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小齊



摘要:選取湖北省為研究對象,在深入理解城鎮化內涵的基礎上,分別構建了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運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的主成分分析法確定了各指標權重值,并分別計算了湖北省1995~2012年的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利用協調度模型逐年計算了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度,比照協調類型評價標準,揭示了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時間演變特征及趨勢。
關鍵詞:湖北省;人口城鎮化;土地城鎮化;主成分分析;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2-0241-06
1引言
改革開放以前的城鄉隔離政策限制了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夕,即從1949年到1977年,中國城鎮化率僅從10.64%提高到17.55%,城鎮化處于緩慢推進階段。1978年之后,中國的城鎮化進程開始逐步加速,城鎮化率從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12年的52.57%(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3》)。根據美國學者Northam關于城鎮化發展“s”型曲線及其三階段劃分標準,中國城鎮化水平正處于急速上升的加速時期。[1]同一時期,城市空間也在不斷擴張。然而,過去30多年里,中國的城鎮化屬于傳統的城鎮化,即只重數量而輕質量,導致了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出現了不協調的情況。中國要走新型城鎮化的道路,必然離不開城鎮化的健康發展,而健康的城鎮化則依賴于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城鎮化進程的速度和質量因區域而異,湖北省作為中國“中部崛起戰略”的支點和核心,其城鎮化的健康發展在中部六省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鑒于此,對其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狀況進行分析,以揭示湖北省城鎮化發展質量問題。
2相關文獻梳理
“城鎮化”一詞屬于“舶來品”,英文名“Urbanization”最早出現在1867年由西班牙工程師A·Serda編寫的《城鎮化基本理論》一書中[2]。這一詞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才開始在中國流行,其流行勢頭是一發而不可收拾,現在已風靡學術界。對于“Urbanization”的翻譯,不同學者有眾多不同的翻譯版本。周一星認為“城鎮化”作為“Urbanization”的直譯較為準確[2]。
對于城鎮化的內涵,地理學家、人口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和經濟學家分別從各自的側重點給出了不同的解釋[3~7]。根據1992年2月1日起施行的《城市規劃基本術語標準》,城鎮化是指“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鄉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鄉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在國標定義的基礎上,陳春(2008)的解釋比較具有代表性,城鎮化的內涵主要被概括為四個方面:人口城鎮化、經濟城鎮化、土地城鎮化和社會城鎮化,并且認為只有這四個方面都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才是健康的城鎮化[8]。人口城鎮化是城鎮化的核心,土地城鎮化則是城鎮化的載體,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
近些年來,以“人地關系”為切入點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之間的協調發展研究受到了眾多學者們的追捧。通過對既有研究成果的梳理,關于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關系問題,經歷了一個從理論研究到實證研究的發展過程。在理論研究上,學者們普遍認為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并不協調,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9~11]。 隨著研究的深入,學者們開始了對于二者協調發展問題的實證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運用不同的模型來對二者進行協調性測量[12~23]。
經過文獻分析,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全國層面、單個省層面以及單個城市層面的不同研究范圍來對二者協調發展情況的時間演變特征以及空間差異性進行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過建立模型來測度二者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選取的指標有單一指標表征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或者通過建立多指標體系來對二者的協調關系進行評價。在二者協調關系分析及評價中,單一指標無法客觀反映二者的真實關系,多指標體系也存在重復或遺漏一定指標,仍然無法全面反映二者協調發展質量。而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的協調發展對于城鎮化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湖北省作為中國“中部崛起戰略”的核心和支點,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選取湖北省為研究對象,通過分別建立人口城鎮化指標體系與土地城鎮化指標體系(表1),利用協調度模型來對湖北省二者的協調度進行測度,以揭示湖北省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時間演變特征及趨勢。
深入理解城鎮化的內涵,必須弄清楚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這兩個概念。城鎮化應該是數量與質量的統一。
人口城鎮化,首先應該表現為城鎮人口數量的增加,可以用城鎮人口比重來衡量;人口向城鎮集中以后,就業結構會發生變化,人們將由農業轉化為工業和服務業,可以用二、三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來衡量。同時,人們的生活水平會得到提高,表現為物質生活水平以及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應該表現為收入的增長,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衡量;其次,物質生活水平主要表現為人們的衣、食、住、行四個方面,分別用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和城市人均擁有道路面積;精神生活主要表現為人們對于教育、醫療、娛樂的追求,可以用城鎮居民人均醫療保健、文教娛樂支出比重來衡量。
土地城鎮化,首先表現為城市規模的擴張,可以用城市建成區面積這一指標來表示;其次,土地城鎮化的質量應該體現在城鎮用地結構的優化,即土地的集約利用水平,亦稱之為城鎮土地“投入—產出”效益的提高,城鎮土地投入水平可以用城市建成區地均固定資產投資額和城市建成區地均財政投入來表示,城鎮土地產出水平可以用地均二、三產業產值和城市建成區地均財政收入來衡量。
3數據來源與評價方法endprint
3.1數據來源
基于上述對于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內涵的理解,在構建的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分別找到對應的指標層。研究所采用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12-2013),《湖北省統計年鑒》(1996-2013),《中國統計摘要》(1996-2013),《新中國60年統計資料匯編》和其他年鑒。對于無法從年鑒中直接獲取的數據,通過對年鑒數據進行簡單的計算即可得到。
3.1.1數據處理
運用平減指數剔除價格因素。對于用貨幣衡量的指標,為了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采用平減指數對城鎮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建成區地均固定資產投資、建成區地均財政投入、建成區地均財政收入、建成區地均二、三產業產值進行平減。不同的指標所采用的平減指數并不相同,以上各指標所采用的平減指數分別為城鎮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平減指數、城鎮居民家庭人均衣著消費支出平減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平減指數、公共財政支出平減指數、公共財政收入平減指數、第二產業增加值平減指數及第三產業增加值平減指數。選取1995年為基期,對上述各指標名義值進行平減,得到各指標實際值,以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
3.1.2數據標準化
為了排除原始數據間由于量綱、指標性質及數量級大小等方面的差異而導致原始數據間可比性的缺乏情況,采用極值標準化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標:x′i=xi-xminxmax-xmin(1)
負向指標: x′i=xmax-xixmax-xmin(2)
式中:x′i為指標經過標準化后的值,xi為指標原始值,xmax和xmin為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運用上述方法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后所得到的數據如表2所示。
3.2評價模型與評價標準
3.2.1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指數
采用層次分析法的多指標加權綜合評價模型,分別對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水平進行評價,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模型分別如下:
f(x)=mi=1aixi′(3)
g(y)=nj=1bjyj′ ? ? ? ? ? ? ? ? ? ? (4)
式中:f(x)、g(y)分別表示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i=(1,2,…,m)、j=(1,2,…,n)表示指標個數, ai、bj表示第i、j個指標的權重,xi'、yj'分別表示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后的數據。
3.2.2協調度模型
協調是系統之間或系統組成要素之間在發展演化過程中彼此和諧一致的程度,體現了系統由無序走向有序的趨勢,也指若干個變量按比例、均衡發展,系統各要素之間的定量匹配關系[24,25]。協調度則是指度量系統或要素之間協調狀況好壞程度的定量指標[26]。為了分析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狀況,采用協調度模型[19]來測算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系數,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c={f(x)×g(y)[ f(x)+g(y)2]2}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式中:c表示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系數,f(x)、g(y)分別表示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k為調節系數。根據協調度公式,可以推算出,c的取值范圍是介于0~1之間。二者的協調發展狀況由c確定,c越大,表示二者協調性越好;反之,越小,表示二者協調性越差。還存在兩種極端情況,當c=0時,表示二者嚴重不協調;當c=1時,表示二者處于最佳協調狀態。在城鎮化過程中,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同等重要,所以協調系數k=2。參考已有研究成果[26],可以確定二者協調發展評價標準,如表3所示。
3.2.3主成分提取結果
運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分別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KMO和Bartlett的檢驗,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評價指標體系KMO值為0.765,土地城鎮化評價指標KMO值為0.701,按照主成分評價適合程度比較適合做主成分分析。
提取特征值>1的主成分,人口城鎮化提取2個主成分,土地城鎮化提取1個主成分,其初始特征值和方差貢獻率如表4所示,其主成分因子載荷矩陣如表5所示。人口城鎮化的兩個主成分的方差累積貢獻率達到90.623%,土地城鎮化的一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達到89.566%,表明以上所選擇的主成分基本涵蓋各原始變量的信息,具有顯著代表性,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
3.2.4指標權重的確定
各指標權重等于以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為權重,對該指標在各主成分線性組合中的系數的加權平均的歸一化。
由此得到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各指標權重值如表6所示。
4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
調發展定量研究
根據湖北省1995~2012年的數據,利用協調度測算公式(5)得出湖北省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及其協調度,再結合表3中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評價標準,得出1995~2012年的18年間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類型,如表7所示。
4.1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分析endprint
4.1.1湖北省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分析
從表7的數據,可以得到湖北省1995~2012年的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變化曲線圖(圖1)。
結合表7和圖1,可以知道,1995~2012年的18年里,湖北省的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基本都表現為上升的趨勢。1995~2010年,人口城鎮化指數大于土地城鎮化指數,這一階段,土地城鎮化相對滯后。1995~2002年,人口城鎮化指數增長速度快于土地城鎮化指數增長速度;2003~2010年,土地城鎮化指數增長速度快于人口城鎮化指數增長速度。2011~2012年,土地城鎮化指數超過人口城鎮化指數,人口城鎮化轉而處于滯后狀態,且這一階段,土地城鎮化指數的增長速度仍然快于人口城鎮化指數的增長速度。這說明從2003年開始,湖北省城市擴張進程加快。
4.1.2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時
間演變特征及趨勢分析
(1)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時間演變特征。
從表7的數據,可以得到湖北省1995-2012年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度變化曲線圖(圖2)。
圖21995-2012年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
土地城鎮化協調度變化曲線
結合表3、表7和圖2,可以對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階段進行劃分,具體可以將其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①協調階段(1995~1998)。1995~1998年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度分別為0.76、0.96、0.93、0.82,協調度很高,處于協調發展階段。
②失調階段(1999)。1999年,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度為0.39,二者協調度處于比較低的水平,根據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評價標準,這一階段,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處于失調階段。
③過渡階段(2000~2004)。2000~2004年,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度分別為0.43、0.50、0.46、0.52和0.54,根據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評價標準,這一階段,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處于過渡階段。
④協調階段(2005~2012)。2005~2012年,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度分別為0.68、0.76、0.86、0.96、0.99、1.00、1.00、1.00,根據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評價標準,這一階段,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處于協調階段。
(2)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的時間演變特征及趨勢分析。
1995~2012年,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類型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二者的協調度,1995年的0.96上升到1996年的0.96,然后開始轉向,從1996年的0.96不斷下降到1999年的0.39,進而再次出現轉向,從1999年的0.39一直上升至2010年的1.00,此后保持不變。二者的協調發展類型經歷了一個由協調→失調→過渡→協調的動態發展過程。從2005年開始,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一直處于協調發展階段,其協調度越來越大,從初級協調→中級協調→良好協調→優質協調,其協調發展趨勢越來越強。
5結論
近些年來,城鎮化問題一直是學術界所研究的熱門問題,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通過厘清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兩個概念,分別構建了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指標體系,運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進行主成分分析,從而確定各指標權重值,進而運用協調度模型測算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度,以揭示二者協調發展的時間演變特征及趨勢。主要得出了如下結論。
(1)1995~2012年,湖北省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基本都表現為上升的趨勢,以1997年和2002年為兩個分界點,1997年之前,人口城鎮化指數與土地城鎮化指數基本保持相等,1997~2002年,人口城鎮化指數的增長速度快于土地城鎮化的增長速度,2002年以后,土地城鎮化的增長速度超過了人口城鎮化的增長速度。且1997~2010年,人口城鎮化指數是大于土地城鎮化指數的,土地城鎮化相對滯后,2010年之后,土地城鎮化指數超過了人口城鎮化指數,人口城鎮化轉而處于滯后狀態。
(2)1995~2012年的18年間,湖北省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類型處于一個動態變化過程中,二者的協調發展類型經歷了一個由協調→失調→過渡→協調的動態發展過程,且自2005年開始,二者一直處于協調發展階段,其協調趨勢不斷增強。
參考文獻:
[1] Northam, RM. Urban Geography[M]. 2nd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1979:65~67.
[2] 周一星. 城市地理學[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35~36.
[3] 山鹿誠次. 城市地理學[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86:106.
[4] 王振亮. 城鄉一體化的誤區[J]. 城市規劃,1989(2):56~59.
[5] WIRIH. LOUIS.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ety, 1989(49):46~63.
[6] 王家輝,孫嫻. 工業社會的勃興[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2.
[7] 劉傳江. 中國城市化的制度安排與創新[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40.endprint
[8] 陳春. 健康城鎮化發展研究[J]. 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8(4):7~9.
[9] 劉文甲. 直面“土地過度非農化”[J]. 中國土地,2007(2):20~23.
[10] 陸大道,葉大年.關于遏制冒進式城市化和空間失控的建議[R].北京:中國科學院院士咨詢報告,2007.
[11] 陶然,曹廣中.“空間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的不匹配與政策組合應對[J].改革,2008(10):83~88.
[12] 高進云,張安錄,楊鋼橋. 湖北省城鎮化地域差異的實證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6(4):107~111.
[13] 范進,趙定濤.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協調性測定及其影響因素[J]. 經濟學家,2012(5):61~67.
[14] 尹宏玲,徐騰. 我國城市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失調特征及差異研究[J]. 城市規劃學刊,2013(2):10~15.
[15] 楊麗霞,苑韶峰,王雪禪.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的空間差異分析——以浙江省69縣市為例[J].中國土地科學, 2013(11):18~22.
[16] 蔡衛紅. 福建省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的現狀及成因分析[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7):142~146.
[17] 李子聯. 人口城鎮化滯后于土地城鎮化之謎——來自中國省際面板數據的解釋[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11):94~101.
[18] 李光勤. 土地城鎮化與人口城鎮化協調性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分析[J].地方財政研究,2014(6):39~44.
[19] 陳鳳桂,張虹鷗,吳旗韜,等. 我國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研究[J]. 人文地理,2010(5):53~58.
[20] 曹文莉,張小林,潘義勇,等.發達地區人口、土地與經濟城鎮化協調發展度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2):141~146.
[21] 劉娟,鄭欽玉,郭銳利,等. 重慶市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協調發展評價[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11):66~72.
[22] 徐騰,張軍民,張璞. 山東省城市人口——空間城鎮化質量水平研究[C]. 2013中國城市規劃論文集.
[23] 崔許鋒. 民族地區的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非均衡性與空間差異性[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8):63~72.
[24]盂慶松,韓文秀.復合系統整體協調度模型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2):177~179.
[25]尹海偉,孔繁花.山東省各市經濟環境協調度分析[J].人文地理,2005(2):30~33.
[26]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廣州環境科學,1996(1):171~1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