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菁
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的變化及啟示
王菁菁
在網絡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在主體地位的弱化、教育客體主體性的彰顯、主客體關系的模糊化和平等化等三個方面,區別于傳統的主客體關系而發生了變化。這一變化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模式、方法產生了啟示,實現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創新。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啟示
網絡社會崇尚自由、平等和個性化,在網絡化、信息化的技術空間和交往模式下,傳統的主客體形態以及單一的主客體關系被打破,形成了信息引導者和追隨者的主客體形態以及多極交互的主體性的關系。這種新型的主客體形態啟發我們探索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新方法。
“網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網絡世界是一種有別于傳統生活世界的全新生活世界,網絡的隱匿性和虛擬性特征改變著人的生存方式與交往方式,進而改變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客體的地位及關系。
1.教育主體地位的弱化
主體性作為一個哲學范疇是在主客體關系中相對于客體而言的,是人作為活動主體區別于活動客體的特性。主體是指具有思維能力、從事社會實踐和認識活動的人。[1]主體性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創造性、主導性、主動性和前瞻性。在虛擬網絡環境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地位與功能逐漸弱化,其主體性遭遇挑戰。
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下,整個教育活動是相對封閉的,教育者即教育主體掌握著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選擇權,處于對信息資源的控制與支配地位,主體可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塑造教育目標和教育層次。而在網絡空間中,信息資源海量多樣,網絡虛擬世界作為現實世界生活實踐的虛擬構建和拓展,相互的作用也是非線性的,是一個開放的非平衡系統,這意味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單一、線性的主客體關系的瓦解。主體和客體以信息和虛擬化形態呈現在信息引導者和追隨者之中,信息資源獲取的機會對任何人都是平等的,不存在教育者對信息資源的主導性和支配性,教育者也無法通過信息過濾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直接或間接地傳授給受教育者。在某種程度上,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速度和敏銳性比教育者更強烈,這使得教育者的主體性進一步弱化。一言以蔽之,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已經無法獨占教育的“話語權”。
網絡信息具有交互性的特點,從而帶來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交互性,一方面是教育主體與外部發生多維度、多層次、超文本的信息互動;另一方面是主客體的網絡角色將發生快速的轉換和更迭。[2]基于這一變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并不能始終處于信息提供者的主導地位,受教育者網絡信息獲取的途徑和行為具有很強的自主性和極大的便捷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的主體地位受到很大沖擊,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如果無法采納和認可教育的資訊,教育行為將會失去教育意義,即使教育行為有多么的充實和豐富,將無法實現教育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意圖。
2.教育客體主體性的彰顯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是完整的對象性關系,教育客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動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作用的對象。而在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受動地位悄然發生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主體”的教育目標是否實現。因為施教者和教育內容確定后,受教者往往是不確定的,在虛擬空間中,需要“找出”網絡受眾作為網絡主體存在的前提,而主體無法獲得受眾,那么整個教育活動就無法真正展開,也不能構成完整的主客體關系。
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主體具有主導權,客體獲取信息的途徑完全由主體來決定。而在虛擬空間中,網絡信息具有開放性,客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以及自身的價值判斷有選擇性地接受教育活動,即教育客體有著參與教育的自由權、信息選擇的決定權和信息反饋的主動權。施教者在網絡空間中,自己的價值導向得到受眾認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主體,所以,客體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再處于從屬地位,而表現出較強的主體性。
3.主客體關系的模糊化和平等化
美國著名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其《文化與承諾》一書中將人類文化區分為三種不同的類型,即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輩主要向長輩學習,并喻文化是指晚輩和長輩的學習都發生在同輩人之間,而后喻文化則是指長輩反過來向晚輩學習。”[3]借用米德關于文化傳遞的這一思想來分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筆者認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是受教育者向教育者學習的單一的過程,也是教育者向受教育者單向輸入的教育活動;而虛擬網絡技術作為當代信息傳播的方式,無論是對思想政治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來說都是一種新型的生存方式。在虛實共生時代,人們的主體間性關系得到進一步確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信息海量增長,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不僅是受教育者向教育者學習的過程,而且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這一時代背景下相互教育、共同成長的過程,還是受教育者之間相互學習與教育的過程。在虛擬生存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體現為多極主體之間的互動過程,主客體關系趨于模糊化。
教育主客體的關系地位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是趨于平等的,這些都源于在虛擬的環境中,教育對象、教育環境都是虛擬的,其本身的教育活動也是虛擬的,主客體之間形成了“實對虛”“一對多”的關系。在虛擬化的特征下,網絡受眾拋棄了社會關系、角色與身份的束縛,在自我裁決的基礎上獲取施教者提供的信息,這使得主體的權威性大大削弱;網絡的虛擬性同時也給了受教育者更多辯白和批判的機會,教育主體的“話語主導權”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被削弱。一方面是教育主體“權威性”的弱化,另一方面是教育客體“話語權”的增強,體現出教育主客體之間關系的平等化趨向。
1.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啟示
網絡空間中主客體關系的演化以及這種基于信息符號的主客體形態和多極交互主體性關系,有助于探索一種網絡環境下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清華大學曾國屏教授提出“因勢利導”和“造勢引導”的概念,具有很好的啟發性。[4]他認為,“因勢利導”在我們的教育過程中是正確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在網絡虛擬空間,網民作為受教育客體是一個充滿想象力和朝氣的行為者,具有主動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善于把握這一特征,“因勢利導”,將網絡空間中潛在的受教授者導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同時,還必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空間特征將“因勢利導”和“造勢利導”相結合。即從“消極”的“因勢”變為更“積極”主動的“造勢”,從意識形態角度出發,構造有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弘揚“中國夢”精神等積極向上的移情信息,從而引導網絡交往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題資源的自組織傳播,構建和營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圍,實現“造勢引導”。
網絡的交互性和網上信息的流動性,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造勢引導”的可能性。在我國高學歷的網民人數比較多,這為“造勢引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條件。在網絡環境下倡導“造勢引導”的教育模式,是對“因勢利導”教育模式的一種補充,“因勢”與“造勢”相輔相成,互為前提,“因勢”是客件主體性的體現,“造勢”是主體主導性的體現,缺一不可。
網絡作為一種技術層面的東西,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關鍵在于怎么使用它和使用它干什么,這取決于網絡施教者主體的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進一步發揮主體積極作用,樹立正確的輿論導向,營造良好的網絡輿論氛圍,利用互聯網的特色進行網絡輿情教育,注重培養和引導社會公民主體性的發揮,了解網民真實的心理動態和精神需求,推測網民對相關社會熱點問題和事件的意見和態度,進行正確的引導。要積極探索信息預測的方法,針對不同的人群發布一些有利于弘揚社會正氣的,激發正能量的主題文化資源,引導網絡文化和社會文化的協調發展,形成“因勢利導”和“造勢引導”相結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上述模式體現了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雙中心”的關系形態。長期以來,“主體中心論”在傳統思想政治教育領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但這種教育理念已無法適應網絡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如前所述,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主客體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主客體獲得、選擇、發布信息的機會是均等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弱化了主體性并且增強客體的主體性。這些特性決定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確立“主客體雙中心”的前提和條件。而強化教育客體“主體性”,也從根本上契合了網絡環境的特征,是實現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推進與理論構建的重要保障。
2.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啟示
主客體關系的轉化為有效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在網絡環境中,人們的主要行為特征是自主、自覺和自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注重的是號召和生硬的強迫,所以互聯網所具有的靈活、及時和形象等特征,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一種創新。具體說來,首先要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建設和規劃,打造一個具有很強影響力的網上文化平臺。其次,充分發揮網絡媒介的優勢,利用網絡論壇、BBS討論區、博客等形式吸引網民參與討論,發揮教育主體作用,實現信息傳播的良好效果。第三,做好網絡輿情監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重視網絡媒介信息量大、傳播速度快的特質,積極介入,促進建設,將網絡資源為我所用,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才能充分掌握網上輿論陣地的主動權和主導權,實現思想政治內容的有效傳播。
在網絡環境中,教育主體必須增強教育的主動性,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添加進去,傳播為受教育客體所接受的網絡信息。教育者需要深入挖掘和了解網民的思想政治狀況、心理特點和行為方式,肯定其積極因素,克服其消極因素;要緊跟時代發展,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綜合文化素質和網絡信息素養,能利用和有效發揮網絡優勢,研究和開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促進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質的飛躍。
[1]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3.
[2] 韋吉鋒.芻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1):48,52.
[3] 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M].周曉紅,等,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27.
[4] 曾國屏,李宏芳,張再興.網絡空間中主客體關系的演化規律及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37-41.
G641
A
2095-6576(2015)04-0094-03
2014-09-10
王菁菁,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黨委組織部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hysywjj@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