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 首
當“綠色化”隨處可見
11月大部分時間又彌漫在了霧霾中,尤其月末,全國大部分地區霧霾指數爆表嚴重到了令人無法呼吸。
當人們認識到霧霾損害健康,甚至生命,就引起了集體的焦慮和不滿情緒,但是霧霾仍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地一次次來襲。從年初李克強總理發出“向污染宣戰”,治理霧霾的呼聲不絕于耳,政府發號召、定計劃、制措施,出現了APEC藍、閱兵藍,但卻好景不長,只維持幾天,霧霾又光顧了。
很顯然,決心是無法制止霧霾來襲的。霧霾是環境危機,是生態危機,是對我們長期以來要發展速度、要經濟總量的報復。徹底根除霧霾,恐怕靠制度、靠技術、靠法治都無法實現,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從文化價值觀念、消費模式、生活方式和社會政治機制上改善每個人對速度和數量的狹隘及偏執。
綠色化就是從根本上解決全民價值意識和行為習慣。
“綠色化”的提出是今年年初的事,3月24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中,明確了“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然而大半年來,媒體上對“綠色化”的解讀、宣傳并不是很多,一方面,社會對綠色化的理解更多停留在等同于環境保護、生態文明上,“綠色化”更多是實施層面的行動,還沒有積累起多少值得借鑒的經驗,可做的文章似乎不多。
從年初中央在提出將“綠色化”與其他“四化”并列成“五化”,共同導航“美麗中國”的建設,一份《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使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的“圣壇”,開始步入了實踐,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的綠色愿景,定格在法治化、制度化的軌道上漸次展開;之后在“十二五”結束前夕,中央對“十三五”規劃又明確提出“生態文明”要貫穿未來發展中的建議,徹底顛覆過去靠追求速度和數量來滿足人民福祉需求的思路,對以往高耗能、低效率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大改良力度,從源頭和過程中貫徹“綠色化”理念;當環境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時,作為主管部門,環境保護部適時在近日頒布了《關于加快推動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實施意見》,以促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的視角,力爭到2020年公眾要基本養成綠色生活方式習慣,實現生活上的“綠色化”。
那么“綠色化”到底是什么?
應該說“綠色化”是一種生產方式——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有著“經濟綠色化”的內涵,而且希望帶動“綠色產業”,“形成經濟社會發展新的增長點”;“綠色化”也是一種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力戒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綠色化”還是一種價值取向——“把生態文明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
一張白紙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改變可不是件輕松的事情,尤其是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而“綠色化”就是要掀起一場由內而外的變革,強調每個公民切實身體力行地參與到生態文化的傳播、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上來,從理念上轉變對公共資源無價的、取之不盡的意識,從生產、生活行為上摒棄粗放、浪費、奢侈、過度的方式,每個人的綠色化可以帶來巨大的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作用甚至勝過政府數百倍的投入。
然而這樣的轉變不會是一年兩年,它可能需要一代甚至兩三代人才能完成。
《中華環境》編輯部
201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