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論
新聞由頭:12月2日,一場大風使北京重見藍天。12月7日,大風走霧霾回。人們感慨,何時才能根治霧霾,不再靠風?
如何治理霧霾?我們既不缺決心,也不缺技術,治理霧霾的關鍵問題是社會成本問題。為什么會大量使用煤炭?不是因為煤炭有多好,而是因為煤炭相對便宜。一項新的技術能否普及,不在于技術有多先進,而在于該技術的使用成本是否比現有技術更低。因此,只有降低清潔能源的使用成本、化解工業轉型的社會成本,霧霾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有效治理。行政手段只能帶來短期的效果,只有通過市場機制激勵人們自發地節能減排,才能形成治理霧霾的長效機制。
首先,要用市場機制倒逼企業開發、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實現轉型發展。不能再用老的思維方式發展工業,而要經得起結構調整的陣痛,實施嚴格的環保標準,將污染造成的社會成本內部化為企業成本,讓企業發現高污染并不劃算,從而自發實施技術改造,淘汰落后產能,降低污染排放。
其次,要發揮政府在化解社會成本中的積極作用。霧霾問題是公共問題、民心問題,政府要主動作為,但不能簡單地采用行政手段,而要做好公共服務。
總之,治理霧霾是我們共同的愿景,需要長期的努力。只有化解好社會成本,治理霧霾才會取得長久的成效。
新聞由頭:近日,在華北霧霾嚴重超標的情況下,多家網站又刊發了從年初迄今,一些地方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垃圾處理費中標價屢創新低的消息。從5月山東新泰中標價的48元/噸,降至8月安徽蚌埠的26.8元/噸,直至9月江蘇高郵的26.5元/噸。此種趨勢令人恐懼。
垃圾發電,是全球處理垃圾的大趨勢、新理念。就在前不久,挪威和瑞典政府還為垃圾掀起了爭奪戰。垃圾發電在我國也才剛剛起步,它既可得到國家補貼,又能賺來發電效益。但這一舉兩得之事始發,就出現了低價爭搶。
但是,如果只關注在能發多少電,能賺多少錢,而忽略了焚燒效果,是否造成了大氣的再污染上,那才是事關重大的關鍵。老百姓擔心的是,連焚燒枯枝敗葉國家都在嚴控嚴管,如此低價的爭搶垃圾,焚燒發電衍生出再污染的發生度、可能性是多少?有多少?誰來管?
截至今年9月底,中國內地建成投運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已近220座,已處在公眾的全方位監視之下,不允許在建成項目運營上心存僥幸。這已經是了不起的進步與舉措。
在此基礎之上,政府就要繼續在把關、運行、檢查、監督上嚴控嚴管,不能在歐美環保的科學經驗之后一哄而起,不斷低價競爭盲目擴建。若此,后患無窮勢所必然。環保迫不及待,但是萬萬不能跑偏。
新聞由頭:河南鄭州一在校大學生閆某,放暑假和朋友王某掏鳥窩抓了16只鳥出售,因涉嫌非法收購、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二人分別被判刑10年半和10年有期徒刑,并處罰款。
此事要回到法律上來,抓16只一般的鳥不會判這么重的刑,但是,閆某抓的是燕隼,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根據最高法院的相關司法解釋,閆某和王某量刑談不上過重。此案給人們以最深刻的教訓是,要認真學習野生動物保護相關規定,千萬別以為抓幾只鳥沒什么事,法律不會原諒你的“無知”。
新聞由頭:繼車牌搖號等一系列用錢來限制車輛增速、緩解交通擁堵之后,近日北京市交通委發布消息說,明年將研究試點征收擁堵費。
如同談霧霾必扯倫敦一樣,現如今一談擁堵費,這座城市依然是參照物。但倫敦征收擁堵費12年來,錢是征了不少,道路仍然擁堵。在借鑒別國經驗上,中國的城市管理者,可能更需要多些創新的智慧,多些國情的考量。北京在征收擁堵費問題上,恐怕還需要更多地持謹慎態度;在解決交通擁堵問題上,還需要更多地給別的城市做些有智慧、有品位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