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霞
摘要:婁底市是湖南省產煤大區,2012年煤炭行業產值占婁底市GDP的1192%。2013年湖南省政府出臺文件對9萬噸/年以下的煤礦、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實施停產整頓。婁底市中支對轄內煤炭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產業政策不明朗,高成本、高稅費以及煤炭市場低迷,煤炭企業難以獲取銀行信貸,民間借貸利率高企,面臨較大的經營壓力,亟待關注。
一、基本情況
(一)煤礦產業發展的規模。
煤炭產業是婁底市的支柱產業之一。目前,婁底市境內縣市的煤炭保有儲量10億噸,共有煤礦233對,年設計產能1384萬噸,煤礦企業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約8萬人,2012年共生產原煤1286萬噸,實現原煤銷售產值835億元、洗選加工業增加值262億元、煤機制造產值116億元,上交煤炭產品稅費313億元,上繳稅費占婁底市財政收入的3569%。
(二)年產9萬噸以下的煤礦占比較大。
婁底市現存煤礦中,從煤礦產能看,9萬噸/年以下的煤礦占比較大,轄內漣源市共有煤礦94對,9萬噸/年以下的共計45對,占漣源市煤礦總數的48%;新化縣共有煤礦47對,9萬噸/年以下有39對,占比高達83%。
(三)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占比較大。
從礦井瓦斯方面看,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占比較大,轄內漣源市94對煤礦中,煤與瓦斯突出礦井46對;冷水江市66對煤礦中,煤與瓦斯突出礦井42對;兩地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占全省的31%。
(四)近七成企業采取民間融資方式獲取資金
據調查,婁底市煤炭企業總資產1628億元,總負債614億元。煤炭行業屬于高危行業,煤礦業主只有開采權,沒有產權,難以從銀行得到信貸支持,只能依靠股東個人籌資,調查顯示,近7成樣本企業采取民間融資獲取資金。資金主要來源于本單位股東或職工、其他企業、其他個人。占比分別為5262%、1836%、6344%。
二、煤炭產業發展轉型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政策不明朗,企業普遍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
2013年,湖南省政府出臺文件對9萬噸/年以下的煤礦、煤與瓦斯突出礦井實施停產整頓,在國家和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之前,婁底轄內煤礦普遍處于停產或半停產狀態,停產整頓的煤礦每月維護管理費在30-80萬元之間,煤礦債務風險加大,從業人員急劇減少。另據漣源市安平鎮頭石煤礦業主反映,頭石煤礦年產能為6萬噸,2012年成功獲批改造擴能為年產9萬噸煤礦,煤礦改造擴能一般周期為3年,由于未來政策不明確,頭石煤礦陷入是否繼續投資擴能的兩難境地。
(二)高成本、高稅費以及煤炭市場低迷,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一是經營成本加大。784%的調查企業表示人力成本、安全生產成本不斷上升,煤礦直接生產成本已達350—360元/噸。二是稅費壓力大。656%的調查企業表示政府征收的各種稅費占煤礦企業利潤35%以上,高額的稅費使煤礦盈利能力大幅下降,經營困難。三是煤炭市場低迷。2013年,中國煤炭市場供大于求,煤炭滯銷,價格嚴重受挫,實際賣出平均價格不到400元/噸,較2008年-2011年平均800元/噸的價格下降了50%。據調查,漣源市94對煤礦中有85對虧損,虧損額達1213億元。
(三)接續產業發展能力不強,難以形成有效信貸需求。
由于煤炭城市對煤炭資源的過度依賴,經過幾十年的過度開采,很多煤炭礦區的資源已近枯竭。現有地煤礦井能力將以每年 30 萬噸到 90 萬噸不等的數量遞減,后備資源嚴重匱乏。加之地區主導產業形成了較為單一、固定的產、供機制,仍以煤炭開發及初級原材料加工輸出的生產性結構為主,采掘工業和原料工業比重高,煤炭的轉化及綜合利用等方面仍未得到根本性改變。而煤炭產業的接續產業尚未完全形成規模,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創新業、現代服務業還剛剛起步,未能形成對區域經濟增長的有效拉動。經濟結構的失衡和產業升級緩慢,導致無法形成資金洼地,缺乏對金融資源的吸引力,從而導致難以形成有效信貸需求。
(四)信貸政策的影響,企業難以獲取信貸支持。
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的協調配合是金融宏觀調控的一項重要內容,對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極為重要。人民銀行根據貨幣信貸增長形勢,對信貸資金投入煤炭產業的地區結構和企業結構進行監測分析,引導各銀行類金融機構向煤炭產業政策鼓勵類項目擴大信貸投放規模,嚴格限制對高耗能、高污染及生產能力過剩行業中落后產能和工藝的信貸投入, 據調查,8426%的樣本煤炭企業反映,因煤炭產業屬于“兩高”產業不符合商業銀行信貸要求。
(五)民間借貸利率高企,企業經營壓力大。
據調查,煤礦企業普遍存在民間融資的情況,融資額度1000萬-5000萬不等,平均月利息在2%以上。其中,調查的漣源市煤礦企業民間融資利息比銀行同期貸款利率高5倍左右,最高月利率達8%;新化縣煤礦企業民間融資約6億元,月利率最高達5%;雙峰縣煤礦企業民間融資2億元,年利率主要集中在15%-25%;冷水江市民間融資約10億元,平均月利率2%,最高達5%。總體看,民間融資月利率主要集中在2%-4%(占比775%)。過高的融資成本給企業的正常生產和經營帶來較大壓力,煤礦企業的民間融資風險逐步暴露。據安平鎮煤礦業主反映,全鎮16個煤礦,僅3個正常營業,有部分煤礦已處于破產邊緣,甚至有煤礦業主外出避債。
三、政策建議
(一)盡快明確政策前景。
對9萬噸以下突出礦井停產整頓的后續措施盡快予以明確,在遵守國家大的產業政策調整的基礎上適當兼顧政策的連續性,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標準的煤業集團在資源配置等各方面給予重點支持。同時,在政策上不搞“一刀切”,對產能在9萬噸/年以下的煤礦,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對安全條件好、重視瓦斯治理的煤礦,適當保留;對資源枯竭的煤礦,責令限期退出;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但能通過整合做大做強的礦井,支持其整合擴能改造。
(二)加強民間融資監測,防范金融風險。
一是建立日常監測機制,對民間融資活動進行登記備案,使民間融資合法化、公開化,嚴格管控利率上限,適當控制規模,做到風險可測可控,同時對借貸人做好行業風險提示。二是鼓勵引進大型煤礦對經營不善的煤礦收購兼并,進行債務重整,緩解債務壓力。三是對明顯經營困難的煤礦,鼓勵通過召集煤礦股東、債權人協商解決對應債務,降低債務成本,化解債務風險。四是降低稅費。建議相關部門對統征規費中列入費改稅的部分規費減征,對其他未納入統征的涉煤服務性規費減半征收,為企業減輕負擔,提高抗風險能力。
(三)鼓勵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提高市場競爭力
一是鼓勵煤炭產業重組與整合,優化國內的產業結構,提高競爭力。二是積極拓展國際市場,改變目前過度依賴國內市場的局面。三是加強市場營銷和生產管理,密切關注市場變化,盡量減少或穩定煤炭生產,以市場需求狀況分析為生產導向,以營銷保生產,穩價保市,努力實現產銷平衡。
(四)創新信貨產品和服務方式,為煤炭企業轉型發展提供綜合金融產品和特色金融服務。
一是積極引導商業銀行量身定制適合煤炭行業轉型發展的金融服務產品,加大對煤炭資源整合項目、煤炭深加工項目、煤焦醇電聯合發展項目等項目的融資支持,向重組方提供充足的流動資金和固定資產投資貸款,推動煤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二是建立適應婁底煤炭產業轉型發展特點的信貸業務流程和信用評級制度,制定符合當地煤炭產業貸款調查、審批、發放、催收等管理辦法,簡化授信審批手續,縮短審批周期,提高貸款發放效率。三是鼓勵商業銀行探索開展煤炭企業應收賬款、煤炭企業知識產權、股權、煤炭勘查權等無形資產的抵押放款,加強對煤炭循環經濟園區、煤炭低碳項目和煤炭低碳技術企業的融資支持,合理確定貸款利率的下浮幅度。四是倡導設立CDM評估機構。鼓勵金融機構加快開發支持煤炭低碳項目的碳金融衍生工具,積極參與碳排放權市場交易的金融服務。五是支持保險企業開展煤炭低碳項目安全生產保險試點、煤炭低碳技術保險試點。
(五)加快技術改造,促進煤炭企業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資料顯示:如果將煤炭作為燃料所產生的價值視為1,制成焦炭可增值50%,提取煤焦油可增值10倍。加工成塑料能增值90倍,合成涂料增值375倍,制成藥品增值750倍,而用來制造合成纖維可增值1500倍。而且,產業鏈延伸可使煤炭產業結構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而優化升級,由生產初級產品向生產深加工產品的方向發展,由采掘業占優勢向資源深加工業占優勢的方向發展。由勞動密集型占優勢向資金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的方向發展,促使煤炭企業的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以科技為先導,在有效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煤、焦等資源的深加工,著力培養和發展煤化工、煤電一體、煤成氣和焦爐煤氣的開發利用,促進煤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延伸產業鏈條,實行煤電、煤氣等上下游產業聯營;在發展煤、依托煤、延伸煤、超越煤的煤炭產業發展戰略指導下,真正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