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2015-01-21 03:31:56夏正智
經濟研究導刊 2014年36期
關鍵詞:土地制度新型城鎮化

夏正智

摘 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后成為社會討論的焦點。眾多專家學者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議,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重點強調了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但新型城鎮化如何做到以人為核心仍然有待商榷。根據中國現行法律制度和政策措施,重點分析制約中國城鎮化人口轉移的影響因素,分別從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房地產開發經營政策四個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議,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提供現實可行的思路。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房地產開發經營政策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36-0170-05

2014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全國十二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建設應該以人為核心,重點推進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這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是,如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實現農村人口向城鎮的集中、實現城鄉資源要素的互流互通和平等交換的問題卻仍然有待解決。對此,我們應該解放思想、開拓思路,破除傳統陳舊觀念的束縛和既得利益的藩籬,大膽推進以市場化為導向的經濟體制和社會管理體制的改革,以順利實現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

一、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關鍵環節

城鎮化是現代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也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現代工商業的發展要求產業聚集,實現規模效應,以節約運輸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交易費用,從而促進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吸引眾多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進而促使農村土地集中和農業經營規模的擴大。在此情況下,城鎮工業化發展的科技成果、機械裝備、發展資金和現代經營管理方式順利進入農業和農村,農業完成由分散經營的傳統小農業向集中規模經營的現代大農業全面轉變。這是世界多數國家現代化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共同的發展過程。中國要實現國家的全面現代化,完成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由農業和農村向城鎮工商業的轉移也是一個必然要經歷的過程。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中國正經歷這一過程并且已經進入快速城鎮化的歷史時期。目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3.7%,但是,由于體制機制的制約和社會管理制度的僵化,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6%左右,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與中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1]。這種城鎮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巨大差異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大量農村人口已經進城,但戶籍仍然留在農村,進城農民難以享受城鎮居民應有的社會福利待遇,同時農業小規模分散經營的局面難以改變,農村住宅建設用地只增不減,城鎮建設用地不足與農村大量“空心村”現象并存,城鎮化發展和農業現代化進程同時受阻。據統計,1978—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個百分點;城市數量從193個增加到658個,建制鎮數量從2 173個增加到20 113個。1996—2012年,全國建設用地年均增加724萬畝,其中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加357萬畝;2010—2012年,全國建設用地年均增加953萬畝,其中城鎮建設用地年均增加515萬畝。2000—2011年,城鎮建成區面積增長76.4%,遠高于城鎮人口50.5%的增長速度;農村人口減少1.33億人,農村居民點用地卻增加了3 045萬畝。同時,目前農民工已成為中國產業工人的主體,受城鄉分割的戶籍制度影響,被統計為城鎮人口的2.34億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未能在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享受城鎮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產城融合不緊密,產業集聚與人口集聚不同步,城鎮化滯后于工業化。中國人均耕地僅0.1公頃,農戶戶均土地經營規模約0.6公頃,遠遠達不到農業規模化經營的門檻[1]。因此,無論從節約保護耕地、保障糧食安全、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角度,還是從實現國家現代化、實現國民福利均等化的角度,我們都應該毫不猶豫地推進制度體制改革,破除城鎮化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改革建議

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需要我們對土地制度、戶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和房地產開發政策進行全面深刻的改革,但是由于傳統思想觀念的困擾和既得利益的抵制,這些方面的改革又尤其困難。對此,我們應該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導,“以強烈的歷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以更大決心沖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2]

(一)突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和利益固化的藩籬,大膽推進制度體制改革

在傳統思想觀念中,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三大特征,任何改革都不能動搖。改革開放以來,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下,中國已經突破單一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的思想束縛,在經濟制度上實行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在經濟體制上廢止計劃經濟體制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分配制度上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在土地制度方面,中國卻始終堅持城鎮土地國家所有、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土地公有制。盡管這種兩元所有的土地公有制度在經濟多元化的當今中國已經成為中國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制度障礙,仍然有很多人不愿進行任何改變。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兩個必然”和“兩個決不會”思想,積極轉變思想觀念,擺脫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從國家現實國情、經濟發展要求和人民意愿出發,積極推進中國土地所有制由單一公有制向適合當今社會發展的混合所有制轉變,實現土地所有制度的多元化以推進土地交易市場化。中國解放前在解放區實行過“減租減息”和“勞資兩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實行過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個體私有制的政策,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為什么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不能實行以土地公有制為主體的土地多元混合所有制呢?如果在思想觀念上能夠取得這一突破,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的大門將再次打開,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也將進入突飛猛進的新的歷史時期。endprint

以經濟多元化、交易市場化、分配多樣化為特征的改革開放實現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但同時也加快了社會主體的階層分化。特別是在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過程中,部分社會群體通過不同道路和途徑取得相對優勢的經濟和社會地位。他們是改革開放的先期受益者,后又成為改革開放事業繼續深入推進的阻礙力量。在城鎮化問題上,這些群體突出的表現就是:以防止“大城市病”的名義反對農民自由進入大城市定居,積極提倡農民的就地城鎮化;以保護土地公有制、避免地方政府財政困難為名義反對土地產權多元化,堅持政府壟斷土地一級市場,反對房地產開發經營多元化,反對房地產稅改革,積極打擊所謂“小產權房”;以維護本地居民利益為借口,反對社會保障統一化;以保護農民利益為名,反對農村土地產權交易、反對宅基地自由交易和轉讓。雖然這些人所用的名義多種多樣,但其本質目的就是要維護以房地產為核心、以地方政府利益為重點的既得利益集團利益。他們寧可與民爭利,絕不讓利于民。對此,決策者應該有清醒的認識,避開利益集團的脅迫、利誘和誤導,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勇敢沖突既得利益集團構建的經濟決策干預網、社會輿論誘導網的束縛,堅持從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基本立場出發推進中國的制度體制機制改革。

(二)大膽改革土地制度,讓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土地制度改革是新型城鎮化的中心環節和關鍵性因素。在土地制度改革上,要勇敢突破傳統的思想束縛和思維模式,以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為目標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以公有制主體的多元所有制共存的土地制度,并在此基礎上積極推進土地產權交易的市場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完善對被征地農民合理、規范、多元保障機制。”“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2]三中全會決定已經為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較為具體的改革措施。對于三中全會精神的理解,我們更應該注重其本質和方向,從根本上把握和引導其改革過程。

“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價同權。”這意味著只要是土地利用規劃已經確定為經營性建設用地,農村集體所有土地不用再通過政府征用環節即可與國有土地同權同價入市交易,從而打破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政府一級市場壟斷,為形成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交易價格奠定制度基礎。在此情況下,“縮小征地范圍,規范征地程序”,即政府征用土地只能用于公益用途,政府新征土地不能再進入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進行土地產權轉讓,而且政府征地必須程序規范、公開操作,以經營性建設用地市場價格為參照進行。這就為消除土地財政、減少或消除因土地征用引發的社會矛盾奠定了制度基礎。同時,為解決因消除土地財政而帶來的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保持現有中央和地方財力格局總體穩定,結合稅制改革,考慮稅種屬性,進一步理順中央和地方收入劃分。”“加快房地產稅立法并適時推進改革,加快資源稅改革,推動環境保護費改稅。”[2]這既是遵循國際通行慣例完善中國現行財稅體制,同時也通過房地產稅改革為地方政府建立土地財政消除后的財政保障機制,以保證土地制度改革的順利推進。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在堅持和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前提下,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 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并保持長久不變,即土地承包經營權不再與戶籍掛鉤,隨戶籍的變動而進行調整。農民的承包經營權可占有、使用、收益、流轉、抵押、擔保、入股,實質上已經賦予農民完整的土地產權權能。既然已經賦予農民完整的土地產權權能,農民可享有和運用土地產權獲取經營收益,也可轉讓土地產權獲取財產性收益,從而徹底脫離農業、離開農村。當然,轉讓后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只能把農村土地作為耕地來使用而不能改做其他用途,特別是不能隨意用于非農產業投資生產或建設居民住房。這實質上已經從農村土地經營方面建立起農民從農業和農村的退出機制。“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向農業輸入現代生產要素和經營模式。”這項規定則從另一方面建立起城鎮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和農村的現代資本技術輸入機制,為農業和農村的技術進步、資本聚集以實現農業現代化建立起對應機制。

在現實的農村中,雖然有些農村集體經濟實力薄弱,但有些農村集體經濟實力雄厚,企業眾多,村民享有多種福利待遇。在這些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農村,僅僅只有農用耕地的退出機制是難以引導農民退出農村進入城市的。因此,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即一方面積極引導農民進行股份合作,以實現農業的規模發展和農村集體經濟實力的不斷壯大;另一方面,積極引導和推進農村集體經濟的股份制改造,讓農民以股份合作的形式參與集體經濟發展、享有集體經濟收益,并可以通過集體股份的轉讓退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這項規定的目標也是為建立農民從農村的退出機制和城鎮資源進入農村的進入機制設計的。endprint

宅基地作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無償賦予其成員的建設用土地使用權利,長期以來行使著農民的住房保障功能,但卻沒有相應建立起農村宅基地的自愿退出補償機制。但在城鎮化趨勢不斷加快的大背景下,這種宅基地分配和使用制度已經成為農民脫離農村的障礙,成為農村人口減少、住宅用地反倒增加的主導性影響因素。因此,讓農民進城必須解決農村宅基地的財產變現問題。“保障農戶宅基地用益物權,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選擇若干試點,慎重穩妥推進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這就為農村宅基地轉讓交易奠定了制度基礎,農民離開農村可出售自己分配所得的宅基地,城鎮居民、本村農民或外地農民都可購買農民的住房或宅基地建房居住。如此,農村不再新分配宅基地、農民可出售宅基地變現,農民財產性收入明顯增加,進城成本大為降低。

按照決定精神,農村土地承包制度、農村集體經濟制度、農村宅基地使用制度改革后,農民可以繼續在農村務農、務工、經商和居住,也可以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轉讓集體經濟股份、轉讓農村宅基地從而徹底離開農業和農村到城鎮就業居住和生活,城鎮居民也可以進入農業和農村從事農業、工商業或定居。但從保障農民利益、規范交易行為出發,需要建立相應的產權交易市場以實現農民從農業農村的公平規范退出和城鎮居民到農業和農村的公平規范進入,這就要求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因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推動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公開、公正、規范運行。”盡管當前很多專家和部門領導從各種立場出發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關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精神做出不同的解釋,但從中央提出土地制度改革的精神實質和意愿出發,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土地產權交易市場、破除地方政府的土地一級市場經營壟斷以及土地財政現象、促成農民從農業農村的自愿有償退出和城鄉資源要素的平等自由流通以實現城鄉發展的一體化格局應該是其主要目的。

(三)改革城鄉戶籍管理制度,以市場機制引導新型城鎮化發展

近年來,為促進城鄉人口流動、推進城鎮化,中國對戶籍管理制度進行了較大程度的改革,各地也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如很多地方把城鄉居民戶口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不再顯示城鄉差別。農民向城鎮戶口的遷移政策逐步放寬,中小城鎮特別是縣城和建制鎮居民戶籍遷入不再設置限制條件。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就已經規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保持長久不變,農民戶籍進城不再強制取消土地承包經營權和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但是,在現實中,由于戶籍牽動著地區經濟利益、城鄉居民的經濟權益、社會保障等各種利益以及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管理等方面的內容,單純的城鄉統一登記為居民戶口并不能真正有效解決農民進城問題。

深化戶籍管理制度改革,首先要簡化戶籍的承載功能,使其成為僅標明國民身份和享有國民待遇的身份證明。只要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憑身份證即可在全國城鄉自主擇業、自由遷移、自主定居,就可以在其居住地行使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公民權利、享受國家提供的標準統一的社會保障。對于附加在戶籍上的計劃生育、就業待遇、學歷教育、社會管理等社會功能應該全面取消。對于農村來講,則要通過穩定土地承包關系長久不變、農村宅基地使用權不變、農村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造及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自由轉讓、農村宅基地使用權的自由交易和農村集體經濟股份的自由交易,全面取消農村土地承包關系、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和農村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與農村戶籍的掛鉤關系,從而使戶籍僅承擔其應該承擔的社會功能,為城鄉人口自由流動創造必要條件。

其次,要克服既得利益的干擾,全面放開大中城市包括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城市準入。中國城市的規模與就業崗位的數量是相對應的,城市越大、就業崗位越多、工資水平越高,因而農民工流入越多,進入城市定居的愿望越發強烈。中國農民工60%以上流入地級以上城市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同時,城市規模越大,其城市化的成本越低、效益越高。據研究,以20萬人以下的城市指標為基數100%,城市人口規模200萬人以上、100萬人以上、50萬~100萬人、20萬~50萬人城市的職均GDP指數和地均GDP指數分別為223.8%、196.2%、178.4%、129.3%和2441.2%、1072.1%、705.3%、280.8%[3]。因此,各國的城市化普遍是以大城市為中心的城市化,其后發展到城市群和都市區。隨著城市規模的持續擴大,“大城市病 ”開始顯現,人口眾多、交通擁擠、生活成本提高,然后進入逆城市化階段。但是,這種調節不是以政府干預的手段完成的,而是市場自動調節的結果。從中國來講,北京、上海等地常住人口已經超過2 000萬人,很多省會城市人口規模已經達到或超過1 000萬人,“大城市病”表現明顯。但越是實行人口限制政策,人們進入這些特大和巨大城市的愿望越趨強烈,這些城市的常住人口不減反增。如果全面放開這些城市的人口準入,實現這些城市人口的自由進出,反而會促進這些特大城市人口的流出、降低外來人口進入這些城市的愿望從而實現城市規模的優化配置和合理布局。因此,市場調節、自由選擇是推進城鎮化的最好手段。中國各類城市的人口準入應該全面放開,各類城市限制戶籍流入的政策應該全面取消。

最后,建立以居住地為主要依據的人口管理制度。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人口跨地區流動規模很大。同時,由于市場經濟條件下工作崗位的不確定性,中國的人口跨地區流動還將持續。如果城鄉居民每到一地都做戶籍遷移顯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和國民的要求。在當今信息化的時代,伴隨人口流動以居民身份證內容為基礎定期進行內容變更是完全可能的。因此,有必要建立戶籍跟隨居民遷移變更的戶籍管理制度。如每隔半年時間,由居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根據居民流入情況通過戶籍管理網絡聯系遷入居民原居住地戶籍管理部門進行戶籍變更,對流入居民進行常住人口管理。這既滿足戶籍管理和社會管理的要求,也將方便城鄉居民的戶籍遷移,實現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基本統一,從而順利推進城鎮化。endprint

(四)統一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人口跨地區流動

全國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社會保障制度不統一是制約中國城鎮化的重要因素。城鎮社會保障項目多、標準高,農村社會保障項目少、水平低;東部地區社會保障水平高,中西部地區社會保障水平低;大城市社會保障水平高;中小城鎮社會保障水平低。各地社會保障水平不一,不能平行劃轉。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得規模越大的城市人口遷入的意愿越強,規模越小的城鎮人口遷入的意愿越差;東部沿海地區人口遷入意愿強,中西部地區人口遷入意愿低。而大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就業崗位多,大量戶籍人口的遷入必將增加當地政府的財政負擔、削弱當地居民的社會保障水平。這就是中國當前大城市越來越大、中小城鎮發展相對無力的重要原因。為此,必須統一全國城鄉地區間的社會保障規模和水平,實現國民社會保障的跨地區和跨城鄉自由遷轉,從而促進人口的流動和集中,促進城鎮化的順利發展。

統一城鄉地區間的社會保障項目和水平。統一全國城鄉、地區間的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項目,降低居民繳費水平,實現社會保障的低水平、全覆蓋,并隨國家經濟發展水平逐步提高社會保障的水平標準。對社會保障統一發放社會保障卡,公民人均一份,隨身攜帶,在國內任何地方按統一標準使用。社會保障資金由國家統籌安排使用,地區之間根據人口流動和支出使用情況全額劃轉,不足部分由中央政府配給。

鼓勵城市和東部沿海地區吸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人口轉移。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機制、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與吸納外來人口規模掛鉤機制,以減輕吸納農村人口或外來人口過多的城市和地區的財政負擔,支持這些城市和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讓這些城市或地區更加積極主動地吸引農村人口和外來人口定居置業,加速城鎮化進程。對于人口規模擴大迅速的城市和地區,允許按照人口規模分設管理機構或提升機構規格,允許按照人口規模增加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數量,以刺激經濟發達城市和地區的地方政府吸引人口進城就業、吸收外來人口定居。

統一社會保障制度,不僅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完善國家治理、實現公平正義的需要。即使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不能成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主導力量,至少不應該讓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成為阻礙城鎮化發展的影響因素。

(五)調整房地產開發經營政策,降低農民進城門檻

農民進城需要提高農民收入,特別是財產性收入。同時,也需要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讓農民能夠低成本地進入城鎮生活定居。為此,必須調整房地產開發政策,降低房地產價格。

調整房地產開發政策,首要的是降低房地產開發的土地成本、取消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經營壟斷。以市場化為導向的土地制度改革能夠破除土地開發經營的政府一級市場壟斷,消除土地財政,必然會降低城鎮房地產開發的土地供應成本,從而降低城鎮房產價格。而取消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經營壟斷,實行城鎮房地產的多元化開發和建設則能夠進一步降低城鎮住房的價格,降低農民進城成本。在符合城鎮規劃的基礎上,允許城鎮居民、企事業單位自主購地建房、自由出租出售;允許非房地產開發企業或居民集資合作購地建設住房并向市場銷售。如此,城鎮房地產多元化開發的局面得以形成,房地產開發企業的經營壟斷得以取消,則城鎮房地產價格必然下降。如果再配以房地產稅對居民現有住房和開發經營過程中的房地產進行稅收調節,則房地產開發銷售進度必將加快,囤積土地和房產待價而沽的現象也將消失,城鎮房地產價格理性回歸,農民進城的速度將進一步加快。

分類清理“小產權房”,清理整頓房地產開發市場。“小產權房”是伴隨城鎮房地產開發經營的企業壟斷產生的。根據1994年7月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城市商品房銷售必須要繳納土地出讓金且“五證齊全”。“五證”即房地產商在預售商品房時應具備《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建筑工程施工許(下轉179頁)(上接173頁)可證》、《國有土地使用證》和《商品房銷售(預售)許可證》。此后,開始出現“大產權房”與“小產權房”的概念,“小產權房”作為政府治理的對象政策越收越緊。其實,并非所有“小產權房”都是違法建筑,不能一概而論、統統拆除。有些“小產權房”是在《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出臺以前由縣鄉政府批準建設的,有的建設時間更早,這些“小產權房”的存在本身合理合法,無需治理;有些“小產權房”是在《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出臺以后建設的,屬于居民回遷安置房或按法律政策在政府征地后在留用自主開發土地上的集體建設住房,沒有向政府繳納土地出讓金,也合理合法,無需治理。有的“小產權房”原屬農村集體居民在宅基地上的自住建房但現已擴展入城區,其本身也合理合法,不應列入清理對象。有的“小產權房”手續不全,但已經完成銷售有人居住。如果不影響城鎮總體布局,或對城鎮規劃沒有重大影響,則可以直接認可、適度罰款或修訂規劃使其合法化。如果嚴重影響城鎮規劃布局,則應予以強行拆除并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因此,對于“小產權房”的治理一定要分類視情況進行處理,而不應不加區分地一律拆除。這不僅是資源的浪費,也是對扭曲的房地產開發政策的錯誤堅持。

加大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設。住房不是普通商品,它既具有商品屬性,也具有社會保障功能。全面的住房商品化在實現住房商品屬性的同時卻忽略了住房的社會屬性,這是對政府應有社會責任的推托,也必將造成住房建設的大量資源浪費。無論是前社會主義國家,還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住房建設上始終都有政府公共住房參與社會住房供應、調節居民住房需求。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公租房建設和廉租房建設。公租房只租不售,面向所有公共管理部門和所有企事業單位在當地工作以及在當地經商居住的無住房居民,租金價格略低于或基本等同于市場住房租金價格;廉租房面積較小,也是只租不售,租金價格較低,但只針對當地沒有住房的低收入者家庭。

如此,則城鎮居民住房實現多元化建設、多元化供應,房價回歸理性。農村居民或外來居民均能實現住者有其屋,在市場機制的引導下,在城鎮就業崗位、生活便利和生活環境的帶動下,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必將以更快的速度和規模全面展開,新型城鎮化的目標也將在自由和諧中順利實現。

參考文獻:

[1]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bj/2014-03-17/c_126274610.htm.

[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http://www.gov.cn/jrzg/2013-11/15/

content_2528179.htm.

[3] 顧朝林,等.經濟全球化與中國城市發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62.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

猜你喜歡
土地制度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效率的現實問題、成因機理與政策選擇
土地開發權與我國土地管理權制度改革分析
農村經濟發展與土地制度改革初探
廣州市小產權房的現狀與出路研究
國內各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對比研究
新型城鎮化是經典城市化的回歸和升級
江淮論壇(2016年5期)2016-10-31 16:23:41
以協調的發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4:33:03
農村基層團建工作如何變革
人民論壇(2016年27期)2016-10-14 13:17:39
論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發展變化中的若干關系
商(2016年8期)2016-04-08 10:31:55
淺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農民土地問題
商(2016年8期)2016-04-08 09:18:5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国产精品| 丁香五月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欧美a级在线| 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欧美有码在线|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一级毛片免费高清视频|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小说|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 中国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综合试看| 国产第一页第二页|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226114|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高清不卡毛片| 中文成人无码国产亚洲| 狠狠色婷婷丁香综合久久韩国|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乱人伦99久久|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四虎影视国产精品|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成人国产精品网站在线看| 国产精品99一区不卡| 久久精品丝袜| 天天综合网亚洲网站| 青青操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尹人在线观看| 日本黄色不卡视频| 亚洲αv毛片| 国产不卡一级毛片视频| 激情视频综合网|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欧美日韩第二页|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三级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亚洲女同欧美在线| 欧美国产三级|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热思思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18在线播放| 国产福利在线免费| 欧美高清三区| 亚洲一本大道在线|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色成人亚洲| 欧美五月婷婷|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538国产视频|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精品国产免费第一区二区三区日韩|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www亚洲天堂|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91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AV一二三区无码AV蜜桃|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啪啪| 国产视频 第一页|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av| 日韩av资源在线| 99久久这里只精品麻豆|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