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蓮
5例頜面手術后患者下肢鎮痛泵伴滴致深靜脈炎的原因分析與護理體會
王海蓮
目的 探討頜面手術患者鎮痛泵伴滴致深下肢靜脈炎的發生原因及護理。方法 選取5例行頜面手術后留置針伴滴致深靜脈炎患者, 對其靜脈炎形成原因及護理效果進行綜合分析。結果 5例深靜脈炎患者經過綜合治療與護理, 除1例住院時間延長外, 其余4例均未延長住院時間。5例患者均預后良好, 治愈率100%, 達到預期目標。結論 下肢深靜脈炎經綜合治療能獲得較好療效, 但應用時應最大限度的預防可能出現的并發癥, 提高其使用的安全性。
頜面手術;下肢;鎮痛泵伴滴;靜脈炎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科2013年6月~2014年12月來頜面部手術聯合靜脈留置針應用鎮痛泵患者127例, 其中共5例發生下肢靜脈炎, 男3例, 女2例, 最小年齡21歲, 最大年齡82歲, 平均年齡43.8歲, 均無基礎疾病。采用美國靜脈輸液護理學會靜脈炎判定標準[2], 將靜脈炎分為3度, Ⅰ度:穿刺點疼痛, 紅或(和)腫, 靜脈無條索狀改變, 未觸及硬結。Ⅱ度:穿刺點疼痛, 紅或(和)腫, 靜脈有條索狀改變,未觸及硬結。Ⅲ度:穿刺點疼痛, 紅或(和)腫, 靜脈有條索狀改變, 可觸及硬結。均為頜面手術后靜脈留置針伴滴, 留置時間1~5 d不等。穿刺材料均選用德國BD公司生產的型號為18~22號留置針及3M公司小敷帖。穿刺部位均為下肢大隱靜脈。5例患者靜脈炎輕重程度不一, Ⅱ度2例, Ⅲ度3例。其共同表現為全身麻醉術后留置針伴靜脈滴注3~5 d后,穿刺部位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明顯紅腫, 并逐漸向上蔓延, 患者主訴患肢痛疼明顯, 活動加劇, 繼而腫脹, 患肢體溫明顯高于健側, 行走時加重, 靜脈呈條索狀改變。
1.2 原因分析 ①留置針型號選擇。彭翠香[3]報道22號留置針靜脈炎發生率高于24號, 原因是22號留置針相對較粗, 進入血管后增加機械摩擦及血管內壁損傷, 從而增加靜脈炎發生幾率。②操作不當, 未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穿刺部位消毒不嚴格或反復穿刺, 造成外源性感染。③靜脈炎的發生與靜脈穿刺部位有關, 靜脈炎發生率在身體遠端明顯高于近端, 穿刺部位位于肢體遠端, 血液回流不暢。術后留置針放置時間較長, 致局部血管壁發生化學炎癥反應。④與輸入藥物的性質與液體量有關。頜面手術后, 由于患者咀嚼功能受限, 進食困難, 需大量靜脈補充液體, 藥物刺激性強, 高濃度藥物的連續輸注導致局部血流速度減慢, 血管壁通透性增加, 血漿滲透壓增高, 液體外滲, 血管變硬, 導致靜脈炎的發生。且禁食時間長, 補液時間較長加重對血管壁的刺激,加之鎮痛泵內藥物濃度偏高, 低級中樞系統及脊神經根因不全麻醉作用引起下肢活動功能障礙等, 雙下肢運動神經傳導及疼痛反射均受到抑制, 血流緩慢, 易發生靜脈炎。⑤靜脈炎的發生與套管針留置時間有關, 術后靜脈留置時間一般為3~5 d, 期間大量補液, 藥物對血管內皮進一步損傷, 血小板集聚, 易導致血栓形成發生靜脈炎。⑥手術后機體免疫力低下是靜脈炎發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免疫力低下造成靜脈壁局部損傷的修復能力降低, 留置針導管在血管內的反復摩擦機械刺激, 藥物和液體引起的化學刺激, 細菌所致局部炎癥的抗炎能力也隨之降低, 是靜脈炎發生的綜合因素[4]。
1.3 護理方法 ①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 將留置針使用注意事項目的及意義告訴患者, 取得患者配合。②穿刺前嚴格手衛生及無菌技術操作, 穿刺部位嚴格消毒, 消毒直徑≥5 cm, 穿刺過程中避免枕芯及套管污染, 預防外源性感染。動作輕柔、穩準, 提高成功率。隨時透過敷貼觀察穿刺點情況, 發現異常及時處理。③根據藥物性質和液體量, 盡量選擇粗大靜脈, 輸液時盡量抬高患肢, 以利靜脈回流。手術后如使用能量合劑、營養液等刺激性較強藥物時, 應適當減慢輸液速度。每日輸液完畢后可用紅外線燈照射穿刺點10~20 min。保持穿刺部位干燥。④合理選擇封管液及掌握封管技術。外周血管相對較細, 血液回流緩慢, 封管時肝素稀釋液濃度應為12500 U/2 ml, 注入3~5 ml/d, 封管方法注意達到正壓封管目的。⑤合理掌握鎮痛泵留置時間。臨床上普通留置針一般為3~7 d, 頜面手術患者由于綜和性因素可根據情況適量縮短留置時間。如有異常隨時拔管。⑥若發現患者局部出現紅腫熱痛及靜脈走向異常, 則提示有靜脈炎產生, 應立即拔管,做好患者心理護理, 安慰患者, 消除其緊張情緒。囑患者抬高患肢, 局部給予50%硫酸鎂濕敷或六合丹外用。50%硫酸鎂溶液穿透皮膚能力強, 鎂離子直接作用于表淺靜脈, 使表淺靜脈擴張充盈, 其高滲性和藥理作用可解除血管痙攣和改善微循環, 促進外滲液體吸收, 減輕炎癥反應, 從而預防靜脈炎的發生;六合丹外用可起到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消腫止痛、散結化瘀作用[5]。⑦局部應用紅外線照射, 促進血液循環, 緩解局部癥狀, 減輕患者疼痛。距離照射部位30 cm, 2次/d, 20~30 min/次, 需經過5~7 d紅外線照射和硫酸鎂濕敷交替治療, 效果較理想。治療期間需加強巡視, 防止燙傷等意外傷害發生。⑧遵醫囑給予抗菌藥物治療。癥狀嚴重者可口服或靜脈輸入活血化瘀的藥物。
5例患者經過3~7 d規范的綜合治療與護理, 局部紅腫熱痛消失, 患肢腫脹明顯減輕, 患者疼痛感減輕, 經過1周紅外線照射、硫酸鎂濕敷及靜脈輸液治療, 筋脈硬索結節消退, 血管彈性恢復, 患者基本痊愈。除1例住院時間延長外,其余4例患者愈后良好如期出院, 治療效果理想。
頜面手術時下肢留置針配合鎮痛泵伴滴使用可以方便麻醉及手術操作, 維持靜脈通路, 術后返回病房持續泵入鎮痛藥物可減輕患者痛苦, 利于術后恢復, 減輕患者痛苦也減輕護理人員工作負擔, 提高工作效率。經臨床證明其是一種安全有效的維持靜脈通路方法, 值得推廣使用。但一旦使用不當, 極易引起靜脈炎。在臨床護理工作中, 應密切觀察, 提高警惕, 嚴格執行護理操作規程, 要向患者及其家屬告知注意事項, 提高使用安全性。一旦發生靜脈炎, 應立即拔除,重新建立靜脈通道, 遵醫囑采取相應護理措施, 減輕患者痛苦, 提高治療效果, 并積極預防各種護理并發癥的發生, 保障患者安全。
[收稿日期:2015-04-09]
[1] 楊杰, 吳建華, 陳新梅, 等.鎮痛泵使用中的安全性考察.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 2007, 7(6):469-472.
[2] 吳潔蘭, 李文娟, 陳潔紅, 等.應用兩種靜脈置管途徑行5-Fu微量泵灌注化療的臨床觀察.現代護理, 2007, 13(9):790-791.
[3] 彭翠香.兩種型號留置針在普外輸液中的應用.護理學雜志, 2000, 15(10):617.
[4] 陳顯春, 封悅, 宋爽, 等.靜脈留置針臨床應用中的問題與對策.實用護理雜志, 2002, 18(1):42-43.
[5] 徐雪霞.三種外敷法預防靜脈留置針所致靜脈炎的療效觀察西部醫學, 2009, 21(1):157-15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3.147近年來, 留置針已廣泛應用于臨床, 在口腔頜面手術中患者一般選用仰臥位, 既能充分暴露手術野, 又能保證患者舒適, 為方便手術及麻醉操作, 一般選取患者雙下肢大隱靜脈處留置微量泵伴靜脈輸液應用, 方便手術時的液體及麻醉藥物應用。術后直接帶入病房供繼續輸液使用。其主要原理是在微量泵泵入藥物的同時, 將常規治療的輸液器針頭刺入肝素帽, 幾種藥物經同一靜脈通路伴隨滴入。連接容器為100 ml的一次性持續微量麻醉鎮痛泵, 內加芬太尼0.6 mg,氟哌利多 5 mg, 0.75%布比卡因15 ml, 再加0.9%生理鹽水100 ml, 以2 ml/h的速度均勻緩慢注入。其特點主要有:①解除或緩解患者各種原因引起的疼痛或不適感, 保持患者良好心態, 有利于術后恢復;②減少術后創面滲血或出血, 減少術后感染, 保證患者術后充分休息, 提高患者對疾病的抵抗力, 同時維持血管通路, 利于緊急搶救。減少護士穿刺次數,提高工作效率[1]。但由于頜面手術患者術后禁食時間長, 補液量大, 長期聯合留置針使用, 也極易引起下肢靜脈炎等并發癥的發生, 增加患者痛苦, 增加護理負擔, 延長患者住院時間。本科通過對5例下肢深靜脈炎患者進行合理有效的治療護理, 均取得了滿意療效, 預后良好, 無并發癥發生, 獲得了寶貴經驗。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266300 山東省青島市膠州中心醫院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