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陳禮森
摘要:通過對東臺市生態公益林現狀進行調查,分析了存在問題,提出了生態公益林建設和保護的具體對策,以促進生態公益林的持續、穩定和健康發展。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保護管理;對策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2003702
1引言
東臺市位于江蘇中部沿海,東經120°07′~120°53′,北緯32°35′~32°57′,東瀕黃海,是江蘇長江以北唯一的縣級中等城市,下轄14個鎮,368個村,總人口113.7萬人。201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64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2.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41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12元。先后獲得全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先進單位、綠色江蘇建設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多年的實踐證明,森林特別是生態公益林,在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改善環境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建設完備的林業生態體系,勢在必行。本文從分析東臺市生態公益林現狀入手,對如何建設和管護好生態公益林作一探討,以促進和推動生態公益林持續健康發展。
2林地現狀
2.1林地概況
據2008~2009年東臺市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統計,東臺市現有林地面積16848.10hm2,其中生態公益林地面積5247.91hm2,商品林地面積11600.19hm2,生態公益林地與商品林地面積之比為31.15%∶68.85%。
2.2地類結構
全市生態公益林地總面積5247.91hm2。按地類分:喬木林地4807.29hm2,竹林地155.34hm2,灌木林地3.36hm2,未成林造林地98.15hm2,無立木林地18.64hm2,宜林地165.13hm2,分別占生態公益林地總面積的91.6%、2.96%、0.06%、1.87%、0.36%、3.15%。
2.3事權等級
全市生態公益林地總面積5247.91hm2,其中省級公益林地3833.77hm2,縣級公益林地1414.14hm2,分別占全市生態公益林地總面積的73.05%與26.95%。
2.4補償情況
截至目前,對縣級公益林地沒有進行補償,補償只是針對省級公益林地而言,累計補償資金648.5萬元(截至2013年底)。2005~2008年期間,主要是對公益林地中的有林地與未成林造林地進行補償,補償面積4萬多畝,2009年以來,則是依據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確定的地塊進行補償,補償面積穩定在5.7萬畝。公益林的補償標準逐步提升,2005年按7.2元/畝的標準進行補助,2008年提升到9.5元/畝,2009年再次提升到14.25元/畝,目前為23.75元/畝。
3存在問題
3.1地域性差異明顯
東部沿海地區公益林地面積較大,占公益林總面積的68.5%,主要分布于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范圍內,或縣級以上國有河道兩側,樹種以楊樹、水杉、刺槐等為主,主要是防風固沙林或護岸林,構成東臺特色的生態防護體系;西部里下河地區次之,以楊樹為主,主要是分布于河堤、圩堤,構成集用材、防護于一體的里下河水源涵養林,占21.8%;中部地區相對較少,主要是以路道、農田為基礎的農田防護林,樹種以楊樹銀杏等為主,為生態林比例最低的地區,占9.7%。
3.2林分質量差
在現有的生態林資源中,林地生產力為36m3/hm2,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41.86%、江蘇平均水平的70.59%;樹種以楊樹、水杉為多,占生態林總量的56.2%,樹種相對單一,純林、單層林多,混交林、復層林少,全市生態公益林35%以上防護效益較差。
3.3齡組結構不合理
現有生態公益林中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過熟林面積、蓄積所占比例分別為54.60%、34.83%、7.39%、3.07%、0.11%和24.88%、55.31%、12.69%、6.81%、0.30%。幼、中齡林比重過大,近、成、過熟林資源比重小,齡組結構不合理,可采資源較為有限,森林整體生態效能低。
3.4公益林總量偏小
全市生態公益林地總面積5247.91hm2,占國土總面積317600hm2的1.6%,公益林總量偏小。東臺東擁黃海,海岸線全長85km,連陸灘涂156萬畝,每年淤漲面積1萬多畝,占全國的8%,江蘇的22%。2009~2020年江蘇圍墾灘涂270萬畝,東臺市占100萬畝,堪稱“江蘇第一圍”,東臺沿海灘涂資源開發潛力巨大,享有沿海地區無與倫比的“地域紅利”,凸現出營造生態公益林的迫切需求。
3.5監管缺位
公益林呈點狀或帶狀分布,面積小而分散,管護難度大。多年來,在林業生產特別是生態公益林的經營中“重栽輕管”較為普遍,造林投入較多,管護投入較少甚至沒有投入;與此同時,生態公益林監管機構不健全,目前還沒有成立專門的管理辦事機構,大多數鎮場只有一個林業員負責林業工作,既要負責營造林生產,又要負責林木采伐、野生動物保護等,有時還要配合所在單位面上的工作。因此,生態公益林管理力量薄弱,監管手段較落后。
4發展對策
4.1主攻沿海灘涂,不斷拓展生態林總量
在《東臺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的基礎上,著手制定全市生態公益林建設總體規劃,實施進軍灘涂戰略,對宜林地塊進行詳細規劃,將任務層層分解,落實到部門單位,做到目標明確,思路清晰。建立各級林業部門領導干部任期目標責任制,把生態公益林的數量消長、質量升降和保護管理情況等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將生態公益林保護發展的任務和責任落實到各級林業領導干部的肩上。
4.2提高林分質量,增強生態效益
對于宜林地和無立木林地,盡快綠化造林,著力建立針闊混交林、喬灌混交林。對立地條件較差的沿海灘涂地區,要針對鹽堿地造林困難的實際,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試驗篩選出一批耐鹽堿的先鋒樹種和栽植模式,推進沿海地區生態林的發展;對于未成林地,加強撫育管理,盡快培育成為高效林分;對規劃范圍內林分質量不高的林分,按照生態公益林建設的技術標準,抓緊抓好林分質量改造工作。要根據不同樹木的生物學特性和生長發育規律合理經營,及時采取必要的間伐、修枝等撫育措施,以保障其穩定生長發育和發揮良好的生態效益。
4.3加大生態公益林補償力度
對省級公益林地,嚴格執行《江蘇省省級森林生態公益林效益補償基金管理辦法》,確保資金專款專用,并爭取同級財政配套資金;對縣級公益林地,建立東臺市縣級公益林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努力爭取財政資金,對縣級公益林營造、保護與管理等進行補助。要按照“誰收益,誰補償”的原則,積極探索省、市、縣級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補償對象、補償范圍與補償標準,逐步建立多層次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4.4強化生態公益林的動態監測
(1)抓好技術人員培訓。加強對基層林業人員的技術培訓,特別是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政策法規、效能監測等方面的技術培訓,使基層技術人員專業知識跟上時代的發展,成為管理公益林的行家里手。
(2)建立生態公益林信息管理系統。在對生態公益林進行資源普查的基礎上,以林班為單位建立資源檔案,明確生態公益林的范圍、界限,編寫小班卡片,編制數據庫,繪制林相圖,建立生態公益林地理信息系統,對生態公益林實行動態監測和專項管理,定期檢查,掌握動態,及時進行數據更新。
參考文獻:
[1]東臺市多種經營管理局.東臺市分類經營區劃界定工作成果報告[R].東臺:東臺市多種經營管理局,2011.
[2]東臺市林業局.東臺市二類調查成果工作報告[R].東臺:東臺市林業局,2000.
[3]東臺市林業局.東臺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年)[R].東臺:東臺市林業局,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