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長福
眩暈疾病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
林長福
隨著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以及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快, 眩暈疾病的發病率也不斷上升, 該疾病在給患者帶來不適的同時, 也極大的影響著患者的正常作息和生活質量。臨床上將眩暈疾病界定為患者的自我定向感覺障礙, 現階段采取的治療措施主要集中在手術治療, 并已逐漸發展成熟。作者結合我國眩暈疾病非手術治療的各方式和療效展開討論, 旨在為臨床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導。
眩暈疾病;非手術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
眩暈癥是最常見的臨床綜合征, 隨著人口老齡化, 本癥發病率日益增高, 受到國內外醫務界廣泛重視。Smith(1993)報道眩暈是門診常見癥狀的第三位, 它涉及多個學科, 絕大多數人一生中均經歷此癥[1]。
眩暈(veftigo)是機體對空間關系的定向感覺障礙, 是一種運動幻覺或錯覺。患者常感覺外界物體環境或自身在旋轉、移動或搖晃, 可伴有平衡失調、站立不穩、眼球震顫、指物偏向、傾倒、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出汗及脈搏、血壓的改變, 嚴重影響患者的正常日常生活。
根據發病機制的不同, 眩暈分真性眩暈和假性眩暈。真性眩暈大多是由耳朵和神經內科的疾病引起的有明顯的外物或自身旋轉感;而假性眩暈是指由于全身系統性疾病引起的眩暈, 有輕重不等的頭暈癥狀, 但沒有明顯的轉動感。假性眩暈一般由內科疾病引起, 患者可選擇看綜合內科。
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 眩暈可分為周圍性眩暈和中樞性眩暈。其中, 由腦干前庭神經核以下部位病變引起的眩暈即為周圍性眩暈, 絕大部分由耳部疾患引起, 除眼震和聽力障礙外, 患者一般可無相關的神經系統損害癥狀及體征。中樞性眩暈則指由腦干前提以上部位病變引起的眩暈, 與周圍性眩暈不同的是, 此類患者多伴有其他神經系統損害癥狀和體征, 體格檢查可見明顯的神經系統局灶性損害。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屬周圍性眩暈, 患者可有明確的眩暈癥狀激發位置, 患側耳部一旦受到外界刺激,則可引起明顯的眩暈癥狀。同時, 當患者患側耳部發生旋轉時, 可有特征性的眼震出現, 盡管癥狀發作時間短, 一般不超過30 s, 但眩暈癥狀的反復發作仍會極大的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另外, 癥狀明顯嚴重的患者在頭部或患側由激發位置回復到直立位置時, 也可出現明顯的反向眼震或眩暈癥狀,極大的加重了患者的痛苦[2]。該病治療存在一定難度, 患者常常輾轉于不同醫院, 花費大量醫療費用卻難以得到有效治療, 頻繁發作的眩暈也給患者帶來了一定的日常風險。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發病初期可無明顯征兆, 一旦突然發作則可持續1 min左右, 目前臨床上以體位試驗陽性作為其診斷的金標準, 并以手法復位等非手術治療為首選。手法復位的常用手法有Epley 手法復位與Barbecue 翻滾療法,有研究者認為, 兩者聯合應用能使療效顯著提高, 且同一復位手法多次應用的效果要明顯優于單次應用, 可以使治療周期明顯縮短, 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患者半規管中有漂浮顆粒, 且顆粒可隨頭部位置變化發生位移, 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可使壺腹嵴發生異常的彎曲,由此引發眩暈發作, 即為半規管耳石癥。常用的直立位Hallpike復位手法可重復性差, 反復轉頭操作還可引起眼震及眩暈癥狀加重, 故目前提倡采用耳石復位手法, 使患者于水平位接受復位治療, 可有效減輕眼震激發率, 保障預后療效。
患者患側壺腹嵴中有病理顆粒附著, 頭位發生改變時引起附著顆粒撞擊患側壺腹嵴, 由此導致壺腹嵴異常彎曲, 可激發眼震和眩暈等臨床癥狀, 為嵴頂耳石癥, 臨床可分為粘附型和非粘附型。目前建議采用壺腹嵴釋放位復位, 指導患者頭部保持在Half-Hallpike位或釋放位, 再施加一定的震動和重力加速度進行復位, 可有效避免激發眼震, 成功率高。
耳石堆積癥患者由于顆粒堆積于半規管或壺腹嵴中, 眼震在任何位置都可存在, 在施加適當震動的情況下做前次治療手法的相反復位手法, 可獲得較高的成功率, 從而保障患者療效。
盡管上述相應的手法復位已取得較好療效, 但操作不當激發眼震, 仍可加重壺腹嵴的異常彎曲, 導致半規管平面受損, 加重眩暈癥狀。為使上述手法復位安全高效, 可結合Omniax系統在治療椅上完成任意平面和位置的復位手法,同時便于施加震動和角加速度, 相較于安慰劑手法復位療效顯著。
作為一種內耳性疾病, 梅尼埃病可累及包括半規管和耳蝸在內的整個內耳迷路, 發病時可引起患者眩暈、耳鳴、耳脹以及波動性聽力喪失等, 有時還可伴發惡心、嘔吐、出汗以及面色蒼白等一系列自主神經癥狀, 且患者平衡功能也可繼發障礙。對于眩暈發作次數少、程度輕、聽力損失不嚴重、對生活質量影響小的梅尼埃病患者, 藥物治療和改變生活方式并予以隨訪等是較好的臨床治療方式。
研究表明[3], 梅尼埃病多與內淋巴積水有關, 目前隨著對其病因研究的逐步深入, 中華醫學會已對其臨床診斷提出明確標準, 并提出以消除眩暈和保存患者聽力為主要治療目的。急性期發作時, 應指導患者臥床休息, 避免聲光刺激,同時予以前庭神經鎮靜劑和抗膽堿能制劑治療, 患者癥狀嚴重時還可予以甲基強的松龍肌內注射予以緩解, 對于出現聽力下降的患者, 應及時行鼓室內注射地塞米松以保證預后。為防止間歇期患者眩暈急性發作, 應嚴格控制患者食鹽攝入量, 避免咖啡、煙酒的刺激, 同時給予激素口服治療。對于頑固性患者則可采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作為“化學性迷路切除術”予以消除。
近年來還有研究表明, Meniett治療可有效應用于不適合激素治療的患者, 作為一個低壓脈沖發生器, 它可編碼出復雜的脈沖壓力, 施加于圓窗膜, 進而促進內淋巴的循環, 改善患者癥狀。
綜上所述, 隨著對眩暈疾病探討的不斷深入, 其非手術治療以逐步取得較好療效, 對于其遠期療效, 仍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1] 唐志輝, 高晗.眩暈疾病非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進展.中國醫學科學院學報, 2008, 30(6):736-740.
[2] 張道宮, 樊兆民, 韓月臣, 等.動態平衡儀在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患者平衡功能評價及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價值.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0, 45(9):732-736.
[3] 張道宮, 史宏璐, 樊兆民, 等.經鼓室釓注射內耳成像磁共振檢查在梅尼埃病中的應用.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 2013, 48(8):628-63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9.201
2015-06-05]
363107 福建省漳州市角美鎮漳州市第五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