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秋云
摘 ?要:該文介紹了宣城市農田肥料使用現狀和存在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主要包括: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土肥技術推廣體系;完善基礎設施,扎實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加大培訓力度、宣傳合理施肥技術等。
關鍵詞:農田肥料使用;現狀;問題;對策建議;宣城市
中圖分類號 S147.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15)01-68-03
肥料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之一。科學施肥不僅是實現農業增產必不可少的一項生產措施,而且是調節農產品品質過程中一種重要的手段,同時可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提高耕地地力,為作物生長提供平衡充足的養分。
1 宣城市肥料使用現狀
宣城市種植業生產每上一個臺階,與地方農業部門同期推廣測土配方科學施肥技術,普及配方肥、緩/控釋肥等新型肥料,開展土壤有機質提升工程,提高耕地地力建設密不可分。
1.1 肥料使用總量越來越多 據《宣城統計年鑒》資料反映,宣城市2005年化肥使用總量(折純量,下同)不足11萬t,而2013年接近15萬t,化肥使用總量提高了30%左右。化肥使用總量提高主要表現在,播種面積、復種指數、耕地利用率提高,施肥面積增加致肥料使用總量增加;煙葉、蔬菜、果樹、中藥材等經濟作物需肥量為糧食作物的2~10倍,且作為特色產業強力推進發展,種植結構調整致肥料使用總量增加;農產品產量提高以及品質提升,農作物生理需肥量微增,品質結構改善致肥料使用總量增加。
1.2 施用的肥料品質越來越好 碳酸氫銨、磷酸銨等揮發性較強的肥料,很少或基本上不再直接施用;磷礦石粉、過磷酸鈣等重金屬含量較高的肥料,由于體量過大、運輸成本過高、施用不方便、效果不佳等原因,基本“滅絕”;摻混肥料已不再推廣,逐漸退出市場,取而代之是復混肥的大面積推廣。隨著復混肥生產工藝的發展,肥料品質也在不但的提升,包衣、大顆粒、緩/控釋等新型復混肥逐漸被推廣運用。據調查,我市將復混肥作為基肥的農戶達到90%以上,復混肥施用量占化肥總量60%以上,中、高濃度(含量高于35)復混肥占80%以上。
1.3 施用的肥料結構越來越合理 通過整建制、全覆蓋式的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農田施用的氮肥、磷肥、鉀肥投入結構比例由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實施前(2005年)的1∶0.15∶0.15調至目前的1:0.35:0.30左右,磷肥、鉀肥的投入比例明顯提高。商品有機肥逐漸被廣大農戶接受,尤其是在蔬菜、水果、有機水稻等高附加值的作物上使用越來越普遍,有機肥使用比重提高了2~4倍。專用配方肥料也深受青睞,水稻、山核桃、吊瓜等各種作物的專用配方肥逐漸被農技推廣部門和肥料企業聯合開發應用,2014年我市推廣應用配方肥達到9萬多t(實物量),占復混肥市場的30%左右。
1.4 農作物施肥方式越來越科學 目前僅施基肥“一炮轟”的現象雖然存在,但限于急著外出務工缺乏勞力的少數農戶,絕大多數農戶的施肥理念已得到轉變。轉變一,越來越重視追肥,甚至多次追肥,追肥品種由氮元素擴大到磷鉀元素及中微量元素。針對不同作物需肥特性,市場上已出現高氮并含有有益元素的追肥專用復合肥,一些農戶已開始在嘗試。轉變二,通過大面積推廣“一噴三防”技術,追肥普遍采用噴施,并且有機酸、氨基酸等肥料得到推廣應用。轉變三,在蔬菜、瓜果、水果等作物上基本上普及應用水肥一體化施肥技術,施肥理念得到根本轉變,肥料成本大大降低。據華南農業大學張承林教授研究,水肥一體化可節約肥料成本60%~70%,并可實現施肥自動化智能化控制。我市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面積累計已接近0.13萬hm2。
1.5 糧食作物肥料利用率越來越高 目前我市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氮、磷、鉀肥當季平均利用率分別為35%、25%、41%。其中水稻三大元素肥料利用率分別為36%、25%、40%,小麥分別為33%、18%、43%。糧食作物氮肥當季利用率比2005年提高了6個百分點。磷肥和鉀肥當季利用率分別提高了10和9個百分點。我市主要糧食作物肥料利用率水平已經進入適宜范圍,但仍然處于較低的水平,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1.6 綠肥種植面積呈恢復性增長 我市綠肥種植歷史悠久,目前主要品種為紅花草,約占全市綠肥種植面積的90%以上。據統計資料記載,1980年前種植面積高達6.67萬hm2(1972年統計數據,不含旌德縣和績溪縣),達到總耕地面積的50%。但之后由于化肥的大量普及,綠肥種植快速下降至不足0.07萬hm2。鑒于綠肥作物在“低碳農業”中日益重要的地位,我市積極申請了土壤有機質提升綠肥項目,并在旌德縣、涇縣啟動了第一批項目,現已擴大至寧國市。目前我市綠肥種植面積開始“止跌復增”,每年種植面積恢復到0.47萬hm2,鮮草產量恢復到1 500kg/667m2以上,對項目區糧食生產貢獻率達10%左右。
2 肥料資源利用存在的問題
2.1 肥料施用不合理現象仍然存在 “重化肥輕有機肥、重氮肥輕磷鉀肥、重大量元素輕中微量元素”的“三重三輕”現象仍然存在。由于片面追求高產量,化肥施用量長期居高不下,尤其是氮肥過剩現象仍然很普遍,導致肥料報酬率遞減,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耕地地力遭到破壞。氮肥施用過量造成葉菜類硝酸鹽污染比較普遍,其毒害作用比較緩慢而隱蔽。肥料重金屬雖含量不高,但在環境中的移動性差,重金屬元素污染問題也不容忽視。
2.2 肥料利用效率仍處于較低水平 對經濟價值高的作物過量施肥,如煙葉、蔬菜的施肥量大約為糧食作物的3~10倍,造成作物間施肥不平衡,部分肥料利用效率低下。前茬作物過量施肥,換茬后繼續重復施肥的現象仍然存在,致前茬作物肥效沒有繼續被利用,尤其是磷元素、鉀元素后期肥效沒有被釋放。中微量元素肥料應用不當,作物營養比例失調,影響農產品的營養品質。在煙葉、山芋、棉麻等忌氯作物上大量施用氯基肥料,在水稻等作物上長期施用硫基肥料,在石灰性土壤上或者施有生石灰的酸性土壤上施用含硫酸根離子的肥料等現象長期存在。
2.3 未能充分利用有機養分資源 來自農業內部的基本資源主要包括畜禽糞尿、作物秸稈、固氮菌綠肥,還有肉類加工廠廢棄物等。近年來,種植業逐漸轉向省工、省力、高效、清潔的栽培方式,傳統的有機肥堆積、制備、儲存、施用技術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目前我市農業的有機肥料使用少,每年有機肥平均投入不足100 kg/667m2;秸稈中約有30%被焚燒,10%左右丟棄;畜禽糞便中約有25%~30%進入水體;綠肥種植面積增長動力不足等。
2.4 土壤肥料基礎研究薄弱 由于農業結構的調整,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強度加大,種植制度、耕作措施、作物產量、社會對農產品的需求等均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有的施肥技術體系已不能有效地指導當前的農業生產。肥效試驗和耕地地力長期定位監測試驗是十分重要的基礎性工作,由于經費等原因沒有長期堅持,缺乏這些數據的長期積累和分析,必將導致肥效不清、投肥方向不明。
3 提高肥料資源利用對策建議
3.1 加強宏觀調控,建立土肥技術推廣組織體系 政府部門應充分認識科學施肥在促進農業增效、糧食增產、農民增收以及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產品質量、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作用,必須加強宏觀調控。協調組織財政、農業、環保等部門力量,制定提高肥料利用率的行動計劃和方案。在優質復混肥、配方專用肥料方面,做好科研、生產、銷售、示范推廣等方面的組織工作,加強各方面工作緊密配合,一抓到底。
3.2 完善基礎設施,扎實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工作 要把科學施肥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措施來抓。要把測土配方施肥作為推進科學施肥的突破口,大力推廣使用配方肥。農業部門要針對測土配方施肥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等環節的公益性,應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示范推廣體系和指導服務體系。企業要針對配方肥生產、供應等環節的經營性,應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研發體系和生產供應體系。加強合作與信息共享,建立“測、配、產、供、施”一條龍的科學施肥服務體系,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
3.3 加大培訓力度,宣傳科學施肥技術 加大科學施肥技術普及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科學種田水平,推廣氮肥深施、秋施或混施技術、以水帶氮技術,提高氮肥利用率;推廣以輪作周期為單位施用磷肥、水溶性磷肥和有機肥配合施用、氮肥和磷肥混合集中施用技術,節約磷肥資源,提高磷肥的利用率,達到增產效果。推廣行之有效的科學施肥實用技術,如噴灌、滴灌施氮肥、微肥等水肥一體化技術。
3.4 鼓勵多方參與,推進有機肥料資源高效利用 針對規模化畜禽養殖業的迅速發展和作物秸稈的過剩,鼓勵養殖企業采用規模化養殖場畜禽糞便無害化、資源化與產業化技術,與科研單位合作尋求技術支持;鼓勵有能力的企業及科研單位建立有機肥料商品化生產廠,開展相關技術研究,加快相關技術引進,整合相關經費并實施補貼政策;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實現有機養分再循環,實現有機廢料資源的科學管理與合理高效使用,減輕對環境的壓力。
3.5 推廣集成技術,應用在優勢農作物上 在優勢特色農作物(水稻、煙葉、蔬菜、茶葉等)種植區,推廣優質高效、持續高產和環保的養分資源管理模式,制定不同作物高產高效環保的施肥技術規程,以及推廣適合優勢農產品主產區的作物專用肥等。
3.6 增加固定投入,建立土壤肥料資源監測網絡 完善土壤肥力監測點建設,實時掌握各地區土壤養分和生產力狀況;建立肥效試驗網,實時掌握各主要農區主要作物對氮磷鉀和中微量元素肥料的反應和施肥的增產效益。鼓勵農戶種植綠肥,在秋冬閑田、林下空地等閑置土地大力推廣綠肥種植技術。
參考文獻
[1]高余德,馬曉燕,闞磊,等.泰興市農田肥料投入現狀與對策. 安徽農業科學,2004,32(6):1288-1290.
[2]楊青林,桑利民,孫吉茹,等.我國肥料利用現狀及提高化肥利用率的方法. 山西農業科學,2011,39(7):690-692.
[3]張樹清.中國農業肥料利用現狀、問題和對策.專家視點.2006:11-14.
[4]張福鎖,王激清,張衛峰,等.中國主要糧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現狀與提高途徑. 土壤學報.2008,45(5):915-924.
(責編:徐煥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