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新
摘 要:對話式教學法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改革中受關注度比較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克服了傳統教學在課堂中只是一味地給學生“灌輸”知識的弊端,提升了大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的地位,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提升了師生關系,是一種著重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對話式教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方式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5-0135-02
社會的高速發展需要大量優秀的人才,尤其是在這個知識與經濟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而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搖籃其地位和作用就更加凸顯。高校不僅要培養掌握著專業知識的人才,更需要培養德志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作為當代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承擔著對他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然而,在當前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思政課教學卻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瓶頸”。近些年來,對高校思政課改革與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切實改進思政課的教學方法,是高校思政課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迫切任務之一。目前我國針對“兩課”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已卓見成效,探索出了多種教學方法,其中的對話式教學法成為大家討論的一個熱門話題。
一、推崇對話式教學法的緣由
對話式教學法并非是一個新生事物,它在我國古代時期就已出現,《論語》中記載的關于孔子與自己弟子的對話,實際上就是對話式教學的典范;古希臘學者蘇格拉底的“蘇式問答法”也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借鑒。長期以來,受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思政課的教學目標被打上了知識傳授的烙印,忽視了學生在高等教育中的主體地位,背離了思政課教學的本質。
(一)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思政課的教學中弊端明顯,成效不大
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注重的是教師的講解,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只是聽課、記筆記,甚至拷貝教師的課件,這是應試教育下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種學習方式。在人們的意識里,思政課就是死記硬背,課上不用功,期末搞突擊,教師劃范圍,學生背答案,純粹是為了應付考試。灌輸式的教育教學方式在我國思政課的教學中雖然對傳播知識有積極的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對思政課的教學要求也越來越高,傳統的教學方式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二)思政課的授課對象與之前相比變化較大
當前,在校大學生都是“90后”,他們都是改革開放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后出生的,是電子信息化時代的大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與早期的大學生相比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他們面對的是優越的生活,暢通無阻的信息環境,只需動動手指,就可了解天下大事。他們大都個性獨特、張揚,思想比較開放,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價值觀念也呈現多元化。當然,生活在市場經濟比較成熟的時代下的大學生也有其自私、功利和浮躁性的一面,這就使得他們在認識問題時往往會出現功利主義的特征。
(三)適應目前我國對高校思政課進行教學改革的需要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和《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中都提到了有關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和優化教學手段的內容,這是高校思政課改革的重要標準和主要依據。針對這一要求,全國高校對思政課的教學方法進行了不懈地探索,并不斷進行實踐,在探索中,對話式教學法成為關注度比較高的一種非常重要的教學方式。
二、對對話式教學法在思政課課堂教學中應用的幾點思考
(一)對話式教學法主要是以啟發為主,注重引導
對話式教學法本身就是著重以啟發式的教學思想為基礎的,它強調的是“在教師的提示下,引導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相互交流的互動式教學方法”[1]65。這種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師授生受的模式,著重啟發大學生作為教學主體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調動他們教學主體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開發他們的思維能力,培養提高他們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第十章關于如何把握好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時,可引入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網絡“名人”的案例組織他們討論,像“芙蓉姐姐”的出名,在課堂中引入此案例,同學們發言比較積極。在討論中,教師應該加以啟發引導:此種行為并非“行為藝術”,她的出名稱不上先進文化,更不能成為一種人生典范。
(二)對話式教學中仍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我們雖然強調大學生在對話式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要充分調動他們在課堂上的積極性,盡可能地讓他們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的地位就無足輕重了,相反,教師仍然要掌握著對話的方向,使對話不至于偏離思政課教學的主方向,因為“從教育學的觀點看,無論采取何種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2]42比如,在《毛特概論》中第14章講到黨的宗教政策時,有的同學就提出中國共產黨是無神論者,為什么要允許有神論的宗教信仰自由呢,中國近期發生在山東的“全能神教”事件及發生在新疆的暴恐事件都是與宗教信仰有關的。面對這樣問題,教師應及時加以指正、引導,讓學生明白所謂的“全能神教”并不是真正的宗教,而新疆的暴恐事件是少數極端勢力所為,說到底這兩起事件并不是宗教信仰所帶來的問題。真正的宗教是倡導和平的,中國的“和為貴”的思想也曾受到西方許多思想家的推崇,從這一點來看,大部分宗教的教義和我國倡導的“和為貴”的思想是一致的,而并非矛盾的。
(三)應用對話式教學時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結合社會現象去實施
恩格斯就曾明確地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3]742-743。對話式教學法也同樣,它不是教條,也并非完美,所以不應生搬硬套。在將其應用于思政課的教學時,應結合實際,在對話主題的選擇上,圍繞社會現象或國際國內的熱點問題展開,將理論和實際結合起來。因為思政課的教學不能是只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而更應把理論和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去觀察、分析、認識現實問題。由此可見,與學生對話的主題選擇非常關鍵,這也關系到對話式教學是否真正地把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比如,可結合當時的國家大事或國內外熱點問題與我們的課程內容提出問題,問題的提出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鼓勵學生去發現問題,尋找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展開討論與對話。只有如此,對話才有吸引力,才更有意義,才能更好地更深入地將對話進行下去。比如,在《毛特概論》中講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部分時,教師可以把當前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公交車上讓不讓座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和學生是否也遇到過同樣的問題,如果發生在大家身邊,將如何處理等,最后教師通過啟發,把它引導到本章的教學內容中去。endprint
(四)運用對話式教學法教學時,在教學法的選擇上可不拘一格,靈活多樣
實踐證明,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思政課教學法的選擇上也是如此。雖然我們推崇對話式教學法,但它也決不是萬能的,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并非完美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對其進行充實,并不斷地改革和完善。思政課的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的幾門課程也各有其特點,在教學方法的選擇運用上也不能“一刀切”[4]36,對話式教學法并非適用于所有思政課的課程及內容。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法的選擇上考慮充分,不能機械地使用,也不能僅僅把對話式教學法作為思政課教學的唯一教學方法,而是應根據所授課程的內容和特點,盡可能地選擇大部分學生都能接受的教學方法,并注意與其他教學方法結合起來靈活運用,這樣才能真正地從實際出發,以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性。比如,在講《形勢與政策》課時,既可以選擇對話式教學法,也可以選擇專題教學法及其他教學方法,并將不同的方法相結合,達到最好的效果。再比如,在講《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中法律基礎這部分時,可以結合案例教學法進行講解,這樣的教學形式,可能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也會更好。
(五)在對話式教學時,要克服形式主義傾向
對話式教學法是我國思政課教學方式改革的一種有益嘗試,實踐也已經證明,它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教學法,但是,如何讓思政課的教學起到應有的作用,教學法的選擇也只是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如何去應用。因為教學法的選擇不能脫離教學的本質,教學方法最終應該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學識和培養學生的能力,而不僅僅是選擇教學方法本身,也就是說,在運用對話式教學法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從形式上作文章,更不能“濫用”[5]63,而是要注重教學的本質和目標。如果僅從對話本身出發,上課就可能變成了開討論會,就可能把教學方法當作教學內容,把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弄顛倒了,甚至還有可能脫離教學的目的,也就失去了對教學方式進行改革的真正意義了。
參考文獻:
[1] 王艷紅.知識產權法采用對話式教學法動因之思考[J].行政與法,2012,(8).
[2] 孫藝芬.對話式教學法的實踐[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7,(6).
[3] 馬克思,恩格斯.馬恩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王濱有.民辦高校思想品德課程教學法的思考[J].海淀走讀大學學報,2001,(2).
[5] 方綱厚.淺論對話教學法的應用[J].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0,(4).
[責任編輯 杜 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