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婧 趙守國
摘要:西安市作為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密集地,繁衍了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然而融資難的問題已成為制約其發展的主要瓶頸。本文在探究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間接融資的現狀的基礎上,創建一種以政府為推手,以商業銀行融資路徑為主導,科技銀行與開發銀行融資為兩翼,以擔保公司、保險公司、會計及律師事務所為支持,以網絡融資貫穿全局的間接融資體系,同時對各個金融機構的融資路徑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科技型中小企業;科技金融;間接融資;融資路徑
一、引言
間接融資是一種與直接融資相對應的融資方式。間接融資的主要方式是資金盈余單位將其閑置資金存入銀行等中介結構,或者購買銀行、信托、保險等金融機構發行的有價證券,再由這些金融機構以貸款、貼現等形式有償供給資金需求者使用,從而實現資金的融通,并達到金融資源的優化配置。
根據金融成長周期理論(Berger、Udell ,1998),企業在成長初期由于其規模小,信息封閉,基本只能靠內源融資,獲得外源融資的可能性很低;當企業進入高速成長階段,規模逐步擴大,信息透明度提高,便可以更多地獲得外源融資,其主要是間接融資;當企業進入到穩定增長階段,企業各方面管理逐步規范,此時主要依靠發行有價證券進行融資,直接融資比重上升。
作為間接融資的主要金融機構的銀行,為了降低其在貸出資金時的風險性,它會更加傾向于對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進行貸款。而對于科技型的中小企業來說,高新技術所具有高風險性的特征、貸款時繁瑣的手續、嚴格的擔保要求,由此產生的資金短缺問題,成為科技型中小企業難以發展的障礙。我國科技型企業的發展總體上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通過直接融資獲取資金的機制與渠道尚不完全,同時我國本身的證券市場的發展時間也較短,各方面機制與政策尚不完善,所以間接融資的方式對于科技型企業尤其是中小科技型企業來說,就顯得十分重要。
二、西安市科技型中小企業現狀分析
1政策傾斜力度加大,融資環境不斷優化
西安目前擁有各類金融機構200余家,金融生態良好,為西部最佳金融生態城市。同時西安市匯集了大量的高校及科研院所,在此基礎上繁衍出大量的科技型中小企業。而這些企業普遍都是“輕資產”型企業,且由于科技型企業風險性較高,銀行等金融機構出于資金安全的考慮也較少對中小科技企業貸款。這樣的特征就形成了資金供需雙方天然的矛盾,使得盡管中小型科技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十分迫切,但卻無法有效快速的從金融機構獲得貸款,制約了科技創新的發展,限制了經濟的發展。
在當今經濟、科技發展的高速時代,金融對科技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能夠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強大動力。而我國每年科技成果大約有3萬項,轉化為產品的不到20%,真正形成產業的還不及5%。原因既有我們不重視將科技轉為生產力,更有現有金融服務無法滿足科技企業所需要的龐大資金支持。針對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難的現實,科技部同國家“一行三會”大力推進金融合作試點項目,全國各地方也紛紛出臺相應政策①。自2009年以來,西安成為了統籌科技資源改革示范基地,隨著后來《西安市科技金融合作試點業務風險補償暫行辦法》等相關法規的推出,建立起了針對中小型科技企業融資的知識產權抵押模式、風險共擔和利益補償機制。各個金融機構開辟科技型企業貸款“綠色通道”,創新金融產品,逐步建立并完善了一條符合實際的工作流程。截止2012年12月底,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金融機構向科技型企業貸款的規模由295億增長到61億,其規模為同期財政研發資金與產業專項資金之和的三倍。受益的科技企業由42家發展到120家,其中有96家屬于知識產權抵押擔保或者涉及知識產權質押反擔保的企業,貸款金額占62%,有40%的小企業獲得了其成長歷史的首次貸款。在2013年上半年,西安市科技局累計向金融機構推薦科技企業117家,落實貸款107家,貸款金額6547億元,其中73家涉及知識產權抵押貸款,貸款金額約為28062億元;其中13家為無實物抵押貸款企業,貸款金額累計為4650萬元。上半年為科技企業貸款金額已超過2012年的61億②,各個指標已順利達到年中目標。
2科技金融體系尚存不足
盡管成績喜人,但我們仍要看到科技金融體系中的不足。目前,由于各個金融機構都存在固有的定位,加上其本身相對固定的規模,對科技型企業的支持有限,難以規劃出更多的資金和精力。所以在不斷出臺政策鼓勵金融機構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的同時,還要通過政府機構引導社會資源建立更多形式多樣的金融機構用以專門支持科技型企業的發展。其次,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整體技術創新能力薄弱,在國際分工體系的地位仍然處于中低端,科技產業國際競爭力低下。具體到我市區域層次上,西安市2012年經濟總量為436937億人民幣,比2011年增長118%,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相比,盡管西安經濟總量增速快,但是經濟總量依然較小,排名為倒數第二③,加之產業發展水平和市場發育程度不高,對金融發展的支持有限,資金資源的配置有待進一步整合、優化與發展。我們依然要促進金融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尤其是推動科技產業的發展,同時做大做強實體經濟使之承載更大規模的金融服務,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循環。
三、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與實現路徑
深化科技金融服務工作需要在整個金融服務中構建一個完整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體系中包括了各類金融機構,還要包括政府職能部門,以及評級公司、會計事務所等。以目前西安市內的金融環境來看,商業銀行機構數量最廣,科技銀行正在發展的起步階段,開發銀行目前的針對性還較弱。在這多種路徑之中,我們目前要建立的是一種以政府為推手,以商業銀行融資路徑為主導,科技銀行與開發銀行融資為兩翼,以擔保公司、保險公司、會計及律師事務所為支持,以網絡融資貫穿全局的融資體系。
在整個融資體系中,政府要做好穿針引線的工作,通過與相關金融機構簽訂科技金融合作協議,出臺風險補償方案,貼息補助等相關政策及法律法規,建立分別以商業銀行、科技銀行、政策銀行為主導的融資路徑;商業銀行要參與合作體系,不斷推出針對性更強的金融產品,簡化貸款流程,強化風險管理。科技銀行更要做到專業化、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務,同時開發并運用多種擔保模式,針對企業特征采取針對性的間接融資模式,提供窗口指導;政策銀行要依據國家政策要求,整合資源,引導資金流入到科技產業中,同時配合地方建立融資平臺。
在該體系中,擔保公司要創新擔保體系,深入開展知識產權擔保模式;保險公司要繼續發展好科技保險的險種以及保險制度,加強宣傳。評級公司和會計事務所配合上述機構,對企業進行全面的評估;企業要加強信息公開程度以及自身信用建設。
與此同時,網絡融資這一方式又為各種融資主體提供了更加便利的融資手段。針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對資金需求的特點,我們應利用互聯網技術的高效率、低成本等特征,建立一個相對完善、便利的網絡融資平臺提升科技金融服務質量。
通過建立網絡融資平臺,科技型中小企業直接線上申請貸款,由融資平臺對該企業進行初步審查,審查項目可包括是否有抵押品,企業財務狀況以及貸款數目等。對于資質良好的企業,網絡融資平臺可將其直接向銀行推薦,由銀行進一步對該企業進行審核,決定是否發放貸款。對于需要擔保或者保險公司支持的企業,網絡融資平臺將企業向擔保機構或者保險公司推薦,由擔保公司針對企業融資需求開發相應的金融產品,降低抵押擔保或者由保險公司向符合條件的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科技保險的支持。獲得擔保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可以進而向銀行申請貸款。對于得到資金支持的企業,網絡融資平臺將會記錄其資金使用情況以及還款的信用狀況,為今后實施差別化貸款奠定基礎。
圖1 網絡融資平臺為基礎的融資體系
1商業銀行實現路徑
在傳統的商業銀行融資方式中,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通過抵押、質押實物資產或者通過信用的方式從商業銀行獲得貸款,但是由于針對性不強,大部分科技型企業很難從常規渠道獲得貸款支持。傳統貸款流程圖如下:
圖2 傳統商業銀行貸款路徑
來源:中國工商銀行網站)
為了保證國家政策以及地方試點配套政策的積極落實,緩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西安市科技局與財政局,合作銀行以及擔保公司積極探索政策運作機制,簽訂了促進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合作框架協議。
為了加大政策對科技金融服務的支持力度,我們以風險補償合作框架協議為基礎,對融資路徑提出以下幾點作為補充:首先市科技局和市財政局可以建立專項資金,并逐步降低貼息標準,根據貸款的時間與金額,制定具體的貼息政策,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給予貼息補助,并不斷完善相應政策。其次,西安市財政部可以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新增的貸款給予風險補償獎勵,按增加的貸款余額的一定比例作為增加的風險補償。同時,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金融機構進行稅收優惠,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相應利率,利用稅收以及稅率作為杠桿,撬動、鼓勵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支持。再次,中央銀行可以靈活使用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銀行施行優惠存款準備金率,進而定向增加對科技型企業融資的支持力度。最后,逐步完善科技保險補貼機制,引導科技保險與科技信貸結合,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分散金融機構貸款風險,改善并提高科技型企業的信用水平,解決企業投保的承受力問題,并進一步完善科技保險的品種與范圍。同時建立于職能部門的聯系機制,財政局與科技局可以特許保險機構設立特種政策性保險項目,對此類項目給予補貼或減免稅收,使企業享受特種保費。具體融資路徑如圖3所示。
圖3 創新性支持科技型企業的貸款方法
隨著金融資源與科技企業結合的工作機制的逐步建立,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局為領導,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為媒介,將科技型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相對接,各層機構相互配合的局面,發展、深化了參與機構的廣度與金融產品創新的深度,相信在會使更多的科技型中小企業從中獲益。
2 科技銀行實踐路徑
在政府大力推進科技金融合作服務的背景下,一批專注服務于高科技企業,為其提供融資服務的銀行機構應運而生,被稱為“科技銀行”或者“風險銀行”。
圖4 科技銀行實踐路徑
如上圖所示,科技銀行的建立可以由國家科技部和財政部以及中央匯金公司出資建立,全國內設立總行,地方建立分行,或者由商業銀行將其科技貸款業務進行整合建立科技支行,并對其發展給予專門的指導與扶持,并采取單獨的考核機制。由總行授予分行(或支行)一定額度以內的質押貸款的審批權限,這樣單獨審批機制可以使得科技型中小企業直接獲得資金支持,提高了貸款效率。科技銀行探索并開展多種形式的擔保機制,整合擔保資源,聯合擔保公司以及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等開發多種擔保模式,比如企業聯合擔保模式,企業互相擔保模式等,并提高擔保系統對企業的知識產權評估能力。科技銀行通過積極培育或引進信用評級機構,實現其與相關評級機構的功能互補,建立良好的科技金融區域生態環境。在支持科技型企業的金融產品方面,由科技銀行總行設立了科技金融研發中心,他們不僅研發一些創新型的金融產品,還會對試點產品進行孵化,對于效果良好的產品將會直接投放至科技銀行支行進行銷售。為了支持科技支行的發展,各種風險補償基金應運而生。以陜西為例,一方面陜西省科技廳,銀監局等在科技支行開立了省級風險補償資金的專用賬戶,另一方面,西安市科技局,高新區金融辦為以長安銀行西安高新科技支行為代表的科技銀行向科技型企業貸款提供了風險補償專用基金。同時,科技銀行也參與設立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進一步促進金融與科技相結合。對于不同科技型企業所處的時期不同,科技銀行將知識產權質押貸款,專業擔保貸款等產品進行進一步的整合優化,并根據不同企業的不同特點提供差別化金融產品。最后,要加強科技銀行與政府職能部門的聯系,加強政策措施研究完善相關法律制度,培育并發展市場。
3政策銀行實踐路徑
國家開發銀行作為貫徹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國家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領域的政策性銀行,一直肩負著為科技型企業探索并創新融資途徑的艱巨任務。早在2005年,國開行與科技部在關于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工作的有關通知中就明確提出要發揮科技部的組織協調優勢與國開行的金融優勢,整合各自資源,防范與控制金融風險,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做大做強。
國開行與科技部負責總的協調工作,并制定推動金融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相關政策與方針。各級分行與地方科技部門、金融部門直接對口工作,負責本地區的支持科技企業融資的貸款平臺建設。并組織調配人力資源,制定相關配套措施,推動貸款平臺的建設與完善。國開行各個地方分行以統貸或直貸的方式與平臺單位合作。并在貸款平臺的配合下,負責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評審、貸款管理和本息的回收工作。
國開行的“統貸,轉貸,直貸”模式如下圖所示:
圖5 國開行的“統貸,轉貸,直貸”模式
同時,為了加快建設西安統籌科技資源改革基地建設,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長效機制,省科技廳發揮其科技主管部門的優勢,向國開行陜西分行擇優推薦科技創新及產業化項目和科技型企業,并為國開行提供了解省科技項目與
科技型企業融資信息的相關途徑。國開行陜西分行則按照
市場化運作,對所推薦行業和企業獨立評審,并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和抵押擔保體系,簡化貸款流程,創建綠色通道,對科技廳推薦的企業提供針對性更強、更加快速便捷的融資支持服務。
四、總結
西安市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大量聚集的地方,研究如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不僅僅對其自身具有重要影響,它們的發展也是西安市經濟增長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力量。解決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不僅需要企業自身不斷改善其公司治理機制提升資信水平,更需要構建出一種針對性強的長效融資體系。該融資體系通過網絡融資貫穿全局,以政府為推手,穿針引線引導金融機構資金投放支持科技型企業。同時以商業銀行融資路徑為主導,科技銀行與開發銀行融資為兩翼,突破原有融資模式,不斷創新金融產品,開辟綠色通道,提高貸款靈活性。并以擔保公司、保險公司、會計及律師事務所為支持,分別不斷創新擔保機制、降低并分散融資風險、提升企業信息透明度、提供法律支持與保障。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提供全方位的科技金融服務保證資金充分流入高投入、高風險的科技行業。
參考文獻:
[1] 馮宗憲中國高科技企業成長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3
[2] 韓麗娜我國科技企業獲得金融支持的難點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11):93-96
[3] 李心丹,束蘭根科技金融—理論與實踐[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4] 任曙明,鄭洋,張婧陽科技型中小企業資本結構決策與融資服務體系[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6
[5] 湯志江,苗繪,李海申高新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持問題研究[J]浙江金融,2010(8):58-59
[6] 王嵐,王樹恩我國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的困境及出路[J]科學管理研究,2006,24(1):110-113
[7] 趙昌文,陳春發,唐英凱科技金融[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計劃軟科學重點項目“金融資本支持科技企業發展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F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