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暢+焦明麗+黃照權+石武祥
[摘要] 目的 探討強化管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依從性、心功能、生活質量及預后的影響。 方法 選擇2013年9月~2014年9月入住大慶油田總醫院心內科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作為觀察對象,隨機分為強化管理干預組50例和常規管理干預組50例,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功能各項指標、生活質量及預后情況。 結果 強化管理干預組其完全依從率達84%,顯著高于常規管理干預組(P<0.05)。強化管理干預組的HR、LVEF、CO及E/A較常規管理干預組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各項評分也較常規管理干預組顯著改善(P<0.05)。且強化管理干預組再次住院率16.0%,顯著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P<0.05)。強化管理干預組的病死率2.0%,略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 結論 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強化管理,可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明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及預后,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慢性心力衰竭;強化管理干預;治療依從性;心功能;生活質量;預后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35-0098-04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癥候群,是各種器質性心臟疾病患者的終末階段,具有患病率和死亡率高的特點[1]。近年來,隨著心力衰竭病理生理的深入研究和各種治療手段的進步,心力衰竭的治療取得飛速的進步,但心力衰竭病人再次住院率仍較高[2]。事實上,大部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是由于對藥物、限制液體量的依從性較差以及不良的生活習慣而反復入院。因此,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進行監測和管理就顯得非常重要。對心衰患者進行管理,并對高危對象進行長期追蹤觀察,分析和掌握重要危險因素及治療方案,有利于心血管病防治和心衰一級預防的宣教,降低心衰患者的病死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9月~2014年9月入住我院心內科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00例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患者要求年齡為18~80歲及有器質性心臟病的心衰患者;能定期來院隨訪者。排除單純舒張型心力衰竭、右心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和限制型心肌病等。其中男56例,女44例,平均年齡(70.2±11.8)歲。將全部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強化管理干預組50例和常規管理干預組50例。兩組入選對象的性別、年齡、病程、臨床表現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對入選的CHF患者在采用規范化方案治療的基礎上分別實施強化干預和常規干預治療。根據體檢及檢查結果進行規范化治療,即在使用洋地黃制劑、利尿劑、血管擴張劑(如冠心病患者用硝酸酯)的基礎上,加用ACEI/ARB制劑、β受體阻滯劑和螺內酯。其中常規管理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告知患者規范化治療方案;②定期隨診,不限制隨診醫院和醫師,由患者自愿選擇;③治療達標程度由隨訪醫師自己的理解和判斷而定;④患者將每次隨訪結果告知心衰門診,否則心衰門診以每3個月進行電話隨訪及監測和資料收集。強化管理干預組患者同時定期、定時(心衰)門診,規定醫生對患者隨訪,內容如下:①由規定醫師和護士按時對心衰患者進行門診及電話隨訪。隨訪內容包括患者日常活動和生活情況、用藥知識及不良反應、注意事項等,還有液體的攝入、排出情況和運動量及時間等;進行飲食指導,教會患者自我管理(體重、癥狀的監測、尋求幫助的機會和方式);②患者用藥的靶劑量或患者的最大耐受量;③對隨診醫生的統一培訓及內容。兩組每隔2個月進行一次隨訪,隨訪期均為12個月。
1.3 觀察指標
1.3.1 依從性評價[3] 完全依從:完全按照醫囑進行治療;不完全依從:基本按照醫囑進行治療,偶爾出現不規范的治療;不能依從:完全不能按照醫囑進行治療。
1.3.2 心功能評價 采用GE73O型彩色多普勒超聲顯像儀進行心功能檢測,探頭頻率25 MHz,連續測取3~5個心動周期的舒張末期左室內徑(LvID)、室間隔(IVS)、左室后壁厚度(PWT)及左室舒張早晚期的最高充盈率(E峰、A峰)。用Teichholz校正公式計算左室射血分數(LVEF)、心輸出量(CO)以及計算E/A的比值、心率[4]。
1.3.3 生活質量評價 采用明尼蘇達生活量表(MHL評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分為體力限制、社會限制、情緒、癥狀四個維度,分數越高,其生活質量越低[5]。
1.3.4 兩組患者的再次住院率及預后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的再次住院率及預后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對所有數據進行分類和匯總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2.0對上述匯總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的依從性比較
強化管理干預組1例完全不能按照醫囑進行治療,其完全依從率達84%,顯著高于常規管理干預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342,P=0.023<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HR、LVEF、CO及E/A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強化管理干預組的HR、LVEF、CO及E/A較對照組顯著改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強化管理干預組和常規管理干預組治療后其體力限制、社會限制、情緒、癥狀評分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且強化管理干預組的體力限制、社會限制、情緒、癥狀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endprint
2.4 兩組患者再次住院率及預后情況比較
強化管理干預組再次住院率16.0%,顯著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38.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237,P=0.017<0.05)。強化管理干預組的病死率2.0%,略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呈上升趨勢,而CHF多發于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旦病情加重就會反復多次住院,服藥及住院給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6]。因此,對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和必需。及時對心衰患者進行管理,就如同建立一道防線,心臟疾病發生后,力爭做到早期認知、早期診斷、早期預防和積極控制。在心衰發展的不同階段,充分認識和積極治療,從而有效延緩病情的發展、改善患者的預后及降低醫療成本。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對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技術已經成為目前衛生領域的研究熱點,并且會越來越受到重視。2009年美國成人心力衰竭診療指南指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管理方法是將心力衰竭視為一種橫跨家庭以及門診和醫院的慢性疾病,它需要多學科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其中的問題[7]。前瞻性隨機臨床研究meta分析顯示,對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進行疾病管理,可促進心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8]。建議心力衰竭疾病門診由專科醫生進行診治,能夠正確掌握藥物使用指征,便于病人病情的連續觀察及藥物副作用的監測,根據指南安全地逐步把藥物增加至靶劑量或最大耐受量。對患者的強化管理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提高依從性。本研究表1顯示強化管理干預組其完全依從率達84%,顯著高于常規管理干預組(P<0.05),也證實了上述觀點。且設立心力衰竭專病門診減少患者流動性,并對整個治療流程進行管理,最終達到規范患者用藥的目的。另外,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心衰治療有效的重要指標之一。強化管理心力衰竭患者加強了醫患之間的交流,通過教育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維持健康的心態,對疾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表2~4同時也證實,強化管理干預組的HR、LVEF、CO及E/A較常規管理干預組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各項評分也較常規管理干預組顯著改善(P<0.05)。且強化管理干預組再次住院率16.0%,顯著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強化管理干預組的病死率2.0%,略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與張玉燕[9]報道的觀點一致。結果表明,通過對心衰患者的強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心衰規范化治療水平,另一方面對高危人群(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進行規范化的防治,其三,開展宣傳教育,普及心衰知識,提高群眾對心衰的認識和警惕。
綜上,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強化管理,可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明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及預后,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馬長生. 心臟病學實踐2008規范化治療[M]. 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08:470-479.
[2] 苑翠珍,韓菲.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質量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11):2830-2831.
[3] Ditewig JB,Blok H,Havers J,et al. Effectiveness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onmortality, hospital, readmissions, chronic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 systematic review[J]. Patient Educ Couns,2010,78(3):297-315.
[4] Lloyd-Jones D,Adams R,Carnethon M,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 committee[J]. Circulation,2009,119(5):e21-e181.
[5] 顧東風,黃廣勇,何江. 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3-6.
[6] 楊毅寧,馬依彤,劉芬. 新疆漢、維吾爾、哈薩克族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研究[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5):460-464.
[7] 范惠華,史浩穎,金煒. 三級醫院心力衰竭門診管理方案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7):592-596.
[8] 劉銘雅,李云婧,朱偉,等. 強化門診隨訪對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及依從性的影響[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 38(7):588-591.
[9] 張玉燕. 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心功能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 10(5):379-380.
(收稿日期:2014-09-22)endprint
2.4 兩組患者再次住院率及預后情況比較
強化管理干預組再次住院率16.0%,顯著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38.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237,P=0.017<0.05)。強化管理干預組的病死率2.0%,略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呈上升趨勢,而CHF多發于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旦病情加重就會反復多次住院,服藥及住院給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6]。因此,對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和必需。及時對心衰患者進行管理,就如同建立一道防線,心臟疾病發生后,力爭做到早期認知、早期診斷、早期預防和積極控制。在心衰發展的不同階段,充分認識和積極治療,從而有效延緩病情的發展、改善患者的預后及降低醫療成本。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對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技術已經成為目前衛生領域的研究熱點,并且會越來越受到重視。2009年美國成人心力衰竭診療指南指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管理方法是將心力衰竭視為一種橫跨家庭以及門診和醫院的慢性疾病,它需要多學科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其中的問題[7]。前瞻性隨機臨床研究meta分析顯示,對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進行疾病管理,可促進心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8]。建議心力衰竭疾病門診由專科醫生進行診治,能夠正確掌握藥物使用指征,便于病人病情的連續觀察及藥物副作用的監測,根據指南安全地逐步把藥物增加至靶劑量或最大耐受量。對患者的強化管理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提高依從性。本研究表1顯示強化管理干預組其完全依從率達84%,顯著高于常規管理干預組(P<0.05),也證實了上述觀點。且設立心力衰竭專病門診減少患者流動性,并對整個治療流程進行管理,最終達到規范患者用藥的目的。另外,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心衰治療有效的重要指標之一。強化管理心力衰竭患者加強了醫患之間的交流,通過教育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維持健康的心態,對疾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表2~4同時也證實,強化管理干預組的HR、LVEF、CO及E/A較常規管理干預組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各項評分也較常規管理干預組顯著改善(P<0.05)。且強化管理干預組再次住院率16.0%,顯著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強化管理干預組的病死率2.0%,略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與張玉燕[9]報道的觀點一致。結果表明,通過對心衰患者的強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心衰規范化治療水平,另一方面對高危人群(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進行規范化的防治,其三,開展宣傳教育,普及心衰知識,提高群眾對心衰的認識和警惕。
綜上,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強化管理,可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明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及預后,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馬長生. 心臟病學實踐2008規范化治療[M]. 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08:470-479.
[2] 苑翠珍,韓菲.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質量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11):2830-2831.
[3] Ditewig JB,Blok H,Havers J,et al. Effectiveness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onmortality, hospital, readmissions, chronic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 systematic review[J]. Patient Educ Couns,2010,78(3):297-315.
[4] Lloyd-Jones D,Adams R,Carnethon M,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 committee[J]. Circulation,2009,119(5):e21-e181.
[5] 顧東風,黃廣勇,何江. 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3-6.
[6] 楊毅寧,馬依彤,劉芬. 新疆漢、維吾爾、哈薩克族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研究[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5):460-464.
[7] 范惠華,史浩穎,金煒. 三級醫院心力衰竭門診管理方案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7):592-596.
[8] 劉銘雅,李云婧,朱偉,等. 強化門診隨訪對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及依從性的影響[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 38(7):588-591.
[9] 張玉燕. 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心功能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 10(5):379-380.
(收稿日期:2014-09-22)endprint
2.4 兩組患者再次住院率及預后情況比較
強化管理干預組再次住院率16.0%,顯著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38.0%,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237,P=0.017<0.05)。強化管理干預組的病死率2.0%,略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 討論
近年來,我國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逐年增高,呈上升趨勢,而CHF多發于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一旦病情加重就會反復多次住院,服藥及住院給家庭及社會造成沉重的精神和經濟負擔[6]。因此,對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非常重要和必需。及時對心衰患者進行管理,就如同建立一道防線,心臟疾病發生后,力爭做到早期認知、早期診斷、早期預防和積極控制。在心衰發展的不同階段,充分認識和積極治療,從而有效延緩病情的發展、改善患者的預后及降低醫療成本。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對心力衰竭患者的管理技術已經成為目前衛生領域的研究熱點,并且會越來越受到重視。2009年美國成人心力衰竭診療指南指出:慢性心力衰竭的疾病管理方法是將心力衰竭視為一種橫跨家庭以及門診和醫院的慢性疾病,它需要多學科系統的方法來解決其中的問題[7]。前瞻性隨機臨床研究meta分析顯示,對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進行疾病管理,可促進心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少病死率及再次住院率[8]。建議心力衰竭疾病門診由專科醫生進行診治,能夠正確掌握藥物使用指征,便于病人病情的連續觀察及藥物副作用的監測,根據指南安全地逐步把藥物增加至靶劑量或最大耐受量。對患者的強化管理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提高依從性。本研究表1顯示強化管理干預組其完全依從率達84%,顯著高于常規管理干預組(P<0.05),也證實了上述觀點。且設立心力衰竭專病門診減少患者流動性,并對整個治療流程進行管理,最終達到規范患者用藥的目的。另外,降低病死率和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也是心衰治療有效的重要指標之一。強化管理心力衰竭患者加強了醫患之間的交流,通過教育使患者對自身疾病有更多的了解,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維持健康的心態,對疾病的康復和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表2~4同時也證實,強化管理干預組的HR、LVEF、CO及E/A較常規管理干預組顯著改善,其生活質量各項評分也較常規管理干預組顯著改善(P<0.05)。且強化管理干預組再次住院率16.0%,顯著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強化管理干預組的病死率2.0%,略低于常規管理干預組。與張玉燕[9]報道的觀點一致。結果表明,通過對心衰患者的強化管理,一方面可以提高基層醫務人員心衰規范化治療水平,另一方面對高危人群(冠心病、高血壓等患者)進行規范化的防治,其三,開展宣傳教育,普及心衰知識,提高群眾對心衰的認識和警惕。
綜上,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實施強化管理,可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明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及預后,提高心衰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胡大一,馬長生. 心臟病學實踐2008規范化治療[M]. 北京:人民衛生出社,2008:470-479.
[2] 苑翠珍,韓菲.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生活質量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11):2830-2831.
[3] Ditewig JB,Blok H,Havers J,et al. Effectiveness of self-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onmortality, hospital, readmissions, chronic heart failure hospitalization rate and quality oflife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 A systematic review[J]. Patient Educ Couns,2010,78(3):297-315.
[4] Lloyd-Jones D,Adams R,Carnethon M,et al.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statistics-2009 update: A repor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tatistics Committee and Stroke Statistics Sub committee[J]. Circulation,2009,119(5):e21-e181.
[5] 顧東風,黃廣勇,何江. 中國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3,31(1):3-6.
[6] 楊毅寧,馬依彤,劉芬. 新疆漢、維吾爾、哈薩克族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學調查及其患病率研究[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5):460-464.
[7] 范惠華,史浩穎,金煒. 三級醫院心力衰竭門診管理方案對患者預后的影響[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38(7):592-596.
[8] 劉銘雅,李云婧,朱偉,等. 強化門診隨訪對心力衰竭患者預后及依從性的影響[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0, 38(7):588-591.
[9] 張玉燕. 綜合性的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和心功能的影響[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11, 10(5):379-380.
(收稿日期:2014-09-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