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力衰竭合并慢性房顫的藥物治療
劉蕾張煜董麗露申彬如崔妍
(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心內科,吉林長春130021)
關鍵詞〔〕心力衰竭;慢性房顫;藥物治療
中圖分類號〔〕R541〔文獻標識碼〕A〔
通訊作者:張煜(1958-),女,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心血管內科疾病研究。
第一作者:劉蕾(1989-),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心血管內科疾病研究。
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顫動(房顫)隨著我國社會老齡化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增加而危害著老年人的心身健康;心衰和房顫密切相關,兩者在危險因素和發病機制上有很多共同之處,既互為因果,又互相促進,形成惡性循環〔1〕。循證醫學證據〔2〕證明,心衰合并房顫的致死率、致殘率更高,危害更大,所以,房顫的治療有賴于心衰的有效控制,控制房顫也是有效治療心衰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主要針對老年心衰合并慢性房顫的流行病學現狀、發病機制及藥物治療進行臨床分析。
1流行病學現狀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目前全球心衰患者的數量已高達2 250萬,并且仍以每年200萬人的速度遞增,我國近年來也大有流行的趨勢,我國成年人心衰患病率約為0.9%,尤其是老年人群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引起心衰流行的主要因素有:我國急性心肌梗死發病人數增多及冠脈介入技術的發展,使更多的冠心病存活患者發展成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更多的患者得以生存和延長壽命;人口的老齡化。
房顫是慢性心衰患者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并且隨著心衰嚴重程度的加重,房顫的患病率不斷增加。據Chase等〔3〕和McMurray等〔4〕報道,心功能Ⅰ級房顫發病率約為4%~5%,心功能Ⅱ~Ⅲ級房顫發病率約為10%~26%,Ⅲ~Ⅵ級約有20%~29%,而心功能Ⅳ級患者房顫發病率則高達50%。
2心衰與房顫互為因果
心衰患者出現房顫是心衰進展、惡化的標志。同時,房顫發作又對心臟的血液動力學造成極大的影響進而加重心衰。
2.1房顫導致心衰房顫通過降低左心室輸出量而引發心衰〔1〕。房顫患者喪失房室同步性,使心房喪失有效的收縮功能,導致左心室舒張期充盈量下降,每搏輸出量減少,心房平均舒張壓增加,心輸出量降低大約20%,影響血流動力學,導致心功能下降。心室率的不規則降低了心輸出量,使右房壓、肺毛細血管楔壓升高,這些作用與心率快慢無關,充盈壓的緩慢升高影響容量的動態平衡,導致液體潴留和充盈壓進一步升高。房顫可導致細胞與細胞外重構的發生,并進一步引致心衰。再者,持續快室率房顫可引起心動過速性心肌病,這種心動過速誘導的結構重塑可在數周至數月內發生〔5〕,其可能的機制包括快室率房顫引發心肌缺血、心肌能量耗竭、鈣離子通道調控失調等。
2.2心衰導致房顫心力衰竭主要通過提高心腔的充盈壓、增加心肌的纖維化、引發自主神經內分泌功能障礙以及調控心房肌細胞內鈣離子通道的失調等最終導致房顫的發生〔1〕。心衰患者左心房容量負荷和壓力負荷的持續增加,導致左心房擴大、牽張,使心房不應期縮短,心房傳導時間延長以及自主節律增加,除極、復極的不均勻,從而促進心律失常的發生、穩定和維持。心衰會引起神經體液的變化,包括自主神經系統及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的激活,影響細胞外基質的合成與降解,心房間質纖維化,導致心房肌細胞內鉀離子和鈣離子通道的重構,引發了房顫〔6〕。另外,心衰患者心房肌細胞內鈣離子通道ATP酶數量減少,使鈣離子密度下調,引起心房肌動作電位平臺期縮短,去極化后期延長和觸發活動增加,而有利于房顫折返的產生和維持。
3心衰合并房顫的預后不良
心衰多從血流動力學改變、神經內分泌改變和末梢循環損害等方面進展,患者病情多呈螺旋式發展,不可能回到原點。房顫是心衰患者預后不良的獨立因素,心衰也是進展為持續性房顫的預測因子。心衰患者合并房顫時,栓塞事件發生率明顯增高。研究表明,91%的房顫栓塞并發癥為腦栓塞,15%~20%缺血性腦卒中由房顫所致。房顫所致腦卒中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病死率的特點。SOLVD試驗研究〔7〕中顯示,心衰合并房顫患者的死亡率、因心衰住院率以及死于心衰的患者例數均顯著升高,基礎心律為房顫的患者全因死亡率比基礎心律為竇性心律的患者死亡率明顯升高,這與年齡、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分級和藥物應用是不相關的。
4心衰合并慢性房顫的藥物治療
4.1心衰的基礎治療心力衰竭是一種進展性疾病,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斷其進展格外重要。首先要尋找和去除病因及誘因,即引起心衰及房顫的潛在及繼發因素,如感染、電解質紊亂、貧血、高血壓、心肌缺血、甲狀腺功能亢進、輸液過急過快、飲酒、二尖瓣疾病等。其次是優化心力衰竭的基礎治療,臨床及基礎研究結果顯示,依據心臟血流動力學改變單純進行強心、利尿等治療不是很有效;而應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β受體阻斷劑和醛固酮拮抗劑等調節神經激素系統治療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2房顫的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
4.2.1節律控制還是室率控制房顫可誘發及加重心衰,理論上,心衰患者轉復竇性節律可能從以下方面改善心功能:(1)恢復房室同步后,有利于血流動力學改善。(2)恢復心房的有序收縮,可以增加心室充盈,從而提高心衰患者射血分數。(3)減少由于房顫導致的心源性卒中的風險。(4)可逆轉房顫所致的心動過速性心肌病,改善心功能,降低住院率和心衰性死亡。(5)可提高運動耐量和生活質量。
但是,崔建等〔8〕對包括RACE研究、CAFE-Ⅱ研究、AFFIRM研究和AF-CHF研究在內的4項隨機對照研究進行薈萃分析,結果顯示,對于心衰合并房顫并以藥物作為一線治療的患者,節律控制不優于心室率控制,且增加住院概率。其可能的原因有:(1)房顫本身可能是心臟基礎疾病發生、發展的結果,恢復竇性心律不能從根本上影響疾病的轉歸。(2)心衰的結構異常及心房擴大使房顫反復發作,竇性心律的維持并不可靠。(3)節律控制組在竇性心律維持率較低的情況下過早停用抗凝藥,血栓性事件發生率增加。(4)藥物轉復或維持竇性心律的比例較低〔9〕。(5)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負性肌力作用、致心律失常作用等副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患者從維持竇性心律中的獲益〔9〕。(6)藥物維持竇性心律效果不佳,使患者反復入院行電復律,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副作用增加了住院率。“節律控制”治療策略的應用在臨床實踐中仍受到普遍重視,但如何維持竇性心律和預防房顫復發仍是復律治療的難題。
4.2.2轉復及維持竇性心律房顫的持續時間、心房的大小、年齡等是房顫能否轉復并維持竇性的重要影響因素。盡管I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能有效轉復房顫,如普魯卡因胺,奎尼丁、普羅帕酮(心律平)及莫雷西嗪,但是其可增加心衰患者猝死的風險,除非是短期應用于難治性、致死性心律失常,否則不宜用于心衰患者。
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胺碘酮是房顫安全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其可抑制竇房結和房室交界區的自律性,減慢心房、房室結和房室旁路的傳導,延長心房肌、心室肌的動作電位時程和有效不應期,延長旁路向前和逆向傳導的有效不應期,從而起到轉復和維持竇律的作用。CHF-STAT試驗〔10〕結果顯示,胺碘酮與安慰劑相比,可使更多的心衰合并房顫患者轉為竇性心律,同時可以減少房顫的復發率及新發房顫的發生率,國內近年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11〕。但是心衰合并房顫患者應用胺碘酮并不是沒有危險的,除了需注意甲狀腺功能異常、肺纖維化等副作用外,這一部分患者還有發展成緩慢性心律失常的傾向,從而使心衰患者風險增加,需要植入永久起搏器,另外,該藥還能增加地高辛和華法林的敏感性。
決奈達隆作為胺碘酮的非碘化衍生物,它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與胺碘酮類似,但由于不含碘,其對甲狀腺功能的影響極小。決奈達隆可減低房顫心室率、延長房顫復發間期、減少房顫復發率并增加房顫轉復率。Duray等〔12〕的研究結果顯示,在控制室率和抗血栓治療的基礎上應用決奈達隆能顯著降低房顫患者的心律失常病死率及心血管死亡率,減少心血管事件入院率及中風事件的發生。但是Patel等〔13〕的研究則對決奈達隆在嚴重心衰患者中的應用提出了質疑,說明決奈達隆不適合用于心衰合并房顫的患者。ACC/AHA/HRS指南也特別指出,決奈達隆禁止用于NYHA分級Ⅳ級心衰患者或近來需要住院或心內科就診的NYHA分級Ⅱ~Ⅲ級心衰患者。
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多菲利特〔14〕、伊布利特〔15〕、阿齊利特〔16〕等也被認為是一種比較安全和有效的治療心衰合并房顫的藥物。該類藥物沒有明顯的負性肌力作用,能選擇性阻斷延遲整流鉀電流的快成分(Ih)而快速延長動作電位,致心律失常(尖端扭轉性室速)作用大于胺碘酮而器官毒性小。雖然該類藥物對生存率的影響是中性的,但減少病死率和心衰住院率的聯合終點,增加心臟疾病患者恢復和維持竇性心律的概率,所以指南推薦多菲利特作為心衰合并房顫復律后維持竇律的治療選擇之一。
心房復極化延遲劑如Vemakalant鹽酸鹽,選擇性作用于心房離子通道的混合性鈉/鉀通道,可延長心房不應期而不延長心室的動作電位以及QT間期,不增加多形性室速發生的危險。但目前缺乏有關該藥物應用于心衰合并房顫患者的循證醫學證據。
4.2.3控制心室率心衰合并房顫的首選治療措施即為控制心室率,因其較節律控制更易達到,既可穩定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改善心功能,顯著減輕或消除心衰合并房顫患者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又可預防心動過速性心肌病,避免轉復或維持竇性心律時所用抗心律失常藥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一般情況下控制心室率目標是清醒靜息時為60~80次/min以下,步行6 min后為90~115次/min以下,且以動態心電圖監測和平板運動試驗的評估較為可靠。可采用抑制房室結內傳導、延長其不應期的藥物以減慢心率,這些藥物包括洋地黃類藥物(地高辛)、β受體阻滯劑和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包括地爾硫卓、維拉帕米)。
β受體阻滯劑在心衰合并房顫患者轉律后維持竇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及預防猝死方面占據著重要的地位。β受體阻滯劑對靜息及活動時心室率均有抑制作用,可提高慢性心衰患者的活動能力及運動耐量。AFFIRM試驗〔17〕證實,因其可減少心房負荷,改善心房的重構,延長心房動作電位有效不應期,故無論是否合用地高辛,β受體阻滯劑都是房顫控制心室率最有效的藥物。由于β受體阻滯劑具有負性肌力作用,使用β受體阻滯劑靜脈制劑治療心衰合并房顫時應保持謹慎態度。
洋地黃類藥物可增強心肌收縮力,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房室結從而減慢心室率,但無助于交感活性增高的患者。洋地黃類藥物僅可抑制靜息狀態下的房室傳導,而對活動時的心室率無抑制作用,與β受體阻滯劑合用可產生協同效果,一方面減慢心室率、增加左室舒張末期充盈量,另一方面兩者負性肌力作用和正性肌力作用相互抵消,更好地控制活動時的心室率〔18〕,因此ACC/AHA/ESC指南推薦地高辛與β受體阻滯劑聯合應用以控制心衰合并慢性房顫患者的心室率。使用時應注意洋地黃中毒,若出現可疑中毒癥狀如消化道不適、視物障礙、心動過緩、房性或室性期前收縮等,要及時停藥并進行相應處置。
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如地爾硫卓、維拉帕米等,雖可減慢心衰伴快速房顫患者的心室率,但由于其負性肌力作用有加重心衰的風險,臨床應慎用〔19〕。不推薦單純用胺碘酮控制心衰合并房顫患者的心室率,若β受體阻滯劑無效或禁忌時,則可用胺碘酮降低心室率。多菲利特及依布利特無明顯控制心室率的作用。
4.3抗凝治療心衰合并房顫患者出現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險性極高,因此抗凝治療對這類患者尤為重要。根據CHA2DS2-VASC評分,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不管合并的是永久性、持續性還是陣發性房顫,均推薦使用華法林抗凝治療,不宜使用阿司匹林,而在口服華法林的起始和治療過程中則需應用HAS-BLED評估出血風險。目前中國房顫患者華法林抗凝治療的理想強度為國際標準化比率(INR)1.6-2.5〔20〕。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恢復了竇性心律也必須繼續抗凝治療,防止房顫特別是無癥狀房顫引起的血栓栓塞。
新近幾種新型口服抗凝藥物如達比加群酯〔21〕、利伐沙班〔22〕克服了華法林應用中的諸多弊端,得到了較好的效果,但目前仍缺乏防治房顫引起血栓栓塞的大規模循證證據。
4.4房顫的非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現階段房顫的治療除了考慮以往的恢復和維持竇性心律治療、控制心室率及抗凝治療外,房顫的治療目標更應強調減低房顫的發病率和死亡率。近年來研究發現,ACEI、ARB、他汀類等非抗心律失常藥物可增加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SOLVD、Val-HeFT和CHARM等大型多中心研究證實,ACEI或ARB均能顯著降低心衰患者房顫的發生率〔23〕。他汀類藥物通過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抗氧化應激、抗炎、改善心室重構和調節神經內分泌等作用,起到了延緩心衰的進展、減輕心衰的癥狀、降低心衰死亡率和致殘率的效果。Hanna等〔24〕的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除了可降低房顫的發生率外,預防房顫發作的效果優于ACEI和β受體阻滯劑。
5小結
心衰和房顫這兩種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常合并發生,互為因果,增加了病情的復雜程度,使藥物治療難度大大增加。節律控制還是室率控制仍是目前比較受爭議的一個話題。轉復并維持竇律可選用胺碘酮和多非利特;控制心室率首選β受體阻滯劑和洋地黃類藥物,比較安全有效,可選的二線藥物是胺碘酮,不推薦使用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控制心衰合并房顫患者的心室率。不論房顫發作的類型,所有心衰合并房顫的患者都應使用抗凝治療并達到目標INR值。將來新型抗心律失常藥物的發展和導管、外科消融技術的進步可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預后。
6參考文獻
1Anter F,Jessup M,Callans DJ.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treatment consideration for a dual epidemic〔J〕.Circulation,2009;199(18):2516-25.
2Jones JD,Khand AU,Douglas H,etal.The intersec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heart failure in a hospitalized population〔J〕.Acta Cardiol,2013;68(4):395-402.
3Chase D,Kumar V,Hooda A.Dual-site right ventricular and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in a patient with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using a standard CRT-D device〔J〕.J Saudi Heart Assoc,2013;25(3):213-8.
4McMurray J,Kober L,Robertson M,etal.Antiarrhythmic effect of carvedilol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results of the Carvedilol Post-Infarct Survival Control in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CAPRICORN)trial〔J〕.J Am Coll Cardiol,2005;45(4):525-30.
5Allessie M,Ausma J,SchoHen U.Electrical,contractile and structural remodeling during atrial fibrillation〔J〕.Cardiovasc Res,2002;54(2):230-46.
6Chen PS,Tan AY.Autonomic nerve activity and atrial fibrillation〔J〕.Heart Rhythm,2007;4(3):S61-4.
7Dries DL,Exner DV,Gersh BJ,etal.Atrial fibrillation in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for mortality and heart failure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asymptomatic and symptomatic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SOLVD trials.Studies of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J〕.J Am Coll Cardiol,1998;32(3):695-703.
8崔建,萬里燕,馬雪靜.心室率控制與節律控制治療心房顫動合并心力衰竭的系統評價〔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10;12(2):110-3.
9Freudenberger RS,Wilson AC,Kostis JB,etal.Comparison of rate versus rhythm control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from the AFFIRM Study)〔J〕.Am J Cardiol,2007;100:247-52.
10Deedwania PC,Singh BN,Ellenbegen K,etal.Spontaneous conversion and maintenance of sinus rhythm by amiodarone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nd atrial fibrillation:observation from the veterans affairs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survival trial of antiarrhythmic therapy(CHF-STAT)〔J〕.Circulation,1998;98(23):2574-9.
11鞏曉宏,常海霞,馬鋒,等.靜脈注射胺碘酮治療心力衰竭伴快速性心房顫動的療效觀察〔J〕.西北藥學雜志,2012;27(5):472-4.
12Duray GZ,Torp-Pedersen C,Connolly SJ,etal.Effects of dronedarone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lone atrial fibrillation:pooled post hoc analysis from the ATHENA/EURIDIS/ADONIS studies〔J〕.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2011;22(7):770-6.
13Patel C,Yan GX,Kowey PR.Dronedarone〔J〕.Circulation,2009;120(7):636-44.
14Pedersen OD,Bagger H,Keller N,etal.Efficacy of dofetilide in the treatment of atrial fibrillation-flutter in patients with reduce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a danish investigations of arrhythmia and mortality on dofetilide(DIAMOND) substudy〔J〕.Circulation,2001;104(3):292-6.
15楊琦,姚青海,吳尚勤,等.伊布利特及胺碘酮轉復房顫時對Tpeak-end/QT的影響〔J〕.天津醫藥,2014;42(1):35-7.
16段軍,李向平.新型Ⅲ類抗心律失常藥物阿齊利特〔J〕.中國新藥雜志,2005;14(1):114-7.
17Olshansky B,Rosenfeld LE,Warner AL,etal.The atrial fibrillation follow-up investigation of rhythm management(AFFIRM) study:approaches to control rate in atrial fibrillation〔J〕.J Am Coll Cardiol,2004;43(7):1201-9.
18翟桂蘭,祝煥林,王慶茹,等.倍他樂克聯合小劑量地高辛對CHF并快速房顫患者心功能和心室率的影響〔J〕.山東醫藥,2010;50(7):99-100.
19邱峰.地爾硫卓、美托洛爾、地高辛控制快速房顫心室率的安全性及療效評價〔J〕.實用醫學雜志,2006;22(1):76-7.
20陳柯萍.中國人心房顫動華法林抗凝治療的目標INR范圍究竟宜為多少〔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8;29(2):175-7.
21Connolly SJ,Ezekowitz MD,Yusuf S,etal.Dabigatran versus warfarin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l J Med,2009;361(12):1139-51.
22陳怡琳,施仲偉.抗凝新藥利伐沙班臨床研究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30(5):810-3.
23Murray KT,Mace LC,Yang Z.Non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J〕.Heart Rhythm,2007;4(3):S88-90.
24Hanna IR,Heeke B,Bush H,etal.Lipid-lowering drug use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prevalence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n patients with left ventricular systolic dysfunction〔J〕.Heart Rhythm,2006;3(8):881-6.
〔2014-03-17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