一)發揮教師科研優勢
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是在農科院的基礎上辦學,具有較強的科研基礎。本專業人才培養將農生系的作物所、蔬菜研究所、生物工程研究所、生態環境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和院所開發企業引進教學,鼓勵科研能力突出和企業經營人員走上講臺,把科研經營成果融入課堂,實現科研與教學的有機結合。實施項目導師制,實現導師科研項目與學生實訓和畢業論文相銜接,讓學生成為教師的科研助手,參與課題工作,鍛煉學生科研生產能力、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職業綜合能力,將研究、生產、經營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科研優勢在教書育人工作中逐步顯現。
(二)密切聯系行業專家
聘請行業高級管理人員、知名專家、技術能手作為兼職教師為學生上課、做技術報告或擔任頂崗實習指導教師,使學生學習內容與行業動態保持密切聯系。
四、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本專業教學組織活動計劃性強,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實施管理較為嚴謹,除采取傳統的課堂理論傳授教學方法外,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與手段,努力實踐“教、學、做”一體化。
(一)“多媒體+現場”教學
學習本專業的很多學生沒有下過田、種過地,對現實農業生產、關鍵技術環節缺乏直接的感性認識,所以安排了4種主要作物,從播種、種子收獲再到種子儲藏、檢驗、處理再到播種的全過程現場教學。盡管如此,由于農業生產季節性很強,作物種類多,生產現場和技術案例并不能完全滿足教學需要。所以,為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增進學生對農業生產感性認識,教師采集制作大量生產現場、農業生產過程、關鍵技術環節等方面的案例圖片、動畫和視頻用于課堂教學,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吸引力。
(二)項目導師制教學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實踐教學是關鍵。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利用我院教師科研項目多的優勢,“導師+項目+團隊”崗位能力訓練課程實行項目導師制教學,項目來源多樣,學生成為教師的科研助手參與課題工作,在導師指導下自己設計項目計劃,綜合利用在校時間完成項目任務,從而鍛煉學生的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提升職業綜合能力。
(三)校企合作,共同培養
本著“三贏”原則,我們建立了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等12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專業課程認知實習、企業崗位技能訓練、畢業頂崗實習等以合作單位為主開展實習,通過校企合作培養,學生普遍增強了職業意識,初步具備了頂崗工作能力,學生在生產、經營第一線接受企業管理,和企業員工同工作、同生活,切身體驗嚴格的技術要求,感受崗位工作的艱辛和團結協作的意義,使畢業與就業接軌,提高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吃苦耐勞的作風和團結協作的精神有極大的幫助。
實施新人才培養模式以來,本專業學生發生了較大變化。一是學生學習主動性提高,理論和實訓有機融合,創新意識、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明顯增強;二是培養了學生專業意識,使學生熟悉了工作環境,明確了專業目標和就業崗位方向;三是就業情況有所改善,近三年平均就業率97.5%,就業單位反饋普遍認為我校畢業生崗位技能強、能吃苦耐勞,符合種子行業用人需求。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生本理念”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不同的領域和學校有很多典型的成功范例。溫州科技職業學院是全國唯一一所在農業科學研究院的基礎上辦學的高職院校,多年來一直探索和實踐農科教一體化辦學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是農類專業,但又不同于普通的農類專業。種子的生產與經營必須遵守《種子法》,所以對種子專業的人才培養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要遵循農業產業的規律外,還要充分學習國家、行業的種業規范要求。所以,在人才培養模式制定和實施的關鍵環節應有行業主管部門、企業的共同參與,人才培養的實踐過程必須與行業對接。只有把行業需求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只有把人才培養過程融入行業,才能真正培養出種子行業需要的高職人才。
參考文獻:
[1]劉福軍,成文章.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2]王海波,劉志宏,霍勤.新疆農職院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以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為例[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1-5.
[3]顧建勤.高職種子生產與經營專業人才支撐的培養模式[J].中國種業,2012(1):41-44.
[4]鐘向忠.基于生本理念的高職人才培養路徑實踐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14(3):28-30.
[5]徐和昆.農業高等職業院校農科教一體化辦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3-76.
(責任編輯:楊在良)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ffective Linkage between Industry Demand and High Vocat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of Se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LUO Tian-kuan,ZHANG Xiao-ling,XU Fang-cheng
(Wen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Wenzhou Zhejiang 325006,China)
Abstract: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training model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se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We have achieved good results by conducting training through these measures: building ?and perfecting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by cooperating with releva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seed enterprises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executing the talent training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traits of jobs in seed industry, contacting the trade ?closely and taking the advantag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Keywords: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eed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personnel training model; industry d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