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等
2008年,我區在全國率先實施為期3年的職業教育攻堅計劃;2012年,我區打響了為期5年的新時期深化職業教育攻堅戰。2009年和2013年,我區與教育部分兩次簽署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共建協議。兩輪“職教攻堅”,兩次與教育部簽署合作共建協議,極大地鼓舞了我區職業教育從業者的士氣,使我區的職業教育順利駛入健康發展的快車道。據統計,近7年來,我區投入發展職業教育的資金達210億元。
在政策的鼓勵和支持下,我區的職業院校如今已經達到344所,年度招生超過40萬人,常年在校生近127萬人,在校生比2008年增加了近40萬人。在就業方面,即便在號稱“史上最難就業年”的2013年,我區的職業院校畢業生就業率仍然高達96%。
今年7月份,家住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的李立忠從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畢業后,順利通過了柳州某汽車沖壓件有限公司的招聘考試,成為該公司的一名員工。對于自己能順利找到這份工作,李立忠坦言“在預料之中”,“工作肯定能找到,我還挑了幾家公司呢”。據李立忠介紹,他當年報讀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之前就認真了解過,這個專業所學的知識比較切合某些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的發展需求,“僅在柳州市就有許多家公司需要這方面的人才”。
據了解,今年畢業季,我區有一大批像李立忠這樣的職業院校畢業生順利進入區內外的各大企業工作。近年來,我區的職業院校畢業生日益成為各類企業爭相聘用的人才。
“我們跟職業院校的關系就像茶壺與壺蓋,職業院校為我們輸送了大量的人才,(我們)公司近70%的班長、組長來自職業院校。”廣西柳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王曉華坦言,公司近年來的飛速發展,離不開職業院校的人才支持。
據自治區教育廳職成處的公開資料顯示,2007年至2013年,我區職業院校共為社會輸送技能型人才180萬人。區內汽車、食品、鋼鐵等傳統產業和高鐵、現代物流等新興產業中,60%以上的新增從業者來自職業院校。
發展職業教育,我區堅持“服務需求、促進就業”的原則,小到職業院校的專業與課程設置,大到教育行政部門的頂層設計,都注重從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出發。近年來,我區的職業教育緊緊圍繞北部灣經濟發展戰略,先后組織實施了“特色專業+實訓基地”建設工程,圍繞“14+10”現代工業、現代服務業、特色農業、民族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重點建設了450個產教深度融合、辦學特色鮮明、課程改革與條件建設匹配的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切實增強了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發展的水平。
以柳州鐵道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早在2008年,該學院就開始牽頭籌建廣西首個職教集團——廣西軌道交通工程職業教育集團,通過與企業實行人才訂單培養、專業和課程共建、共建實習和培訓基地等方式,合作辦出了行業特色。進入全區“職教攻堅”發展階段后,該學院進一步優化專業設置,加強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對接力度,取得了良好的培養成效。2013年,該學院新生剛入學,就被南寧軌道交通有限公司“預訂”了362名學生。
此外,我區還以產業園區建設為載體,通過集團化辦學的模式,大規模、有針對性地發展職業教育,源源不斷地為企業輸送對口的技術型人才。目前,我區已經建成柳州市職教園區、北部灣職教園區、南寧市職教園區、崇左市職教園區四大職教園區,建設規劃總投資達73億元,可入駐職業院校共30所,在校生規模超過20萬人。
2014年8月5日,自治區高校工委書記、教育廳廳長秦斌在《廣西日報》上發表署名文章,提出“要準確把握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內涵和要求”“積極創新促進職業教育產教深度融合的舉措”。秦斌在文章中指出,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要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要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要與生產過程對接,畢業證書要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要與終身學習對接。深入推進產教融合,我區的職業教育將為企業輸送更為優秀的對口人才。
王曉華表示,自治區層面出臺的發展職業教育的得力舉措,將給更多企業帶來福音,我區生產技術型人才短缺的局面將會得到有效的緩解。
“我感覺上職校一樣有前途。”如今在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工作的歐華這樣對記者說。6年前,歐華就讀于地處梧州市的桂東機電工程學校,學的是機電應用專業。畢業后,他順利進入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成為一名車間生產操作員。后來他又努力考取了叉車駕駛資格證,成為該公司一名合格的叉車運行操作員。
不過,如今已成為公司資深技術工人的歐華還是有點遺憾。他告訴記者,當年其實他很希望能夠升入大學就讀。“哪怕讀一個大專也好。你看我所在的公司,想要競聘管理崗位,一般都需要大專以上學歷,我就沒有這個資格。”他的話語中帶著一絲無奈。
實際上,像歐華這樣帶著遺憾與無奈的職校畢業生不在少數。過去,選擇就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也就代表著學歷基本到頭了,只有極少數學生能通過別的方式升入大學繼續深造。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我區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2012年出臺的《廣西壯族自治區新時期深化職業教育攻堅五年計劃》(以下簡稱“五年計劃”)提出,我區要加快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著力構建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相互銜接的技能型人才成長“立交橋”,加快推動中、高等職業教育的有機銜接,采取五年一貫制、“3+2”或“2+3”學制等多種模式積極發展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具體解讀可參見本刊2014年第8期“政策郵箱”欄目內容);加快擴大高等職業院校接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規模,推進高等職業院校面向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自主招生制度;探索建立高等職業院校董事會或理事會。
“未來,廣西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就是要搭建一個雙向互動、雙向溝通的立交橋。”2014年7月8日,自治區高校工委書記、教育廳廳長秦斌在全區職業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我區的現代職業教育將通過招生制度的改革,逐漸打通3大通道:一是從初中到中職、高職,然后一直到碩士、博士的升學通道;二是職教與普通教育互通的通道,即中職生可轉學上高中、升高職或本科院校,高職生可直接升入本科或應用本科院校,甚至還可以讀碩、讀博;三是職教與就業市場貫通,一些社會人員可以通過免試的方式進入職業院校。
“我會更加努力,爭取進入大學讀書。”南寧市橫縣職業教育中心2014級的一名學生這樣說。看到2013級的一些學哥學姐直接升入本科、高職就讀,該校不少2014級的學生受到了觸動,有志于升入大學深造。橫縣職業教育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出臺相關政策以來,該中心主動與廣西師范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梧州學院等區內多所本科院校合作,使學生在中心學習三年畢業后,不用參加高考即可直接升入對口的其他本科院校就讀,全校每年有150多個直升本科院校就讀的名額,用以滿足學生繼續深造的愿望。該中心同時還與廣西職業技術學院、廣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柳州職業技術學院等高職院校合作辦學,采取“2+3”五年一貫制教學模式進行人才培養。僅2013年,該中心被本科、專科院校直接錄取的學生便達188人。
2014年,區內6所試點本科院校采取自主招生方式對口招收中職學校校長實名推薦的中職應屆畢業生達1 512名,比2013年增加36.4%;2014年,高職學生專升本人數達8 259人,比2013年增加12.2%。目前,全區已有15所高職高專院校采用文化考試成績和技能考試成績相結合的方式開展單獨考試招生試點工作,共安排12所職業院校開展注冊入學試點工作,繼續實行“5年一貫制”“分段式五年制”“自主選拔”等方式對口招收中職學生。2014年,全區高職院校共錄取中職學生25 235人,比2013年增加11 137人,增幅達79%。
此外,我區還進一步打通了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銜接渠道,自治區教育廳修訂出臺了《廣西普通高中學籍管理實施辦法》,明確了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相互轉學的制度安排,指導鼓勵縣級中等專業學校面向初中開展職業教育滲透,大幅度提高初中生源的穩定性。
當記者把現在的相關政策轉告給歐華時,他感慨地說,以前上職校有前途,現在上職校更有前途!他表示,將考慮找機會進入高等職業院校繼續深造。
“近年來,我校的快速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岑溪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下簡稱岑溪職校)校長梁慶銘這樣說。據他介紹,自實施“職教攻堅”以來,岑溪職校迅速發展壯大,規劃用地面積38萬平方米,已累計投資2億元用于學校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已建成校舍面積近10萬平方米。學校根據當地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開設了電機電器制造與維修、制冷和空調設備運行與維修、模具制造技術、學前教育、服裝設計與工藝、旅游服務與管理、現代農藝技術、畜牧獸醫等13個專業,擁有教職工300多人、在校學生5 000多人。該校有自治區示范性專業3個,自治區示范性實訓基地2個,“十二五”廣西中等職業教育立項實訓基地3個。經過多年的發展,岑溪職校已成為當地產業發展的“孵化器”和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的搖籃。
岑溪職校的發展,是我區深入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從2008年到2010年年底,在第一個“職教攻堅”期間,我區的14個地級市共投入職業教育建設資金68億多元,完成總任務60億元的114.12%。全區各中職學校新增校園面積817萬多平方米,擴建校舍面積327萬多平方米,新增教學設備價值16.5億元,新增圖書250萬冊。
進入第二輪“職教攻堅”后,我區進一步增加職業教育方面的財政支持力度。“五年計劃”提出,在5年“攻堅”期間,自治區財政每年籌措職業教育專項經費不低于3億元,市縣財政安排職業教育專項經費列入年度財政預算,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用于職業教育的比例分別不低于30%和15%。
據自治區教育廳職成處公布的數據,2014年,我區籌措安排用于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的財政資金達7.05億元,比2013年的同類項目資金增加3.96億元,增幅達128%。全區啟動實施了“特色專業+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統籌中央和自治區資金3.25億元,對應“14+10”產業體系,重點建設65個自治區示范特色專業及實訓基地。推薦申報2014年國家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二期)項目,共獲建設項目18個、建設資金1.8億元。
2014年,我區又全面啟動了縣級中等專業學校綜合改革,要求各縣(市、區)著力辦好1所新型中等專業學校,并逐步將其建成當地集高中階段教育、教師進修培訓、民族文化傳承、就業和扶貧培訓、業余體校、電大教育為一體的教育綜合服務平臺。2014年至2017年,我區將每年安排不低于2億元的縣級中等專業學校綜合改革獎補資金,實行分類指導、獎補分開、獎優扶先,每年安排每縣不低于100萬元的專項補助經費,用于加強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此外,自治區對年度綜合考評優秀的前10名,每縣(市、區)給予不低于4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基礎薄弱、進步顯著的前10名,給予不低于20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對某單項改革在全區領先的前10名,給予50萬元的一次性獎勵。
目前,區內各市縣按照自治區的統一部署,正在扎實推進縣級中等專業學校綜合改革工作,并在招生工作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4年8月底,區內76個縣的縣級中等專業學校已招收全日制新生31 132人,比去年同期增長6個百分點。
梁慶銘校長表示,新的激勵政策將給縣級職業教育的發展,尤其對學校進一步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及教學儀器配置工作提供堅實的保障。
許平是柳州第一職業技術學校的教師,有著豐富的一線車間工作經驗和相關教學經驗。2010年,我區實施中等職業學校名師培養工程后,他作為培養對象中的一員,到黑龍江齊齊哈爾職業學院等職業院校接受了專業培訓,該校“一步一步按照職業崗位要求培養學生”的理念使他深受啟發。回到自己的學校后,他改進了本校汽車專業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實訓室按照企業工作站的模式進行操作,使學生擁有了更多動手參與的機會。
在我區,像許平一樣在培訓中獲益的中職教師不在少數。近年來,在師資建設方面,我區不斷強化職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著力培養培訓和聘任一批“雙師型”專業教師,鼓勵各地制定促進“雙師型”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激勵政策。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等部門積極推進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建設,探索中職師范生免費教育,進一步加強“雙師型”專業教師和骨干教師培養培訓力度。
在此背景下,廣西中等職業學校名師培養工程(以下簡稱“名師工程”)應運而生。據“名師工程”項目負責人、廣西師范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院長文萍介紹,“名師工程”啟動后,他們將來自區內17個中職專業大類的學員聚集到一起,采取“五階段一體化”和“雙導師”的培訓模式,按照職教理論培訓、專業技能提升、帶課題企業研修、示范性教學與研討、綜合性輻射五步驟實施培訓。通過邀請國內職教知名專家、組織學員赴教育發達地區優秀院校學習,采取“教育專家+企業行家”的“雙導師”模式對學員的專業成長和職業規劃進行引導。
談起參加培訓的體會,上文提到的許平老師說:“要做中職名師,除了要跟自己所處行業中的企業有很緊密的聯系,還要有比較高的教學組織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對行業發展的動態有一定預見,從而能夠對未來的人才需求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
2013年,我區選派中職骨干教師到全國各地參加培訓近300人;組織實施“區培計劃”,培訓專業骨干教師2 000人。自實施包括“名師工程”在內的多個培訓項目以來,區內一大批中職教師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升了中職學校教師開展教科研的能力。廣西理工職業技術學校教師倫洪山在培訓中獲得了靈感、提升了素養,后來主持了國家中職示范校機電技術應用重點建設專業核心課程“單片機技術與實現”的課程資源庫建設,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實訓教具自制和改造,為學校節約投資近70萬元。
為了充實中職學校的教師隊伍,我區不斷拓寬專業技術教師流入渠道,采取靈活的政策和用人機制,嘗試吸引行業內有一技之長、實踐經驗豐富的在崗或離退休工程技術人員到學校兼職任教。以容縣為例,該縣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認真落實有關文件精神,按要求給各職業學校分派教師編制指標,解決師資隊伍的配備問題。此外,容縣還允許中職學校到全區非師范類高校招聘專業教師,允許從當地企業獲得工程師職稱的專業技術人員中招聘兼職教師到學校任教。目前,容縣的中職師資隊伍十分充實且教學水平較高,中職專任教師中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180多人,學歷合格率達80%以上;“雙師型”教師有70多人,占專任教師的30%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我區還啟動實施了縣級中職學校教師定向培養計劃,從高職高專應屆畢業生中招錄一批優秀畢業生,通過2年制本科模式,采取定向與非定向相結合的方式,為縣級中職學校培養符合學校需求的專業課教師,2014年,全區共錄取該類學生459名。此外,我區深入推進中職師范生免費教育,繼續與天津職業技術師范大學合作,培養50多名中職免費師范生,同時實施中等職業學校特設崗位計劃,為縣級中等職業學校招聘101名專業課教師。
自治區教育廳職成處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區根據當前產業結構和中職學校實際需要,靈活調整培訓計劃,通過多種途徑培養中職教師,不斷提升中職教師的專業素質,中職教師短缺、專業素質有待提高等狀況正在逐步緩解。
“我女兒讀中專,基本沒花家里什么錢。”家住賀州市昭平縣五將鎮某村的李偉榮高興地告訴記者。2012年,他的女兒報讀了賀州市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不但不用交學費,每年還能拿到1 500多元的生活補助,減輕了家里的經濟負擔。
自2007年國家實施助學金政策以來,我區認真實施該項政策,使區內各級各類學校的寒門學子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從2012年秋季學期起,我區進一步完善中等職業教育學生資助政策,擴大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政策范圍,為公辦中等職業學校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三年級在校生中所有農村(含縣鎮)學生、城市涉農專業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除學費(藝術類相關表演專業學生除外);同時進一步調整中等職業教育國家助學金制度,將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資助對象由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農村(含縣鎮)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調整為全日制正式學籍一、二年級在校涉農專業學生和非涉農專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每生每年補助1 500元。
據自治區教育廳學生資助辦的公開數據顯示,2012年,我區安排落實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助學金專項經費28 951.32萬元,資助中等職業學校學生24萬人;安排落實中等職業學校免學費專項經費46 439.22萬元,為33萬名中職在校學生免除了學費。
自治區教育廳巡視員林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區職業教育能取得較大發展,離不開資助政策的大力支持。僅中職學校一項,2006年全區有在校生55萬人,到2012年時已增加到80萬人,越來越多的學生愿意到中職學校學習。
“我感覺自己特別幸運,趕上了國家的資助政策,否則我就要去廣東打工了。”廣西城市建設學校的學生梁斌這樣對記者說。家境貧寒的梁斌3年前初中畢業,原本打算外出打工,減輕家里的經濟負擔,后來,“是中職學校的資助政策把我拉了回來”。在學校,梁斌的專業成績特別出色,尤其擅長工程繪圖。二年級時,他代表廣西參加了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程測繪賽項目奪取一等獎。因為這個“國賽”冠軍的身份,他2013年順利入選了廣西中高職銜接“2+3”項目,現在已經成為一名高職生。
“梁斌畢業后至少能找個項目經理的工作,每個月拿七八千元(工資)不成問題。如果發展得好,還能成高管。”說起梁斌這個“得意門生”,廣西城市建設學校校長謝東就特別自豪。對如何培養出更多像梁斌這樣優秀的中職學生,謝東校長表示,要扭轉職業教育的被動局面,需要國家出臺更多支持職教發展的政策,“免學費這樣的好政策,越多越好”。
隨著國家發展職業教育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區繼續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扶貧富民工作。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我區對區內所有中職(包括公辦、民辦)學生實行了免學費政策,惠及學生40萬人。未來4年,我區將投入22.75億元用于實施該項政策。同時,我區還建立了“定點精準扶貧新機制”:享受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學生,政府將從小學開始對其全程跟蹤;選擇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可繼續享受免學費政策,畢業后還為他們提供工作崗位;由中職考上高職的學生,政府也將繼續給予學費補助,實現“上學一人、就業一個、脫貧一家”。
“如今,我身邊的同學都不用交學費了,許多同學還拿到了生活補助。”前文提到的李偉榮的女兒說,“這樣一來,就大大減輕了家里的經濟負擔,我們個人的在校日常生活開銷也寬裕了一些,能更加安心地投入學習了。”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