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
磁共振在頸動脈狹窄和頸動脈斑塊性質中的診斷意義
王可
目的探討磁共振在頸動脈狹窄和頸動脈斑塊性質中的診斷意義。方法42例頸動脈狹窄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 均給予磁共振檢查, 實施手術治療, 并取相關動脈標本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結果42例患者中, 共存在66支頸動脈狹窄, 輕度狹窄16支(24.2%)、中度狹窄26支(39.4%)、重度狹窄22支(33.3%)、閉塞2支(3.0%)。磁共振共檢出斑塊內纖維帽個數為24個。本組患者通過病理組織學檢查觀察到的硬斑塊15例, 軟斑塊10例;通過磁共振觀察到的硬斑塊13例, 軟斑塊11例。經統計學檢驗, 采用磁共振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對斑塊性質(軟斑塊和硬斑塊)診斷,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磁共振在頸動脈狹窄和頸動脈斑塊性質診斷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值得推廣應用。
磁共振;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斑塊
研究表明, 頸動脈粥樣硬化是頸動脈發生動脈粥樣斑塊, 可影響到頸動脈血流, 是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的重要因素[1,2]。動脈粥樣硬化斑達塊容易發生破裂脫落等改變, 破裂脫落的斑塊可隨血流到達遠端而阻塞遠端動脈引起局部組織缺血。動脈粥樣硬化時, 可導致管壁增厚, 血流量減少。本文選擇本院收治的頸動脈狹窄以及頸動脈斑塊患者, 采用磁共振檢查, 觀察磁共振在此類患者中的檢查意義。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42例頸動脈狹窄和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患者, 有頭痛、頭暈、乏力等癥狀, 部分患者可有半側肢體運動障礙。男23例, 女19例;年齡45~81歲, 平均年齡56.9歲。患者均同意并參與本實驗, 均能夠完成磁共振檢查。
1.2 方法 所選患者均給予磁共振檢查(磁共振型號為GE HDE 1.5T), 采用GRE序列對患者的兩側頸動脈進行定位。對頸動脈實施全程掃描, 以頸動脈分叉處為中心實施橫軸掃描(層厚和層間距分別為3 mm和1 mm), 對頸動脈內的粥樣硬化斑塊實施薄層掃描(層厚和層間距分別為2 mm和0)。掃描過程中要掃查到斑塊的上范圍和下范圍, 觀察相關情況。掃描所得圖像后在工作站對圖像進行整理分析。本文所選的42例患者均實施手術治療, 并取相關動脈標本進行病理組織學檢查。
1.3 頸動脈狹窄評定標準 根據有癥狀頸動脈切除術實驗對患者的頸動脈狹窄情況進行分級, 分為5個級別:正常(無狹窄存在)、輕度狹窄(掃描后計算所得的頸動脈狹窄率<49%)、中度狹窄(掃描后計算所得的頸動脈狹窄率在50%~69%)、重度狹窄(掃描后計算所得的頸動脈狹窄率在70%~99%)、閉塞(掃描后計算所得的頸動脈狹窄率為100%)。
1.4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劃分 根據磁共振下測定的纖維帽厚度情況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軟硬度進行劃分, 分為軟斑塊[磁共振下測定的纖維帽最薄處的厚度低于(0.6±0.2)mm]和硬斑塊[磁共振下測定的斑塊纖維帽的最薄處厚度超過(1.2±0.3)mm]。軟斑塊比硬斑塊更容易脫落。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42例患者中, 共存在66支頸動脈狹窄(狹窄程度各不相同)。66支頸動脈狹窄中, 輕度狹窄16支(24.2%)、中度狹窄26支(39.4%)、重度狹窄22支(33.3%)、閉塞2支(3.0%)。42例患者中磁共振下共檢出斑塊內纖維帽個數為24個, 根據斑塊內脂質情況共檢出22個。本組患者通過病理組織學檢查觀察到的硬斑塊共15例, 軟斑塊共10例。通過磁共振觀察到的硬斑塊13例, 軟斑塊11例。經統計學檢驗, 采用磁共振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對斑塊性質(軟斑塊和硬斑塊)診斷,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磁共振對相關疾病實施檢查不會對患者造成創傷, 檢查過程中不產生輻射損害, 能夠在不同平面呈現, 可以清楚顯示出血管壁以及血管腔內的病情情況[3,4]。頸動脈粥樣硬化和頸動脈狹窄患者行磁共振檢查, 能夠較清晰的顯示出動脈粥樣硬化的具體情況, 如斑塊分布部位、斑塊范圍大小等[5-7]。磁共振檢查時能夠確定患者血管狹窄程度情況。本文中, 42例患者有66支頸動脈狹窄, 但狹窄程度存在差異, 輕度狹窄16支(24.2%)、中度狹窄26支(39.4%)、重度狹窄22支(33.3%)、閉塞2支(3.0%)。所以磁共振檢查能夠清晰的顯示頸動脈狹窄情況, 能夠顯示頸動脈血管腔病變情況。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方面, 本文磁共振檢查結果顯示, 磁共振檢查下確定的斑塊性質(軟斑塊和硬斑塊)和病理組織學檢查下確定的斑塊性質,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說明磁共振檢查下確定的斑塊性質和病理組織學檢查下確定的斑塊性質相似。上述結果提示, 磁共振檢查下確定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性質具有顯著優勢, 對了解斑塊的破裂脫落情況具有重要意義(斑塊容易脫落增加了患者發生缺血性腦血管病的機會, 判斷斑塊是否容易脫落有助于做好臨床防治)。此外, 磁共振檢查具有無創、無輻射等優點, 所以重復性檢查具有優勢[8,9]。
總之, 磁共振在頸動脈狹窄和頸動脈斑塊性質診斷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值得推廣應用。
[1]杜志華, 李寶民, 王君, 等. 磁共振灌注檢查在老年頸動脈狹窄患者支架置入術中的應用.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 8(12):1261-1264.
[2]王嵇, 趙輝林, 曹燁, 等. 磁共振測定頸動脈粥樣硬化特征與急性腦梗死的關系. 放射學實踐, 2012, 10(12):1320-1323.
[3]朱祖福, 韓伯軍, 王慶廣, 等. 頸動脈狹窄患者的認知功能和磁共振波譜改變. 江蘇醫藥, 2011, 12(22):2664-2665.
[4]周璐, 于薇, 張兆琪, 等. 增強磁共振成像診斷頸動脈狹窄的系統評價. 疑難病雜志, 2013, 10(7):493-496.
[5]霍敏中, 衣利磊, 梁彤. 超聲造影、三維增強磁共振血管造影聯合評價顱外段頸動脈狹窄. 吉林醫學, 2014, 11(14):2989-2991.
[6]劉剛, 李薇, 任際光, 等. 高分辨率磁共振掃描在顱內動脈狹窄中的應用. 臨床薈萃, 2014, 12(5):528-530.
[7]任國星. 磁共振成像診斷頸動脈易損斑塊的意義. 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4, 6(27):3053-3055.
[8]張兆, 張千. 磁共振灌注成像結合腦血管造影評估頸動脈狹窄致短暫性腦缺血發作預后的應用價值. 微創醫學, 2014, 5(4): 414-416.
[9]盧潔, 李坤成, 王曉怡, 等. 功能磁共振成像觀察頸動脈/大腦中動脈狹窄或閉塞患者的圖片工作記憶. 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10, 7(12):2239-224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020
2015-06-05]
473000 河南省南陽市第一人民醫院核磁共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