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征
“世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卻在玩手機”——網上流傳很廣的一句話,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10月10日,廣西師范學院學生會發起“無手機課堂”倡議活動,21個活動試點班級的學生率先響應,體驗上課不帶手機、主動上交手機。記者現場探訪發現,課堂上,雖然一些學生在上課前主動交了手機,可才堅持一節課就后悔了,一下課就去問“可以拿回手機了嗎”。(10月11日 《南國早報》)
俗話說,一心不可二用。作為一名學生,課堂上理應將心思集中到課堂上,集中在老師所講授的內容上,這樣才能真正學到知識,也才能順利通過考試并圓滿完成學業。大學課堂是學習的場所,不是玩手機的地方。
相對于中小學生,大學生更加自由一些,學習氛圍更加寬松一些,學習壓力也相對小一些,但這不能成為大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的理由,因為歸根結底,大學生依然是學生,主要任務還是學習,而不是其他。
這些年,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除了崗位需求不對口、畢業生逐年增多以及大學課程與實際需求脫節之外,還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許多大學生學業水平下降,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這就需要學校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努力提升教學質量,避免“寬進寬出”的現象繼續存在。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學老師在上課之前讓學生收起手機,既是教師的職責,也是在為學生將來的就業考慮,學生理應予以理解與支持。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低頭玩手機”已經成為許多年輕人的“規定動作”。這種不良習慣,既影響年輕人的身體健康,又不利于培養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能力,極易引發“手機依賴癥”。對此,學校方面不能只是唉聲嘆氣、無所作為,而應該像廣西師范學院等學校那樣,對于“低頭族”“手機控”提出具體要求,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要做好這項工作,還應該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老師事先要多與學生溝通,講清課前讓學生上交手機的意義,盡量讓學生自愿交出手機;二是避免使用強迫手段收繳手機;三是要避免學生因想不通而上交手機模型、廢舊手機“蒙混過關”。
當然,單方面要求學生上課前交出手機只是輔助之舉,校方還應不斷提升教師的授課技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更重要的還是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管理,主動學習,自覺抵制不必要的外界干擾。
(責編 歐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時評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話要說呢?或者對別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