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鶴+況紅玲+肖巨紅+阮飛+瞿燕群+牟勇+王小鋒

摘要:通過對武漢黃龍山山體修復植被第一年生長情況的調查,從喬灌木的成活率、病蟲害發生境況和地被植物覆蓋率方面對山體修復第一年的整體效果進行了評價,初步確定懸鈴木、桂花、欒樹、石楠、紅葉石楠、青桐、六月雪、繡線菊、楓香、杜英等本地園林綠化中常用的樹種,也比較適合用于山體修復中,山玉蘭不太適合,紅葉碧桃有待進一步觀察,泡桐周圍3~4m范圍內不應栽植其他喬木,草花組合不應與灌木混植于山體中。
關鍵詞:山體修復;成活率;病蟲害;碧桃流膠病;草花組合
中圖分類號:X17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2-0115-03
1引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因城市建筑、交通道路等建設需要,開山開礦、采石取土不斷增加,導致山體破損嚴重。武漢市就有破損山體54座,總面積達1.3萬畝。黃龍山位于武漢光谷腹地,是城市重要的生態景觀節點,山體占地面積約75萬m2。早在十幾年前,黃龍山就有人開山采石,后來停止開采后整座山體就雜亂無章地裸露下來,給周邊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成為城市景觀的一大敗筆。近年來,隨著武漢市創建“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口號的提出,黃龍山修復工程被提上日程。根據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整體規劃要求,黃龍山山體修復的總體目標是將其建成4個主題景觀林帶,四季特色鮮明,即“梨園春色”以梨樹、紫荊、杜梨、泡桐等植物來突出;“夏日繽紛”以欒樹、山合歡等植物來體現;到了秋天,“層林盡染”則以烏桕樹來體現;冬季,大片的松樹將營造“勁松蒼翠”的氛圍[1]。對植被景觀來說,生態和美學的效應是能夠顯著體現植被內在價值的指標,植被的社會效應相對于生態和美學因子處于次要地位[2]。
筆者于2014年8~10月對黃龍山本年用于修復的部分植被進行了夏、秋景觀效果的現場調查。現將調查的初步結果公布如下,以給其他山體修復效果評價提供借鑒和參考。
2調查對象與方法
調查對象為武漢黃龍山位于三環線的東湖高新區段,南接三環線,北至黃龍山山頂,東接武黃立交,西鄰黃龍山西路,綠化面積43537m2。 調查采用整體與局部肉眼觀測法,邊觀測邊記錄。主要從苗木的成活率、病蟲害發生情況、地被植物覆蓋率三個方面進行數據統計,苗木成活數量用初期栽植的數量減去本年度死亡的數量得出,病蟲害發生情況根據病蟲斑點及病癥發生面積占樹體總面積的不同比例劃分為三個等級,在30%以下的為輕度,在30%~60%之間的為中度,在60%以上的為重度。
3結果與分析
3.1喬灌木成活及病蟲發生情況
黃龍山喬灌木成活及病蟲發生情況見表1。由表1可以看出,此批用于山體修復的苗木整體成活率較高,達到94.36%。其中杜英、桂花、懸鈴木、欒樹、楓香、青桐、紅葉石楠、繡線菊、六月雪、石楠10個種類表現最佳,成活率均達到100%。大葉女貞、白花泡桐、紫花泡桐、紅葉李、銀杏、三角楓、紫薇、旱柳、山合歡、早櫻、木槿、火棘、紫荊、紅繼木球、石榴、紅葉碧桃、夏鵑、毛鵑18個品種表現也比較好,成活率均在80%以上,部分還達到90%以上。烏桕、山桃和木芙蓉3個種類表現一般,成活率在60%~70%,對用烏桕樹來體現“層林盡染”的秋季美景的設計理念有一定影響。35個品種中,濕地松、山玉蘭、喜樹和苦楝4個種類表現最差,占到樹種種類總數的11.43%。這4個樹種的成活率都在50%以下,尤其是山玉蘭,幾乎全部死亡。
3.2成活率最低的樹種死亡原因分析
濕地松是山間坡地常用的綠化樹種[3],此次種植死亡率較高的原因,初步判定是因本次栽植的濕地松均為山苗,規格偏大,一般山地種植濕地松小苗比較容易成活,胸徑在2~3cm、3~4cm比較合適。本批次濕地松苗部分胸徑在4~5cm、5~6cm,由于規格偏大,根系損傷較多,再加外運的種植土在陡坡處保水性不是很好,最終導致陡坡處栽植的濕地松死亡率較高。
山玉蘭是所有苗木中死亡率最高的,幾乎全部死亡,分析原因為本批次山玉蘭均為山苗,它本多喜生于我國西南部海拔1500~2800m的高海拔濕潤的闊葉林中,移栽到武漢的新山體上,對土壤、氣候等環境不太適應,為本次施工設計的失誤。
喜樹成活率只有49%,據報道喜樹應截干栽植,且栽植時間不宜過早,要到樹液開始流動,苗木開始生長時栽植,這樣栽后上水快,苗木不至于產生生理缺水而干枯死亡[4]。據調查,此批用于山體綠化的喜樹于2013年12月冬季栽植,當時非樹液開始流動期,另外所栽植地段澆水也不是很方便,估計是造成喜樹死亡較多的主要原因。
苦楝的成活率只有26.8%,是所有樹種中死亡率排第二高的。據報道,晚春苦楝新芽萌發時是苦楝苗移栽的最佳季節[4,5],經咨詢得知此批苦楝樹是于2013年12月冬季栽植,非最佳栽植時間栽植移栽苗,估計是導致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3.3苗木病蟲發生情況分析
所有苗木中,大多數都未發生大面積病蟲害。這與苗木為新栽第一年,山體內外生物多樣性還尚未凸顯有一定關系。只有碧桃普遍發生較嚴重的流膠病。桃樹流膠病多年來一直是國內外普遍發生的一種常見病害,發病機理各地說法不一。發病原因可能是生物性因素也可能是非生物性因素,諸如凍害、日灼、水分過多或不足、施肥不當、修剪過度、機械損傷、栽植過深、土壤黏重、病蟲等原因[6],也很可能與立地環境有密切的關系[7],因整個山體的種植土均為外運的,地形為新設計塑造的。另有山桃和紫薇葉部有較多較明顯被昆蟲咬過的痕跡。由于觀測期不在昆蟲大發生期間,未觀察到昆蟲的實體,有待后期進一步觀察確定。
3.4地被植物生長情況分析
為使山體地表盡快實現復綠,防治水土流失和消除土層外露現象,本項目根據不同區域特征采用了草花組合、白三葉、白三葉混交小冠花三種播種的地表復綠方法。經現場初步調查,植被覆蓋率均達到100%,沒有土壤裸露在外的情況發生,且各類草花、三葉草以及天然長出的雜草長勢都很旺盛,部分草花高度達到1.5m左右,說明他們對本地土壤,本年度的氣候、水分、溫濕度非常適應。endprint
4結論與討論
4.1適合山體修復項目樹種
武漢本地近年來使用較多的常見園林綠化樹種也比較適合于山體修復綠化項目,如懸鈴木、桂花、欒樹、石楠、紅葉石楠、青桐、六月雪、繡線菊、楓香、杜英等;山玉蘭不太適合在山體修復項目中使用,成活率太低;苦楝和喜樹在山體修復項目中,如果在冬季移植,成活率不是很高,如果選擇在春季樹液流動期移植,是否成活率會有所提高,有待在今后的山體修復項目中進一步論證。另外白花泡桐和紫花泡桐是所有樹種中生長最快的兩種,栽植第一年景觀效果就非常突出,葉大,干粗,樹高,植于它們周邊1~2m范圍內的喬灌草已明顯表現出生長受限制的趨勢,這也是本項目設計施工中失誤的一處。由于泡桐為大葉速生樹種,樹冠下遮陰、遮擋雨露的效果十分明顯,在其生長的周邊至少3~4m范圍內,不應再設計栽植其他喬木,以免生長不良導致死亡,造成苗木資源的浪費。實在早期確有需要栽植其他喬木的,待泡桐郁閉效果凸顯后,應當考慮移走其他生長較慢的喬木。
4.2待進一步觀察樹種
紅葉碧桃第一年成活率達到85.71%,相對成活率還比較高,但因流膠病普遍發生,且比較嚴重,既影響樹體整體觀賞效果,也給目前暫時成活的枝體的繼續成活造成威脅。需要養護相關負責人抓住合理的防病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方法,及時進行搶救,才有可能使碧桃在后期持續展示應有的景觀效果。
4.3地被植物
由于白三葉草生活力極強,白三葉、白三葉混交小冠花和草花組合三種地被組合播種時,種子密度都很大,再加上武漢地區本年度雨水充沛,導致種子長出后的地表顯得植被非常密集,非常旺盛,雖然達到了山體修復要求的水土保持和無土壤裸露的基本目的,但嚴重影響到上部灌木層植物的生長,如紅繼木球、木槿、繡線菊、杜鵑等,在部分生長旺盛的草花區域已幾乎看不到灌木層,并且在野花枯萎凋落地,整體景觀顯得有些凌亂,其中即使還長有少量尚未凋零的野花,也很難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因此,筆者認為草花組合不應與灌木混植于山體中,另外草花組合的最佳播種密度、最佳組合配方以及能體現最佳景觀效果的播種區域設計,有待在今后的工程實踐和研究中進一步總結經驗,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參考文獻:
[1]況紅玲,肖巨紅,王燕,等.武漢市黃龍山山體復綠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J].綠色科技,2014(9):105.
[2]馬存琛,丁彥芬.新農村村莊植被景觀綜合評價體系及應用[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6):79.
[3]周永擁.濕地松速生、豐產、優質栽培技術探析[J].綠色科技,2014(6):116.
[4]盧倩倩.現代農村科技[J].喜樹播種育苗及造林技術,2014(13):52.
[5]尹如春.苦楝樹移栽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179.
[6]李節法,王世平,張才喜.桃樹流膠病的發生與防止新技術研究進展[J].中國南方果樹,2012(6):36.
[7]趙知維,方永陽,方向亮,等.桃樹流膠病發生與立地環境的關系[J].現代農業科技,2014(4):2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