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依
近幾年,隨著我國涉外程度的逐步提高,外匯管理所面臨的環境、任務、制度都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國家外匯管理總局于2010年提出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個轉變”,創新外匯管理方式,加快實現外匯管理改革,逐步建立起了以經濟主體為主線的外匯管理模式。從近幾年踐行“五個轉變”的實際來看,外管干部隊伍的建設狀況直接影響到轉型的實施成效,而如何在改革不斷推進、人員結構老化和工作任務加大的環境下,繼續推動干部隊伍轉型及外匯工作的持續發展,將是我們一段時期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干部隊伍轉型之“迫”
(一)促進涉外經濟持續發展的現實需要。外匯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匯管理部門作為外匯市場的組織者和參與者,擔負著支持地方涉外經濟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責任。特別是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經濟金融形勢,外匯改革進程加快,基層外匯管理部門應該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涉匯主體的便利化需求在快速發展,安于現狀、踏不準涉外經濟發展的節拍是沒有出路的,惟有加大對市場主體的涉外經濟監管,順應涉外經濟發展形勢才是正確的做法。而這就需要基層部門把握時代主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增強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提升外匯業務操作能力,切實履行外匯管理新職能,通過政策工具、窗口指導等手段進一步引導涉匯主體支持地方經濟建設,才能更好地發揮基層外匯部門的作用,促進地方涉外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適應外匯部門職能調整的必然趨勢。隨著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五個轉變”的提出,國家外匯管理總局對外匯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從傳統的依賴審批和核準的管理方式轉變為重點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分析和預警,從重事前監管、行為管理轉變為強調事后核查和主體管理;從“有罪假設”轉變為“無罪假設”,從“正面清單”轉變為“負面清單”。新一階段的外匯管理工作開展著力于改善服務,側重于科學監測和風險防控。隨著“五個轉變”的不斷推進,當前正處于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轉變的“快車道”上,落實各項改革面臨著十分繁重的任務,這就要求外匯管理部門必須立足于新形勢,進一步加快外匯管理干部隊伍的轉型升級,改革傳統的工作理念和方式,充分認識到職能調整給外管工作帶來的挑戰和壓力。
(三)推動外匯管理業務發展的客觀要求。為提高外匯管理與服務水平,近年來,外匯局大力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加快業務系統的推廣及整合力度。隨著改革進入“深水區”及涉外經濟的不斷發展,基層外匯部門業務開展逐漸呈現出“四多一少”的特點:即業務種類新增多、出臺政策推陳多、操作系統變化多、服務對象更替多、專業人員相對少。在這種形勢下,提升人員素質、加快隊伍轉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決定了外匯管理改革的實施成效。因此,如何適應外匯管理業務發展的要求,打造一支“形勢明、政策清、業務精、工作實”的外匯管理隊伍,從而更好地發揮外匯管理“推進器”和“防洪堤”的作用,是在大力推進“五個轉變”過程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二、干部隊伍轉型之“難”
(一)觀念止于“認可”,難在“認同”。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基層外匯管理部門作為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五個轉變”的直接參與者和有力推動者,絕不能只做“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旁觀者。然而事實上,少部分干部職工在近幾年外匯改革、職能轉變的探索與實踐中,一直處于“有什么、是什么、來什么、做什么”的狀態,僅僅做到了同意上級想法和做法的“認可”,沒有在同意之余付諸努力的“認同”,角色轉變較為“被動應付”。少部分員工還存在“等、靠、躲、拖”的工作觀念:等上級部署,靠領導安排,怕擔責任,怕擔風險,工作能躲就躲,能拖就拖,專為“不行”找理由,不為“干成”想辦法。
(二)政策止于“了解”,難在“理解”。隨著貨物貿易改革、服務貿易改革、資本項目簡政放權等工作相繼開展推進,外匯管理工作的任務和要求發生了較大轉變,基層外匯人員素質已經成為外匯工作快速發展的短板。以常德市中心支局為例,現有員工7人,平均年齡為43歲以上,其中45歲以上的3人,占比接近50%;大學本科的6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的3人),大專1人;金融專業畢業的3人,其他為英語、工商行政管理、軍事等。從人員結構看,年齡明顯偏大且學歷、專業知識結構偏低,多數是“半路出家”,缺乏良好的“專業背景”。在外匯形勢風云變幻、外匯政策層出不窮的情況下,人員年齡老化、專業化人才匱乏、員工素質參差不齊都導致了外匯知識的更新滯后,對外匯新政策新理念始終停留在一個淺層次的“了解”層面上,與形勢任務要求不相適應。
(三)工作止于“落實”,難在“求實”。主要表現在吃不透上級精神,領悟不到領導意圖,工作落實無特色、無突破、無創新。由于基層外匯管理部門的特殊性,人員崗位輪換并不太容易,部分人員長期從事單一相同的業務崗位,工作缺乏熱情,容易形成思維定勢、路徑依賴。面對新知識、新技能、新觀點存在畏難和倦怠情緒,難以打破常規,走出新路,實現新發展。加之近幾年,外匯部門職能的轉變使外匯上的行政權力有所縮窄,與涉匯企業、外匯指定銀行的關系也相應發生變化,一時的不適應,加上獎勵機制不完善、晉升提拔渠道狹窄等客觀原因,導致部分員工越來越趨向于“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或是不愿花精力進行創新,上面強調得再緊、要求得再高,實際落實起來也是不緊不慢,工作結果也是不好不壞。
三、干部隊伍轉型之“需”
(一)強化三種意識,加快角色轉變,在“廣泛”上做文章。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個轉變”是一項集理論性和操作性于一體的系統創新工程。因此,轉變思想,創新思維,轉換角色將成為一種必然和必須。一是強化大局意識。每一位外匯管理人員都應當首先從自身做起,改變陳舊觀念,克服求穩怕變思想,增強信心,變“要我轉型”為“我要轉型”、“我能轉型”,樹立大局觀念,主動適應改革需要。二是強化責任意識。基層外匯管理工作絕不能僅僅滿足于做上級的“收發室”、“傳聲筒”,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只有認真履行崗位職責,注重實干、講求實效,才能切實提高工作的執行力和推動力。三是強化服務意識。梳理新形勢下的外匯職能會發現,許多管理內容是寓服務于監管之中的,也就是說完全可以通過向涉匯主體提供優質的服務,來間接影響并帶動轄內外匯指定銀行向社會提供更加優質高效的金融服務。這要求基層外匯管理部門首先就要具備一種良好的職業操守,有甘當金融服務提供者的意識,主動作為,積極營造良好的服務環境。
(二)提升三種能力,擔負轉型使命,在“持續”上做文章。一是提升業務能力。現有的外匯管理工作越來越需要“既明政策、又懂操作、同時具備監測與分析”的綜合型人才,這就要求干部職工不斷加強對外匯知識與業務操作的學習,摒棄以往固步自封、滿足于現有知識、憑經驗做事的錯誤觀念,這不僅是打造外匯“五型人員”的需要,也是推動外匯管理工作轉型與創新的必由之路。二是提升管理能力。現有外匯業務復雜多變,跨境資金流動風險加劇,在積極改進服務的同時,外匯管理部門也決不能放松對涉匯主體的管理工作。只有將優化服務與加強管理相結合,對金融機構的業務有更深入的了解,對政策法規的掌握更加精準,對行政執法手段的運用更加靈活,才能提升政策執行力,樹立履職權威,更加有效地履行外匯部門職能。三是提升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體現一個部門競爭力的核心。在日新月異的外匯管理工作上,就需要干部職工對事物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善于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積極創造條件解決問題。要在部門內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營造尊重創新、鼓勵創新、推動創新的良好氛圍,才能充分發揮每位干部職工的創造才能。
(三)搭建三個平臺,創造成長環境,在“深入”上做文章。干部隊伍的轉型升級,除了個人的適應和轉變外,更應該有一個成長的良好環境。一是搭建制度管理平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大力推進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的“五個轉變”,必須要制度先行。要加強內部管理,做好內外監督,加大檢查力度,做到發現問題及時反饋、妥善處置、認真解決。二是搭建培訓教育平臺。可根據不同崗位的具體任務,分類開展外匯業務培訓,組織理論學習。加大業務技術培訓力度,培養懂得新業務、新知識和新技能的多面手。還可以定期舉辦培訓班,請老師授課,組織交流研討,努力實現外匯干部隊伍由單一型向全能型員工轉變,盤活現有人力資源。三是搭建員工成長平臺。引入競爭考核機制,大力培養優秀干部人才,嚴格獎懲措施,改變重獎輕罰的現狀。獎勵對象要具有先進性、代表性,真正達到鼓勵先進、帶動一般的效果;懲罰要堅持審慎性、準確性,要把精神懲罰與物質懲罰相結合,不斷增強干部職工的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促進基層外匯隊伍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