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新廣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CT及MRI表現特點分析
肖新廣
目的對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CT及MRI表現特點進行評價分析, 為今后的臨床診斷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方法32例臨床確診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患者, 對其分別展開CT和MRI檢查,而后對這兩種檢查手段的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結果本組32例患者均存在關節內骨折,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CT以及MRI表現主要為:關節囊內單液-液平面或者是雙液-液平面積液征象。結論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CT及MRI表現存在一定的典型性, 這對于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關注。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診斷;特點
臨床上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為創傷后關節囊內脂肪和血液聚集, 經調查發現,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可在全身受傷的任何關節發生, X線平片、超聲、CT以及MRI等影像學檢查均能夠對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做出診斷, 因CT具有較高的密度分辨率, 而MRI則具有較高的組織分辨率, 因此能夠對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組成成分進行準確的反映[1], 為目前臨床診斷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常用手段, 本次研究中出于對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CT及MRI表現特點進行評價分析, 為今后的臨床診斷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的目的, 對本院收治的臨床確診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患者的CT和MRI診斷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臨床確診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患者32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9例, 女13例, 年齡17~78歲, 平均年齡(34.5±11.3)歲, 包括膝關節損傷者23例, 髖關節損傷者5例, 軸關節損傷者3例, 肩關節損傷者1例。所有患者均在受傷后1 h~4 d內接受關節CT和MRI檢查, 自愿接受臨床研究, 并簽署了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在入院后分別展開CT和MRI檢查, 而后對這兩種檢查方法的診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觀察CT與MRI在診斷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表現特點。
1.2.2 檢查方法
1.2.2.1 CT檢查 所需儀器為本院現有多層螺旋CT掃描機, 掃描參數:電壓20 kV, 電流180~230 mA, 層厚5 mm, 重組層厚1.25 mm, 螺距1.35, 間距0.63 mm。
1.2.2.2 MRI檢查 所需儀器為本院現有1.5超導型MR機,選取膝關節專用線圈, 采取自旋回波系列T1WI橫斷面掃描,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質子密度加權以及T2WI矢狀面掃描, 水激發脂肪抑制技術T2WI矢狀和冠狀面掃描, 層厚為3~5 mm, 層間距為0~1.0 mm。
1.3 診斷標準 關節損傷患者在接受CT和MRI檢查時, 關節囊內存在特征性的單液-液平面或者是雙液-液平面征象,單液-液平面上層以及雙液-液平面最上層CT呈現出脂肪密度, MRI呈現為脂肪信號者即可做出診斷, 確診為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
2.1 不同部位的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 本組32例患者均存在關節內骨折,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CT以及MRI表現主要為:關節囊內單液-液平面或者是雙液-液平面積液征象。其中單液-液平面14例, 雙液-液平面18例。膝關節損傷者23例, 有8例患者表現為單液-液平面積液, 15例患者表現為關節囊內雙液-液平面積液;髖關節損傷者5例, 其中有2例患者表現為關節囊內雙液-液平面積液, 另外3例表現為單液-液平面積液;軸關節損傷者3例, 均表現為單液-液平面積液;肩關節損傷者1例, 表現為雙液-液平面積液。
2.2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CT、MRI表現
2.2.1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關節囊內單液-液平面積液的CT表現 上層低密度, CT值在-36~-116 HU, 下層等密度, CT值在41~61 HU。
2.2.2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關節囊內雙液-液平面積液的CT表現 上層低密度, CT值在-34~-128 HU, 中層表現為略低密度, CT值在13~-32 HU, 下層呈現等密度, CT值48~75 HU。
2.2.3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關節囊內單液-液平面積液MRI表現 上層T1WI高信號, PDWI以及T2WI較高信號,脂肪抑制系列呈現低信號, 下層T1WI表現為等信號, PDWI以及T2WI呈現略高信號, 脂肪抑制系列呈現高信號。
2.2.4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關節囊內雙液-液平面積液MRI表現 上層T1WI高信號, PDWI以及T2WI較高信號,脂肪抑制系列呈現低信號, 中層表現為T1WI低信號, PDWI表現為等信號, T2WI呈現為高信號, 脂肪抑制系列呈現為高信號, 下層T1WI等信號, PDWI以及T2WI呈現略高信號,脂肪抑制系列呈現等信號。
經研究證實,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發生原因是由于在發生創傷后脂肪以及血液進入到關節腔隙內, 關節軟骨以及滑膜釋放出一種酶, 能夠對血凝塊的形成進行有效的阻止,從而造成血液在滑液中無法得到良好的凝結, 脂肪組織的比重小, 在關節積液的上層漂浮, 臨床研究與實踐證實,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中血液靜止3 h可將其分成血清、血細胞兩層[2]。近幾年隨著影像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日漸完善, 使得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臨床診斷效果越來越明顯, 本次研究中出于對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CT及MRI表現特點進行評價分析, 為今后的臨床診斷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的目的, 對本院收治的臨床確診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患者的CT和MRI診斷資料展開了回顧性分析, 本組32例患者均存在關節內骨折,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CT以及MRI表現主要為:關節囊內單液-液平面或者是雙液-液平面積液征象。且單液-液平面、雙液-液平面的CT值、MRI信號均存在明顯差異, 這一結果與相關文獻[3,4]報道結果相似。
總之, 創傷性關節積脂血征的CT及MRI表現存在一定的典型性, 這對于臨床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值得關注。
[1]葉明埕.創傷性膝關節積脂血癥X線及CT診斷的臨床觀察.中國骨傷, 2010, 16(6):154-156.
[2]李傳紅, 史少華, 張忠英, 等.膝關節積脂血癥的超聲表現與相關技術因素關系探討.中國醫學影像技術, 2009, 16(10):555-557.
[3]蘇金亮, 紀建松, 周利民, 等.創傷性關節脂血癥的影像學特征及其診斷價值.放射學實踐, 2010, 23(2):902-904.
[4]相愛華, 囤榮耀, 鄧昆, 等.創傷性關節積脂血癥的CT診斷.臨床放射學雜志, 2008, 26(1):675-678.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026
2015-05-08]
450007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