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蓓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 數學教學
教學效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114-02
從課堂教學效率來說,一般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學生的學習效率,二是教師的教學效率。本文擬從教師教學的角度探求如何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效率。
一、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沒有針對學生的年齡特質進行教學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具有明顯的年齡特征,這就決定了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學生是不同的。低年級的小學生由于年齡小,自我控制和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在課堂上愛動愛笑,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一點聲響或者有人經過都會引起他們的無意注意。因此,教師應運用多種形式來教學,切實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然而,部分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卻對此不以為然,他們為了管理和教學的方便,要求學生必須保持“正襟危坐”的姿勢,以簡單的說教來控制學生,使學生的學習處于被動狀態,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他們的天性。
(二)教學目標和教學功能過于隨性
有些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由于輕視其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對教學目標的設置過于隨性,很多時候還牽強附會,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他們認為一個課堂的目標不需要有明確的指向,甚至還會隨意設置超過學生實際認知水平、不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教學目標和任務。過高的教學目標要求,很容易導致教師認為學生笨或不配合教學工作,而學生也會認為自己怎么也學不會,影響他們學習的信心。有的教師還會生搬硬套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三維目標”,每個環節都要落實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其實,不同的課程內容有不同的特點,學生對每個知識點的認知程度也不同,因此,對于不同的教學內容可以有不同的教學目標,不一定要求全求同。另外,有的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缺乏系統性,對學生學什么、怎么學、教什么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三)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機械教學
有些教師沒有正確認識到學生才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因此,他們在教學中容易忽視學生的主體性,不愿意尊重、寬容和理解學生,認為那樣會讓自己失去威嚴。具體表現在教學中,往往只會機械地按照教案教學,忽略了教學中生成的資源,沒有學會利用課堂生成來調整教學節奏。例如,在學習測量長度時,教材里是要求學生量課本的長度,很多教師也就要求學生按照教材的方法去量,雖然有的學生有更好的方法,但教師并沒有給予學生展示的機會,也沒有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尋找更多的方法。
二、提高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效率的方法
(一)轉變思想,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觀念
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小學低年級的教育教學也有了更多的關注和研究,低年級數學教學的指導思想和教學理念也不斷推陳出新。因此,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師要從自身出發,轉變傳統的教學思想,樹立與時俱進的教育教學觀念。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其次,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完善教學設計,根據學生實際的知識框架、能力水平和個性特征等方面來進行教學;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課堂教學形成一種平等、民主的氛圍,使師生間的互動和交流變得更輕松,使課堂煥發出不一樣的生命力和活力。例如,在讓學生認識鐘面和簡單的時刻時,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由教師轉動鐘面的時針、分針和秒針,讓學生說出對應的時刻,再由學生或教師一起來評定答案正確與否。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多給學生自己思考和發言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更多地參與到認識這些時刻的教學活動中。
(二)鉆研學生,把握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應該如何確定?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從幾個方面來考慮。一是準確把握教學大綱的要求,對于一個知識點的教學,是要達到了解或理解或掌握的層次?知識點的技能目標是什么,情感目標又是什么?這都需要教師把握好。二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特征,結合教學內容確定教學目標。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注意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知識框架和認知水平,熟悉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日常行為模式,將每個學生的情況都記錄下來。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給學生做一個數學學習檔案記錄,為教學做好準備。同時,教師還要認真專研教材,正確把握教學目標,準確把握課堂的動態生成,及時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以便根據課堂的實際情況適當地調整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三)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教學情景
新課程標準提倡,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感受數學和實際生活的聯系,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比如認識“小數點”或“元角分”的時候,可以創設“小小商店”的情境,讓孩子們在“購物”中認識小數和“元角分”。此外,教師可以通過講故事、做游戲、模擬表演等方式來設計情境,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學到數學知識。例如,教學“十以內的加減法”時,可以給學生講一個故事:圣誕節到了,住在森林里的小熊想去探望小兔子,便用漂亮的袋子裝著10個水果出發了。一路上它興奮地跟蝴蝶妹妹打招呼,蹦蹦跳跳地走著。當它看到孔雀哥哥在優雅地散步時,忍不住上去跟孔雀哥哥拍照。拍完照片后,小熊送了2個蘋果給孔雀哥哥。當小熊走到河邊時,發現小猴弟弟在傷心地哭泣著。為了安慰它,小熊把3個橙子送給了小猴弟弟。小猴弟弟拿到橙子后高興得手舞足蹈。小猴媽媽為了感謝小熊就急急忙忙地從家里拿了5個桃子給小熊。小熊愉快地接過桃子,唱著小曲繼續向小兔家走去。小熊一邊走一邊在算著自己還有多少個水果??墒切⌒苁莻€糊涂蟲呀,它怎么也算不清楚。各位熱心的同學,你們可不可幫一幫它?這樣生動有趣的情景故事很快地吸引住低年級小學生的注意力,調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低年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對他們要運用特別的教育教學方法。以上只是筆者在教學中的一點經驗,如何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道路上走得更寬更遠,還需要廣大同行的共同努力。
(責編 黃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