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晨
摘要:人口分布有其自身規律,既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又受經濟社會的影響,同時其自身狀況也會影響經濟發展。人口分布與生產力的分布規模、地點及分布的方向等方面基本一致時,有利于就近組織生產和生活,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否則將會影響當地經濟發展。因此研究西安市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是否協調,對制定西安國際化大都市人口策略、調整區域人口布局、生產力布局都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人口;經濟發展;協調發展
經濟學家認為,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是一個適度人口。所謂適度人口,就是以最令人滿意的方式達到最佳經濟增長的人口。在適度的人口增長區間內,經濟發展較快,否則,經濟發展就會減緩。
一、西安市人口與經濟發展現狀
1西安市人口分布密度與經濟發展關系評價
人口密度與經濟發展的相互關系是復雜的,一方面隨著人口密度的提高,勞動力供給增加,市場容量擴大,交換更加頻繁,這些都會推動經濟的增長與發展;另一方面,并不是任何條件下人口數量及其密度與經濟發展都相互促成并成正比例關系。本文選取西安市2012年各區縣人口密度與GDP的截面數據,從圖一中可以看到西安市人口密度和GDP之間表現出一定的正相關關系。
圖一 西安市2012年各區縣人口密度與生產總值關系圖
衡量一個地區經濟負荷是否適度,一般采用經濟人口密度和經濟人口容量等相關指標加以分析。當一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快于人口增長速度時,人均GDP會伴隨著GDP總量的增加而增長。也就是說,經濟增長速度與人口增長速度存在足夠大的差異,一地區的人口容量仍有擴大的空間。西安市2012年經濟人口密度(常住人口與GDP之比)為0196人/萬元,若以2012年陜西省經濟人口密度0259為標準進行測算,西安市經濟人口容量可達113139萬人,比現有常住人口多276萬人,是現有人口的132倍。這說明隨著經濟發展,西安市人口在未來10年內仍有擴容余地。
進一步,本文選用人口壓力指數(指一個區域現有人口數量與經濟人口容量之比)來分析人口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當人口壓力指數小于1時,人口容量相對富裕,說明該地區相對人口壓力不大,還有一定的人口擴容余地;當人口壓力指數大于1時,則人口容量超負荷。根據表一,西安市人口壓力指數為0756,說明還有一定的人口擴容余地。
表一 2012年西安市人口經濟指標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常住人口數(萬人)
經濟人口容量(萬人)人口壓力指數
陜西省1445368374260——
西安市436937855291131390756
2西安市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
人口總量的增長對經濟發展會產生影響。人口與經濟是相關聯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的。經濟對人口具有決定作用,人口是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體和必要條件,人口增長可以形成規模經濟,促進勞動分工和技術進步,在經濟資源相對充裕的條件下,人口增長有利于經濟增長。
表二 西安市人口增長與生產總值增長對比
時間
常住人口生產總值
絕對數(萬人)年均增長(%)絕對數(億元)
增長(%)
彈性系數
200883752084219004261003
200984346071271910242003
201084741047324149192002
201185134046386421192002
201285529046436937131004
(選擇2007年為基期水平)
人口增長速度與經濟發展是否協凋,可通過其協調度來衡量。理論界經常用人口彈性系數(人口增長速度與經濟增長速度的比值)來評價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本文根據西安市2008年至2012年主要年份的常住人口數和生產總值資料計算出人口增長速度、經濟增長速度及相應的彈性系數如表二。人口增長彈性系數越低,表明人口發展與經濟發展越適應。一般來說,當人口增長彈性系數大于等于1時為社會停滯級,02-099為社會漸進級,02及以下為社會協調發展級。
從2008年到2012年:西安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長速度為059%,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速度為204%,人口彈性增長系數處于02以下即社會協調發展級。表明西安市這五年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的協調度較高;經濟增速較高時期同人口增速較低時期,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處于高度協調狀態。
3西安市人口質量與經濟發展的相互作用評價
人口素質及其變動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為:人口整體素質高,勞動生產率也高,有利于促進產業構成及行業、職業構成的轉化。通過分析人口素質對經濟增長貢獻的大小,可以說明勞動力素質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程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經濟增長方式對人口質量的影響作用,這里主要就人口素質與勞動生產率關系的現狀加以分析。根據spss軟件對于近20年來西安市13個城區的橫截面資料,分析可得西安市的經濟增長,人口素質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較小,資本投入量增長的作用最大,經濟增長方式仍然依賴物質資本的投入。即說明西安地區整體勞動力素質水平有待提高,人口素質在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的過程中還存在諸多障礙因素。同時也說明勞動力素質結構與經濟結構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
4人口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關系評價
如表三所示,將歷年統計年鑒和人口普查資料反映的人口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結合起來看,西安市勞動力產業結構與GDP產業結構之間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勞動力產業結構呈現“三一二”的形態,而GDP則呈現出“三二一”的形態,二者之間的相似程度為0866,而偏離度則達33827%,這表明顯示就業結構和產業結構還不協調。2005年西安市第一產業擁有328%的就業人數,僅創造52%的GDP;第二產業以275%的就業人數創造了5232%的GDP,勞動生產率最高;第三產業以3976的就業人數創造了5232%的GDP,貢獻最大。這一現象與西安市自身的產業發展有關,西安市工業以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較弱,而勞動生產率較高,因此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是必然的。
表三 1990-2012年西安市產值構成與就業產業結構相似程度與偏離程度
年份
產值構成(%)就業結構(%)
一產二產三產一產二產三產
相似系數偏離度(%)
1990119643044499436231112527079839159
20006494769458237792757
3465081438856
20055204248523232782746
3976086633827
201244843345218—————
二、結論與建議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市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基本上呈現了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協調發展的關系,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濟對人口的承載力較強,并且存在一定的人口容量空間,為使西安市經濟長期保持穩定發展的良好勢頭。建議注意以下幾點:
1建設宜居城市,合理規劃適度人口規模
首先以新區建設和老城再造為空間擴張重點,將人口規模轉移到多個發展中心來分散承擔人口承載壓力。利用各個開發區的產業擴張能力,發展城市綜合功能區,特別是著力增強各新區的宜居水平,增強對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其次是優化人才環境,多渠道引進先進人才,利用地域優勢、政策優勢,吸引外部人口流入。最后是加快產業升級步伐,促使人口合理流動。對主導產業鼓勵技術引進和自主創新,提升產業能級。對食品、紡織服裝、家用電器等傳統傳熱產業,以突出品牌、效益、就業和市場需求為重點,著力打造新型都市產業。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加快智能電網、電子信息、新能源、先進重大裝備四大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布局和建設。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通過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調整來帶動人員需求結構調整。
2繼續優化人口結構,提高人口質量
一是不斷開辟新的就業領域、拓寬人口就業渠道,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機會,促使更多勞動力資源人口加入就業行列中;二是要進一步落實完善各項政策措施,如就業政策、社會保障政策、人才激勵政策等,不斷吸引高素質人才落戶,提高勞動力素質,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三是健全城鄉社會養老保障體系,確保老年人老有所依。
3、不斷開發城市潛力,提高人口綜合承載力
人口規模偏大或偏小都會對城市的綜合實力造成影響,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與人口承載力的矛盾正日益凸顯,因而,在控制人口增長、保持人口適度規模的同時,還需要不斷開發城市潛力,實現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協調一致,同時,繼續完善各項設施建設,提高管理和服務理念,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統一發展,進一步提高人口承載力。一是要科學規劃土地利用,準確預測未來用地需求量,加強土地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二是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完善城市配套服務體系,大力提升城市基礎服務設施供給水平,加大學校、衛生、休閑娛樂、銀行網點等城市基礎服務設施的供給,整合現有科、教、文、衛、體等公共服務設施,逐步構建覆蓋城鄉、分布合理的社會公共服務體系。通過整體布局,增強公共服務設施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力,創建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參考文獻:
[1] 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系統分析,曾嶸等,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0
[2] 西安市人口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統計分析,嵩建華,科技信息,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