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進
在資源稟賦先天不足與后天政策優勢缺位的雙重約束下,閩粵贛原中央蘇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至今存在著人均收入水平低,交通、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社會事業發展緩慢等諸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但不利于區域協調發展和社會公平,而且對區域經濟持續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因此,推動閩粵贛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聯動發展,對于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推動中央蘇區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閩粵贛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差距分析
1、經濟規模差距
從人均GDP看,江西省13個中央蘇區縣2010年人均GDP為14403元,其中最高的崇義縣為18592元,最低的石城縣僅為7505元,其余中央蘇區縣人均GDP都在10000元以下。廣東7個中央蘇區縣的人均GDP為15313元,其中新入選的梅縣最高為23130元,興寧、龍川、大埔等縣的人均GDP在10000元以上。福建22個中央蘇區縣的人均GDP較高,平均值為31770元,遠高于江西、廣東兩省。其中龍巖新羅區的人均GDP為61855元,不僅在中央蘇區縣中最高,也高出了福州、廈門、泉州等市的人均GDP,漳州連城、平和的人均GDP在福建中央蘇區縣中序次靠后,均不足20000元。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閩粵贛沿海發達地區12個城市中,廣州、深圳、珠海、佛山的人均GDP目前都超過10000美元;中山、廈門、泉州等市超過8000美元;東莞、福州、江門、肇慶、惠州等在7000~8000美元之間,12城市的人均GDP為64483元,超過全國平均水平2倍多。盡管江西、廣東的中央蘇區縣人均GDP都高于世界銀行界定欠發達地區的標準(1000美元以下),但除了廣東梅縣外,其他各縣人均GDP都低于3000美元,仍處于工業化的初期階段。福建22個中央蘇區縣人均GDP基本躍過3000美元的發展臨界點,整體情況稍好。
2、工業發展差異
改革開放以來,珠三角地區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型消費品為主,實現了長達30多年的快速增長。在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化時期,珠三角的重化工業增長處于較低水平,近年來隨著汽車、通訊設備、醫療器械、燃氣輪機、造船、紡織和建材機械等重型裝備為核心的一批裝備制造產業群的興起,珠三角地區進入以適度重型化為主導的增長周期,珠三角地區的增長優勢進一步提升。進入新世紀,福建通過大力發展臨港重化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工業經濟逐步從輕工業拉動為主轉向以重化工業拉動為主的增長新階段,在不同地區形成了一批現代工業制造基地。總體來說,福建沿海發達地區正在進入工業化后期,重化工業還處于發展階段,具備較大的上升空間。
相對而言,閩粵贛中央蘇區縣的工業則發展較為緩慢,產業基礎薄弱,產業布局分散,集聚效應不足,仍處于工業化起步階段。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一是受限于財力的限制,中央和省級政府對閩粵贛中央蘇區縣的工業建設投入明顯不足;二是以資源稟賦和地理位置為基礎的區域分工,使閩粵贛中央蘇區在區域產業分工中處于不利地位。如江西贛州地區由于處于丘陵地帶,公路、鐵路、運輸網絡不完善,資源開發所需配套條件不理想、成本高,導致投資回報率低,影響了區域資金的投入。
3、經濟外向度差異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廣東、福建充分利用毗鄰港澳臺的地理優勢,大力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建成了各種類型的保稅區、加工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區,主動融入國際網絡分工體系,積極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在珠三角地區沿“穗-深-港”經濟主軸線,形成了以大陸與香港間以“前店后廠”、“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為產業分工特征的投資與貿易制度安排,以投資和貿易的互補互通促進了粵港貿易增長。福建則從廈門經濟特區起步,逐步擴大到福州、泉州、漳州等地區,依托對臺“同等優先、適度放寬”的政策優勢,建設了臺商投資區、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等經濟和政策先行區。同時,福建的華僑資源極為豐富,港澳臺資與海外僑資的直接投資約占引進外資的75%以上。
閩粵贛中央蘇區地緣特征與沿海發達地區差別較大,加上原有經濟文化基礎較差、對外聯系不多等因素的影響,使得中央蘇區縣的對外開放度至今處于相對較低水平,不少中央蘇區縣既是“欠發達地區”,同時也是“欠開放地區”。從外資依存度來看,江西省中央蘇區縣的外資依存度高,與廣東、福建沿海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不大。相對而言,廣東、福建兩省的中央蘇區縣,其外資依存度與沿海發達地區則有明顯差距。
二、實現閩粵贛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聯動發展的核心路徑
1、基于產業對接和產業轉移基礎上的區域產業聯動
區域間的產業聯動,是指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經濟區域,其經濟主體之間通過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體制框架、調節機制上結合成經濟合作組織、合作機制、合作平臺,以此推動區域產業的優勢互補與協同發展,從而實現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產業能級提升、產業競爭力增強的發展態勢。產業聯動是一個雙向選擇、互利互惠的過程,以產業對接與產業轉移為主要內容的產業聯動模式具有形式多元、效應多樣的特征。
所謂區域產業對接,是指不同區域的相同或相近產業,在分工協作、產品配套、原材料供應、技術服務等方面,通過國際或者區域分工網絡形成一個完善的產業鏈。區域產業對接的目的,在于構建基于區域產業間內在技術經濟聯系,提高區域產業間整體經濟效率,以達到區域經濟高度融合的目的。當前,閩粵贛中央蘇區縣已具備一定的發展基礎,具備與閩粵贛沿海發達地區進行產業對接、構建具有內在技術經濟聯系的產業鏈接的能力。
所謂區域產業轉移,是指由資源供給或產品需求條件發生變化而引起發達區域的部分企業順應區域比較優勢的變化趨勢,將部分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地區或者欠發達地區的過程和機制安排。當前,閩粵贛中央蘇區工業基礎普遍薄弱,與沿海發達地區相比存在較大的區域梯度落差,在區域比較優勢驅動下,沿海發達地區具有將非優勢或正在失去優勢的傳統產業向中央蘇區轉移的意愿。同時,閩粵贛中央蘇區通過改革發展,在政府政策的支持和牽引下,已基本具備了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條件。從實踐來看,中央蘇區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最主要的問題還是大多數中央蘇區縣超過了沿海發達地區2小時的輻射半徑,地理空間距離造成的阻斷效應明顯,以及承接產業轉移的同時如何避免“比較優勢陷阱”和“極化效應”放大等問題。
2、基于交通基礎設施互聯基礎上的區域市場整合和資源聯動開發
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是區域合作的紐帶,是推進閩粵贛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聯動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在中長期交通規劃方面,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應統一協調、緊密合作、聯手共建,通過合理布局區域內主要交通設施的走向、節點、等級、數量等,協調配套各種運輸方式,推進區域交通主框架的聯網對接,構筑以現代綜合交通體系為主的物流運輸平臺,以郵電通信及網絡技術為主的物流信息平臺,最終形成集交通、信息、物流于一體的綜合設施體系。
當前,由于市場化發育程度的差異,閩粵贛中央蘇區商品及要素市場與沿海地區之間的市場成熟度呈階梯式分布狀態,構成了兩地聯動實施市場整合、推進區域市場互聯互通的主要障礙。中央蘇區縣的市場形態,無論是從數量規模、競爭公平,還是市場監管和治理水平等方面,與沿海發達市場相比都存在明顯差距。由于對市場行政邊界的弱化將造成地方各縣在經濟利益上的再分配,因此推動區域市場整合的關鍵是通過制度創新和機制改革協調各方利益,首先建立以市場一體化為核心的區域共同市場,包括區域商品物流共同市場、產權交易共同市場、人力資源共同市場等。
區域資源聯動開發,是指區域間企業聯合開發雙方優勢資源,促進特色產業的區域對接,促進特色優勢產業升級。閩粵贛中央蘇區與沿海地區的資源合作開發,一方面能帶動中央蘇區經濟的發展,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改變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單純的初級產品輸出狀況,另一方面又可以緩解沿海發達地區能源普遍緊張、稀缺的狀態,實現區域資源優化配置。由于區域資源稟賦不同,閩粵贛中央蘇區在應充分利用沿海發達地區的資金、技術、信息、市場網絡等優勢,加快開發轄區內能源、礦產、旅游、農產品等各種資源,著力提升資源利用效率,變區域資源優勢為區域經濟優勢。閩粵贛沿海發達地區通過參與中央蘇區的資源聯合開發,為其資金、技術、人才、產業找到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實現產業轉移升級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
三、推動閩粵贛中央蘇區與沿海發達地區聯動發展的對策建議
1、建立區域協調機制,推動區域互促發展
一是建立區域聯席會議制度。建立以各縣(市)書記、縣(市)長以及有關部門負責人為核心成員的區域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區域各方發展多層次、多渠道的交流協作,建立長期、緊密、穩定的區域合作關系。同時以加強跨區域公路、鐵路、空港、電網、信息網等關聯性強的基礎設施互連互通為契機,著力構建區域市場融合、產業鏈接、企業聯動的市場機制。
二是建立部門與行業銜接平臺。雙方應切實責成有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加強相互間的協商與銜接落實,對具體合作項目及相關事宜提出具體實施措施,制訂詳細的合作協議、計劃和工作方案,落實協議提出的合作事項。對已達成合作意向和已簽約的合作項目,應責成有關管理部門和協會跟蹤服務與協調落實。對協作過程中的一些重大議題和問題進行前瞻性的研究、探索,為提升區域合作水平提供戰略思路和決策參考。
三是建立區域合作規則。沒有共同的規則,就不能對合作雙方進行有效約束,甚至一方領導人的人事變動就可能讓合作項目前功盡棄。為了合作的順利推進,由必要對合作雙方達成的共識在自愿的基礎上加以制度化、法規化的規范、固化,通過合作規則約束彼此的醫院和行為,以降低合作的不確定性和機會主義成本。
2、建立區域互動機制,實現區域互補發展
一是建立多層次區域合作機制。探索建立制度化的區域合作機制,鼓勵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區域合作,支持各地區搭建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的良好平臺,促進資金、技術、人才、土地、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引導產業有序轉移,提升產業對接水平。
二是完善區域互助機制。鼓勵閩粵贛沿海發達地區采取縣市對口支援、企業業務鏈接、社會捐助幫扶等多種形式幫扶中央蘇區加快發展。以對口支援中央蘇區為突破口,以推動區域產業對接和產業轉移為核心,鼓勵沿海企業到中央蘇區發展支援投資項目,加大技術和人才援助力度,放大沿海地區的經濟輻射效應,促進中央蘇區將外生動力和援助轉化為內生發展動力。
三是構建區域產業聯盟。產業聯盟通常是指以一個主導產業為核心,大量相同產業或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相關機構自發聯合在一起,以形成強勁、持續的區域產業競爭優勢。借助區域產業聯盟的虛擬化組織,區域資源和信息共享等功能性要素可以使區域在更大范圍內實現人、財、物、信息的優化配置,延長產業生命周期,提升區域產業整體競爭力,實現區域產業聯動發展。
3、聯手共建產業園區,推進區域產業轉移與對接
積極協調制訂產業轉移與承接的規劃或操作方案,通過加強合作互動,由中央蘇區核心區政府牽頭,促進閩粵贛中央蘇區核心區與沿海發達地區聯手合作共建產業園區。
一是給予區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財稅政策支持。建議由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持共建園區發展,優先支持共建園區在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等方面的建設。規定前若干年內,將園區內的稅收全部返還給園區,用于園區滾動發展和提高園區自主創新能力。
二是給予沿海發達地區企業轉移投資優惠政策。沿海發達地區企業整體或部分轉移到園區,符合國家現行稅收政策規定的,報經稅務機關核準,可享受技術改造國產設備投資抵免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省有關部門負責安排的挖潛改造資金、技術創新專項資金、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以及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專項資金等,要向轉移企業傾斜。對在轉移過程中實現技術升級的項目,要優先安排貸款貼息。金融部門要采取多種方式為產業轉移提供融資便利。
三是給予沿海發達地區政府分享共建產業園區收益。目前,閩粵贛沿海發達地區對產業轉移面臨著兩難選擇:一方面,面對本地發展空間不足、勞動力成本偏高、環境壓力加大等問題,迫切需要推進產業向外轉移,騰出發展空間,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又擔心產業空心化,出現稅收減少、產業競爭力下降、就業不足等問題。為消除發達地區產業轉移顧慮,兩地政府可簽訂合作協議,將增值稅、所得稅的地方留成部分讓渡給發達地區政府;中央蘇區同時承諾將轉移企業的管理營銷部門留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共建園只承接加工制造部門,這樣,加工制造部門產生的生產環節增值稅在共建園繳納,而其他稅收在發達地區繳納。同時,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快研究制定合作共建產業園區GDP指標分解和績效考核辦法,增強區域合作共建產業園區的積極性。
4、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夯實區域合作發展基礎
一是在行政區劃調整上創新。要強化經濟區域功能,打破部門、地區界限,推動地區間的規劃、產業、市場、交通聯動,著力整合區域資源,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較低的成本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通過行政區劃改革創新,促進資源和利益重新分配,改善社會利益結構,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動力。
二是在發展模式轉型上創新。轉變發展模式,實現基礎設施共享、功能資源優勢互補,實現閩、珠兩個三角洲資金、管理、信息、品牌與閩粵贛中央蘇區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等方面優勢互補,形成區域聯動發展格局。中央蘇區應積極實施“南向追隨”發展戰略,重點推進連接珠三角、閩南三角地區的公路、鐵路、港口、航空等區域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積極主動融入、承接珠三角、閩南三角地區的區域產業網絡分工體系,提升產業分工收益,避免步入“孤立發展”或者“悲慘增長”的路徑依賴。
三是在主體功能區建設上創新。閩粵贛中央蘇區要切實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發展潛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內在要求,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制定相應的政策和評價指標,形成“集群經濟、循環經濟、知識經濟、生態經濟”均衡協調發展模式,切實轉變發展方式,降低發展代價,提升發展質量,力求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