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中醫藥治療擷要
牟宗毅張茂云1
(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吉林長春130021)
關鍵詞〔〕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中醫藥
1長春中醫藥大學
第一作者:牟宗毅(1979-),男,醫學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心病臨床及實驗研究。
心律失常為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臨床表現之一,約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75%~95%〔1〕。在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方面,目前研究證實,幾乎所有抗心律失常的藥物均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2〕。近年來,現代醫學介入療法使本病的死亡率降低到5%左右,但又受到新的困擾,如缺血再灌注損傷、缺血再狹窄等問題。因此,對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有關中醫中藥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研究有了很大的進展。
1中醫學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臨床證候的診斷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在中醫學典藉中并無對應病名,但對其相應證候的疾病多有論述,相當于中醫學“真心痛”發作的基礎上并發“心悸”,早在《黃帝內經》已有論述,如《靈樞·厥論》:“真心痛,手足青至節,心痛甚,旦發夕死,夕發旦死”,《素問·痹論》:“脈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心……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心悸”的發作臨床上患者自覺心中悸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的一類病癥,臨床常伴有胸悶、氣短、不寐、甚至眩暈、喘促、暈厥等。
2中醫學對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因病機的闡釋
2.1古代醫家病因病機說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夫脈當取太過不及,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已明確提出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病因為胸陽不足,陰寒內盛。元·朱丹溪《丹溪手鏡·釋》曰:“有痰飲著,飲水多必心下悸,心火惡水,心不安也”,清·唐容川《血證論·怔忡》曰:“心中有痰飲者,痰入心中,阻其心氣,是以心跳不安”,二位均認為引起心悸的主要原因為痰飲之邪。
2.2現代醫家病因病機說肖麗婷等〔3〕認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發生系由于患者自身陽氣不足、年老體衰,人體氣機循環失去陽氣溫煦、鼓動而瘀阻于胸口,加之外邪侵襲而發病;也可能由于勞累傷脾、脾主統血,痰血互結而阻絡;或者由于勞傷肝、腎,氣滯血瘀而造成心脈痹阻,胸陽不展而發病。成啟予等〔4〕認為冠心病的主要病機是由于人體臟腑功能低下或失調,而致產生氣滯、淤血、痰飲、寒凝等實邪,然而,冠心病的形成亦可能虛實之間互為因果,由于正虛雖能導致邪實,但氣滯、淤血、痰飲、寒凝等實邪亦可加重正虛的程度使疾病更加難愈,此時需辨虛實的偏重論治。
3中醫學臨床辨治的成果
3.1古代醫家臨床辨治張仲景《金匱要略》:“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上小緊數,栝蔞薤白白酒湯主之”,提出胸痹主證之病機為上焦陽虛,陰寒內盛,陰乘陽位,胸陽痹阻所致,治以宣痹通陽,豁痰下氣,方用栝蔞薤白白酒湯,藥選苦寒滑潤之栝蔞,開痰結,寬胸利氣;薤白辛溫通陽;白酒溫通陽氣。
朱丹溪亦有論述,《丹溪手鏡·悸》:“有氣虛者,由陽明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心悸脈代,氣血內虛也,宜炙甘草湯補之”,丹溪翁認為心悸系氣虛為主而致脈結代、心動悸,治以益氣滋陰,通陽復脈之炙甘草湯。
《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所治證目》:“心跳心慌,用歸脾、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發百中。”王清任認為以“心跳心慌”為主癥的“心悸”若治以補益氣血、安神之法不效,則必是本虛標實,氣滯血凝壅滯于胸中,用血府逐瘀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方效。
3.2現代醫家臨床辨治肖麗婷等〔3〕認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主要的治療原則為活血、化瘀、行氣,并配合健脾化痰、補益肝腎等。該研究采用中醫辨證(桃紅四物湯)聯合利多卡因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結果顯示,中西醫結合的方式較單純的西醫治療方式臨床療效顯著提高,并且能顯著改善患者常規十二導聯心電圖指標。
吳運斌等〔2〕認為,中藥具有明顯的多個離子通道靶點作用的特點,因此中藥作為抗心律失常藥物的配合治療有著較好的應用前景。研究應用芪參膠囊(黃芪、丹參、人參、三七、水蛭等)改善心肌再灌注損傷,經觀察發現,所有患者對芪參膠囊耐受性良好,未見明顯不良反應,結論芪參膠囊聯用常規抗心律失常藥物提高心律失常控制率的同時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情況,且具有較好的安全性。
張振華等〔5〕認為“痰濁”是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關鍵,痰濁阻滯氣機而氣滯,氣滯血行受阻而形成血瘀,發為急性心梗。濕阻中陽易致寒凝。提出痰濁痹阻、痰瘀閉阻(痰瘀蘊毒、痰瘀互結、氣虛痰瘀、腎虛痰瘀、氣郁痰阻)、痰熱郁阻、素體陽虛等證型的具體辨治。
程紅等〔6〕得出結論:穩心顆粒與定律湯在減少心律失常的數量及緩解臨床癥狀方面療效相近,但定律湯在改善患者心悸癥狀方面及幫助撤減西藥方面的療效更加顯著。
中醫藥治療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獨特的優勢,在于其辨證論治的特色,于同一個疾病下又據患者的體質、外部致病因素及誘發因素的不同而辨證,徹底改變了單純西醫西藥治療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被動局面。中醫中藥治療本病具有確切的療效并且從整體調節人體入手,通過溫陽、通陽、化瘀、補虛等多種手段,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減退等,具有對人體心功能的多向調節作用。提示我們今后在臨床中要更加發掘中醫藥抗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寶貴臨床經驗,進一步開發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抗心律失常的高效中藥。
參考文獻4
1張問渠.著名老中醫治療心律失常的經驗〔J〕.中醫藥研究,1987;(3):102-3.
2吳運斌,李妍枚,唐浩,等.芪參膠囊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中醫急癥,2012;21(8):1314-5.
3肖麗婷,王小康.中醫辨證聯合利多卡因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患者的臨床療效〔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12):2615-7.
4成啟予,顧景琰,董其美.試析冠心病臨床類型與中醫辨證的關系〔J〕.江蘇中醫雜志,1984;29(6):8-10.
5張振華,周紅妮,戚彬,等.從痰論治急性心肌梗死〔J〕.黑龍江中醫藥,2009;(1):5-7.
6程紅,王海焱,李亞男,等.定律湯聯合西藥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臨床觀察〔J〕.上海中醫藥雜志,2011;45(8):31-3.
〔2015-02-15修回〕
(編輯滕欣航)
通訊作者:張茂云(1979-),女,副教授,主要從事中醫臨床研究。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吉教科合字[2013]第426號)
中圖分類號〔〕R54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1-6298-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