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耀平
隨著互聯網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互聯網金融也以余額寶、微信支付、各種“貨幣基金寶”、“P2P網貸”等新型金融產品的方式涌入大家的視線。
近幾年,互聯網以“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的精神特點滲透著傳統金融業,改變了人們以往對于金融的理解和參與。一方面,互聯網金融方便了人們的生活,如二維碼等快捷支付的便利促進了電商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卻同時充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風險挑戰,讓人們還無法馬上融入,存有芥蒂。
一、摸索中前行,互聯網金融模式的初探
對于互聯網金融的概念,狹義上,互聯網金融表示在資金融通以依托互聯網來實現,體現在貨幣的信用化流通相關層面,包括網絡銀行、網絡證券、網絡保險、網絡信托等金融服務及相關內容。廣義上,以網絡技術為支撐在全球范圍內的所有金融活動的總稱都統稱為互聯網金融。不僅包括第三方支付、在線理財產品的銷售、信用評價審核、金融中介、金融電子商務等狹義的內容,還包括網絡金融安全、網絡金融監管等方面。
早在1996年,美國電子股票信息公司開始利用互聯網為客戶提供股票交易服務,越來越多的銀行開通了網上銀行業務,互聯網金融走入百姓家庭。目前,中國互聯網金融運行模式大致為:依托互聯網資金融通模式創新;依托互聯網的其他金融服務創新;傳統金融服務的網絡化。在此背景下,互聯網金融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支付移動化、強大的云計算保障、供需對稱化。
互聯網金融的介入使個人和機構開戶門檻降低,改變了二級商業銀行賬戶體系,通過移動網絡進行證券、現金等金融資產的支付和轉移,促進了支付清算電子化。在云計算的保障下,通過社交網絡進行揭示和傳播,供需雙方的信息可以被強大的搜索引擎組織記錄,最終形成時間連續、動態變化的信息序列。“充分交易可能性集合”保障了信息利用最大化,大大擴充了中小企業融資、民間借貸、個人的投資 渠道。
二、機遇與風險并存,互聯網金融的風險與挑戰
雖然互聯網金融發展有利于小微企業解決貸款問題,有一定市場前景。但從金融穩定的視角來分析,由于虛擬化的特點,使得互聯網金融運行中存在的風險不僅具有傳統的特征,還有其特殊性,具體表現在:
(一)不同行業聚合的潛在風險
金融行業和互聯網行業屬于高風險行業。作為互聯網與傳統金融的融合與創新,風險遠超互聯網或傳統金融。由于跨業經營,非傳統金融行業進入到金融領域,對金融風險和管控存在認識缺陷、能力有限等問題。任何的互聯網理財產品存在的風險與我國資本市場一致,企業無法保證投資者能持續不斷的獲得高于銀行存款的回報。一旦達不到所承諾的預期收益或出現基金困損,所帶來的風險將是巨大的。與之同時,為規避風險,目前有部分銀行已經取消和諸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合作。
(二)存在安全缺陷的支付風險
互聯網金融機構以互聯網作為融資支付平臺,雖然一直都在開發各類安全保護措施,但由于手機應用軟件具有開放性,易導致手機中毒,潛伏在手機后臺中運行后個人的信息易被盜取。同時,手機遺失導致的財產損失的例子時有發生,也為所有互聯網消費者在移動支付中對于手機的使用敲醒了警鐘。通過部分網民的測試,發現手機遺失后,會非常容易導致互聯網理財產品的財產被大量惡意取出,一度引發了網友的熱議,紛紛表示擔憂。因此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里,手機支付的安全尤為值得重視。
(三)法律不明確導致的維權風險
目前,我國互聯網金融法律體系不健全,消費者維權容易遭到尷尬的局面。主要存在以下現象:對互聯網金融機構是否合法政府無明確界定;有關法規中對于網上交易權利與義務的規定大部分不清晰;缺乏相對應的互聯網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及試行條例;大數據時代下對客戶隱私權的認識模糊,隱私權保護條文缺失;對互聯網金融非法洗錢流程與方法沒有深入的研究,反洗錢規章制度不明確等;在網絡交易活動中,侵權行為實施地與損害結果發生地難以精準界定等。在立案調查警方對損失金額也有相應的要求和規定,難以尋求公力救濟渠道,只能單方面與運營商進行交涉。
(四)波動起伏不定的收益風險
互聯網金融機構的存在為吸引眼球虛假宣傳和金融交易非主體的技術故障、欺詐等行為的信譽風險,直接影響到理財收益,還由于受基礎金融變量,如利率、匯率、股價等的變動而使金融資產或負債的市場價值發生不確定性的變化。市場價格變動,會使互聯網金融機構因資產負債表各項目頭寸不一樣而蒙受損失。“余額寶”收益率的持續下降,引發人們一度猜疑。今年,兩家基金第三方銷售公司皆因收益率宣
傳不當受到有關部門處罰。基金公司依靠補貼和高收益吸
引客戶不是公司發展的長久之計,長期發展會擾亂正常的行業“生態”。而在依靠許諾高收益、補貼的模式難以為繼時,熱衷“互聯網理財”的“草根群體”的收益缺乏保障。
三、并非顛覆式的沖擊,傳統銀行仍將是理財首選
傳統金融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銀行早就按耐不住推出了各類理財產品。如平安旗下陸金所,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家,民生銀行的民生電商等。而浦發銀行旗下開放式理財產品—天添盈1號預期年化收益率,從去年8月份的4%調至42%,逼近貨幣基金和余額寶產品,讓投資者可享受“活期”便利、中長期理財收益率。據了解,憑借收益高、到賬快、結算及時等特點,天添盈1號資金保有量已迅速接近600億元。同時,興業銀行推出的開放式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理財產品“現金寶1號”,預期年化收益率也提至4%。
銀行反擊互聯網金融,不僅包括提高理財產品預期收益,還在向互聯網金融領地邁進,比如網貸市場。不久前,招商銀行小企業e家低調上線,其業務模式與P2P平臺類似。目前,該平臺已完成八個項目融資,金額近15億元。招行官網上顯示其預期收益率在6%~63%之間,大大低于民間P2P平臺普遍在12%以上的利率。
根據調查所知,64%的客戶認為第三方支付比銀行網絡支付沒有優勢,只有36%的客戶認為有優勢。而由于“安全性”、“不熟悉產品”、“不熟悉流程”是直接影響通過網絡辦理銀行業務的主要因素。所以,對于投資者來說,傳統銀行的投資理財業務將會更受青睞,也更方便于投資者進行投資理財。同時,作為投資者,靈活進行理財選擇,將降低投資風險,達到最大的收益。在面對各類的風險和挑戰時,投資者需要加強風險意識,衡量自己的資金總量、風險承受能力、投資目標等各個方面。理財產品的收益越高風險越大,在高收益的背后往往隱藏著高風險。
總之,在選擇理財產品時切不可只看重收益而盲目選擇,還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的投資風險。對于各類傳統銀行推出的新措施、新產品,也會是投資者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