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要]加快低碳武進建設是提升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選擇,是突破資源能源瓶頸的有效途徑,是創建生態文明區的根本要求。低碳武進建設應以產業轉型為主線,加快發展低碳產業;以節能降耗為方向,加快優化能源結構;以綠色低碳為特征,加快推行城市低碳化運營;以體制機制為關鍵,加快制度創新步伐。
[關鍵詞]低碳;武進;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283(2014)12-0109-02
一、加快低碳武進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一)建設低碳武進,是提升持續發展能力的必然選擇
當前,低碳理念已成為全球范圍內經濟社會發展的潮流和主要方向。歐美等發達國家紛紛將低碳經濟納入國家發展戰略,并作為調整經濟結構、搶占競爭制高點和打造新增長點的重要手段。中國出臺了一系列鼓勵和引導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周邊地區更是開啟了構建低碳發展模式的探索和實踐之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加快建設低碳武進,對于在新一輪的區域競爭中提升武進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建設低碳武進,是突破資源能源瓶頸的有效途徑
武進區工業化起步較早,在工業化早期,紡織、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呈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改革開放以來,武進區工業化進程不斷加快。然而,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張,對于資源能源的需求急劇擴大,現有的資源能源供給水平難以與日益增長的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建設低碳武進,就是要加快建立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發展模式,通過更少的資源能源投入謀求更大的產出,進而提升武進區經濟發展的質量,實現由“資源驅動”向“科技驅動”的跨越。
(三)建設低碳武進,是創建生態文明區的根本要求
生態文明,是武進區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追求,更是在新時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要求。建設低碳武進,就是要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共贏,進而建立保護生態文明的長效機制,切實將創建生態文明區的要求落到實處。
二、加快低碳武進建設的思考
(一)以產業轉型為主線,加快發展低碳產業
1.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圍繞全區“十二五”規劃要求,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不斷提升新興產業在全區工業經濟中的比重,進一步優化全區產業結構。加大新興產業扶持力度,建立完善的新興產業引導機制,推動新興產業裂變式發展。重點培育一批新興產業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的發展壯大帶動產業鏈延伸,進而推動新興產業規模的擴張。加快“兩化融合”步伐,引導企業運用信息化技術對傳統設備、工藝進行改造提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鼓勵工業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有效提升資源的利用效率。
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緊緊圍繞服務業“十二五”規劃發展要求,加快壯大服務業規模、提升服務業水平。大力提升傳統服務業。以“一古一今一生態”旅游業重點板塊為引領,積極培育旅游業精品,打響武進旅游業品牌。著力優化中心城區商貿業水平,積極推進花園街業態提升,加快城市綜合體建設,形成具有較強集聚力的城市核心商圈,全力打造商貿中心。全力發展新興服務業。積極推進高新區物流園、東港物流園、中天物流園等一批物流園區和基地建設。培育壯大文化創意、信息技術服務等高技術服務業,重點打造國家動畫產業西太湖基地、太湖灣數字文化產業園等創意產業集聚區載體。
3.加快發展都市型農業。以常州市舉辦第八屆“花博會”為契機,充分挖掘農業生態功能,進一步促進武進區都市型農業的發展。全面實施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重點圍繞農業基本現代化六大類二十一項指標加快推進,不斷提升武進區現代農業發展水平。積極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重點建設四個“萬畝級”和十四個“千畝級”園區建設,加快完善園區基礎設施功能,引導農業企業向園區集中,不斷提升現代農業園區的規模和檔次,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良性互動。大力發展休閑觀光農業,促進農業和旅游業的有機結合,進一步做優休閑觀光農業精品線路。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穩步發展訂單農業,完善農企結合的風險抵御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大躍升。
(二)以節能降耗為方向,加快優化能源結構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快電力、天然氣、熱力等能源輸送系統工程建設,擴大能源輸配網絡服務范圍,改善能源消費結構,不斷提升太陽能、天然氣、生物能等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消費比重。
2.加強節能評估管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嚴格執行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辦法,加強固定資產項目節能管理,促進科學合理利用能源,從源頭上限制高碳行業的發展。培育發展節能評估第三方專業機構,為節能評估管理提供技術支持。
3.完善能源服務體系。通過發揮政府的指導作用,支持有關單位和個人按照市場化機制興辦合同能源、電能服務等能源服務機構,鼓勵有條件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通過興辦能源科技服務機構等途徑建立多層次的能源服務機構。積極開展能源合同管理(EMC)模式,加快政府能源管理機制的轉變,以市場帶動節能效率的提高。
(三)以綠色低碳為特征,加快推行城市低碳化運營
1.著力推行建筑低碳化。一是推動新建建筑的低碳化建設。推廣應用綠色節能建筑技術,推進建筑設計與太陽能光電產品的結合,著力打造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建筑體系,并組織推廣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示范工程。二是現有建筑的低碳化改造。以公共建筑為重點,結合城市建設需要,加快實施現有建筑的低碳化改造。同時,組織開展創建綠色建筑和節能建筑示范工程,重點推進鳳凰谷、聚湖雅苑、長河家園、星河國際花園以及新城帝景等項目的低碳示范工程創建
2.全力推動交通低碳化。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優化公交網絡,提升公交覆蓋面和覆蓋密度,提高公交出行分擔率,打造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低碳、便捷的交通體系。加強機動車管理,嚴格執行車輛排放標準;積極推廣新能源交通工具,并建設相應基礎配套設施。積極推進慢行系統規劃和建設,探索發展自行車租借系統,鼓勵以步行和使用非機動車出行。
3.大力引導消費低碳化。積極組織開展低碳經濟宣傳教育活動,鼓勵和引導城鄉居民購買使用綠色家用電器,大力推廣使用節能燈、節水用具等低碳節能環保新技術、新材料和新產品,引導廣大市民形成低碳、環保、循環利用的消費理念和消費方式。完善政府采購制度,優先采購低碳、節能、環保辦公設備和用品,充分發揮政府在低碳消費中的示范作用。
(四)以體制機制為關鍵,加快制度創新步伐
1.積極構建資金投入機制。探索建立低碳武進建設專項引導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加大對低碳技術研究、低碳應用推廣等領域的扶持力度,進而吸引民間資本進入低碳武進建設領域。積極發展綠色金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低碳技術創新及應用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并逐步完善“綠色信貸體系”。開展“綠色”金融產品創新,試驗“綠色金融衍生產品”。對于一些社會效益較好但卻需要大量資金的環保項目和生態工程,可由銀行通過發行綠色金融債券、金融環保債券來緩解資金需求。
2.積極探索碳排放交易機制。探索建立碳排放交易機制,構建碳交易平臺,通過市場機制,使開發、利用、污染、破壞環境資源的生產者、消費者承擔相應的環境成本,從而促使開發、利用、污染、破壞環境資源者從自身利益出發,選擇更加環境友好和資源節約的生產、經營和消費方式。
[參考文獻]
[1]朱海玲,王小艷.綠色GDP與低碳經濟的發展[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2]王軍強.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及對策研究[J]. 經濟師,2010(12):10-11.
[3]盧云志,辛昭霞.新形勢下我國低碳經濟發展思路[J]. 現代商貿工業,2011(7):72.
(責任編輯:郭麗春)(上接第104頁)
[J].國際貿易問題,2008(8):23-27.
[8]邵桂蘭,石潔,李興華.青島市經濟開放度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9(11):69-73.
[9]劉渝琳,王盛順.內陸地區對外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的動態模型——基于重慶市的經驗數據[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0):17-35.
[10]楊丹萍,張冀.經濟開放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基于浙江省1992—2009年數據的實證檢驗[J].國際貿易問題,2011(6):101-110.
[11]李子成,金哲松.云南省對外開放度與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J].經濟問題探索,2011(2):148-153.
[12]林必越.經濟開放度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基于福建省1981—2010年數據的計量檢驗[J].華東經濟管理,2012(5):45-49.
[13]葉勁松.新增長理論的國際貿易發展觀及其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9):104-109.
[14]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梁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