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芳宜
摘 要:規范電費拖欠行為、加大電費回收力度,是防范電費拖欠現象的有效方式之一。隨著經濟結構調控的加快,供電企業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因此,必須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真正解決電費拖欠問題。通過構建完善的電費風險預警機制,電費拖欠現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并就如何進一步提高用電服務質量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關鍵詞:供電企業;電費回收風險;預警機制;紅色預警
中圖分類號:F426.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35(2014)24-0030-01
1 電費回收風險和及其預警
在電費回收過程中,供電企業往往會遇到客戶新增電費欠費的情況,不能如期繳清電費,給欠費客戶帶來了用電困擾。用戶電費欠費風險包括:客戶失信,影響客戶的信譽;國家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用戶欠費將不利于經濟的正常運轉;國家進行經濟結構調整,用戶欠費將影響到自身的經營狀況。形成電費單風險的情況主要有:供電企業在改制前不能全部承擔改制之前的電費債務;發生自然災害,不能及時回收電費;客戶故意拖欠電費。這些都給電費的回收帶來了很大風險,也給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阻力。
在電費回收過程中,供電企業首先要有一個全面的電費回收風險評估,了解電費回收中風險的性質,明確需要考慮的風險類別;同時還要有一個全面、科學的電費回收風險分析,明確引起風險的原因以及風險所帶來的嚴重后果,并從多個角度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在風險識別中,根據引發電費回收風險的主要因素,制訂相應的措施,防患于未然,并在風險發生后應有相應的啟動機制來有效應對,從而將風險損失降到最低。
2 建立電費風險預警機制的必要性
當前,我國的市場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階段,國際間的經濟聯系在進一步加深。在這種情形下,要實現我國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就需要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在改革過程中,由于我國的實體經濟體系還不夠穩健,尤其是高耗能企業,其經濟體系受市場影響的波動性較大。隨著國家電網公司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大規劃、大建設、大運行、大生產、大營銷”的組織體系已基本構建完善,再加上近幾年來國家電網公司正在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電網公司的發展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進一步創新了管理方式,電費回收更加科學、合理。當然,建立科學的防范機制也不免還會出現電費拖欠現象,這就需要構建行之有效的電費風險預警機制,提高電網公司的電費風險防范能力。建立完善電費風險預警機制既是供電企業經濟發展的需要,又是企業提高自身工作效率的需要。
3 構建電費回收風險預警機制
3.1 明確劃分電費風險預警
供電企業計量中心首先應該及時、全面、準確地向電費管理中心傳達實時數據,分時段控制系統中當日客戶的零時實時數據。電費管理中心負責收集客戶當月應繳納的電費數據,并將收集到的數據與營銷系統記錄的數據進行對比;將欠費用戶的相關數據發送給專門負責統計電費的管理人員。電網公司的主要負責人和客戶中心的主要負責人負責本單位的電費預收。作為防范電費風險的主要責任部門,營銷部門應具體落實實收和應收的電費,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組織實施所負責區域的電費催收。上級電網供電公司負責電費風險預警的具體執行,并制訂責任考核機制,確保各部門各司其職。其他管理部門負責將電費風險預警機制落實到本部門的各個崗位,提高供電企業控制電費回收風險的能力。
3.2 準確選擇電費風險預警實施對象
電費風險預警的實施對象包括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影響導致的欠費用戶;繳費信用較差的用戶;受到其他影響因素的欠費用戶。這些用戶都是潛在客戶,因此,要選擇合適的電費風險預警實施對象。
3.3 實行分層客戶電費風險分類預警
對那些實時欠費電費回收風險預警的用戶可以分為三類,即A類、B類、C類,分別用紅色、橙色和黃色注明。
A類:實時欠費20萬元以上,采用B類橙色預警,并按時通知用戶,對不繳納電費的用戶實施紅色預警。
B類:實時欠費5萬以上20萬以下,采用C類黃色預警,并按時通知用戶,對不繳納電費的用戶實施橙色預警。
C類:實時欠費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在按時通知用戶的同時,實施電費回收風險黃色預警。
3.4 完善電費風險預警發布
統一預警應首先依據電網公司營銷部門統計的實時欠費數據進行分析、評估,然后再向公眾公布。黃色預警用戶由相關責任單位的主管負責人負責;橙色預警客戶由營銷部門的主要負責人和電網公司的具體負責人負責,并將用戶的具體欠費信息反饋給財務部門;紅色預警用戶由供電公司的負責人和主要營銷領導人負責,將用戶的欠費信息反饋到市級有關單位,并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向用戶催收電費。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供電企業及員工要充分認識到電費回收存在的風險,并構建科學、合理的電費風險預警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用戶拖欠電費的問題。同時,國家也應該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將欠費過多的用戶納入“個人等級信用評級”中,加強電費風險預警運行管理,從而有效降低電費回收風險。
參考文獻
[1]盧競妍.基于風險預警機制的電費回收管理策略[J].農村電工,2012(07):16.
〔編輯:劉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