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紅玉+楊春冰
摘要:指出了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有利于進一步激發農民發展林業生產經營的積極性,促進山區農民增收和林業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對洱源縣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為推動全縣林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支持。
關鍵詞: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對策;洱源縣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4)12-0259-02
1引言
集體林權制度激發了農民耕山致富熱情,極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被譽為“中國農村的第二次革命”。及時跟進主體改革后各項配套改革措施,可為林改成果的鞏固和進一步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因此,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成為了當地政府普遍關心的一個焦點,對于加快林業發展、振興林業經濟、增加廣大林農收入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洱源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情況
洱源縣是一個集山區、少數民族和貧困三位一體的農業縣,林業用地總面積159478 hm2,占國土面積的62.9%,其中集體林地面積為146392hm2,占林業用地面積的91.79%。林改前集體林長期存在產權不明晰、經營主體缺位、經營機制不靈活、利益分配不合理、產權流轉不規范等問題,林農作為集體林業經營主體的地位沒有得到有效落實,導致個別地方集體山林只砍不造、造而不管,森林資源越來越少,圍繞山林引發的糾紛越來越多,已影響到山區的社會安定和林業的快速發展。2008年10月洱源縣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基本完成,全縣9個鎮鄉、83個村民委員會、802個村民小組的林農都領了林權證或股權證,發放林權證9000多本,股權證41000多本。林權證或股權證的發放,真正實現“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 充分調動了全縣廣大林農造林、育林和護林的積極性,促進了林農增收。通過林改,以造林、管林為主的林業傳統管理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推動了林業行業管理體制的改革,促進了林產品加工業和種植業的發展,林改成效顯著。
3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
林權制度主體改革通過上級部門的驗收后,逐步進入相關的配套改革階段。洱源縣林改配套改革圍繞“實現資源增長、農民增收、生態良好、林區和諧” 目標,最終建立規范有序、權責明確、運轉高效、保障有力的現代林業管理體制和經營服務體系。在實施配套改革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制約配套改革的進程。
3.1集體林權流轉規范有序不夠
林權流轉應該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限制或者強制承包人進行林地流轉。但是,部分村組在進行集體統一經營山林的流轉時,流轉方案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內的公示不完善,或沒有經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同意,林農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將林地流轉。部分村組甚至不作森林資源資產評估,將林地低價流轉。
3.2檔案數據管理不規范
洱源縣建立林權登記、林權流轉、林權抵押、行政審批和信息發布等一站式的管理服務中心,相關軟硬件設備也已到位。但在前期的主體改革過程中,由于自身的技術基礎、人員、物資裝備等條件的限制,使得宗地數據格式不統一、以手工及各種非專業軟件形的宗地圖形不規范,給后續使用和長期保存帶來新的問題。
3.3林業專業合作社(團)發展緩慢
林業專業合作社是在集體林地、林木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的基礎上,同類林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林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社(團),能夠有效地解決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政府“統”不了、部門“包”不了、農戶“辦”不了或“辦起來不合算”的難題,有效地解決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連接的交易費用大和風險成本高的問題,對于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林改成果將產生重要作用。然而現實的發展情況卻不理想,到目前為止發展的林業專業合作社只有7個,主要從事的都是核桃的種植、加工、銷售、運輸,注冊資金不足400萬元,帶動的農戶700多戶,經營的面積17000多畝。較小的企業規模,對推進林業產業化、林業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化發展的作用不明顯。
3.4林農林權抵押貸款難開展
洱源縣的林權抵押貸款現在已達1.7億元,但林農的貸款只有不到0.3億元,多數的貸款集中在流轉林地的公司。由于林權抵押貸款是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以后出現的新事物,是一項以林權抵押為擔保方式的信貸創新,銀行部門對于林權的價值認同還有一個過程。同時,林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和政策因素影響大,產出相對時間長,風險大,銀行對林業生產和加工信貸相對謹慎,導致林農的抵押貸款非常困難。
3.5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形勢嚴峻
林改后,林農對林業的發展積極性高漲,在科技人員的引導下大力發展核桃、果梅、華山松等產業種植,林地內活動人員相對頻繁,加大了森林火災隱患。由于林農缺乏專業知識,隨意的引種增加了有害生物的入侵可能性。因此,給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帶來不利影響,一旦發生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將給廣大林農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4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的對策
4.1加強集體林權流轉平臺建設
進一步強化林權流轉市場和服務平臺建設工作,促進林權流轉工作正常開展。積極培育林權流轉市場,制定林權交易規則,提供林業產權交易、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林業科技、法律咨詢等服務,逐漸形成有序的流轉市場體系和管理服務體系,確保林木流轉的公平性和合法性。
4.2建立完備的“林權綜合管理信息平臺”
首先完善林改基礎檔案,組織人力、物力將林改檔案的宗地圖利用“林權地理信息管理系統”軟件作成電子檔案。其次,保證原來的“林權證信息管理系統”的數據完整,各行政區域代碼不可再更改。第三,加大培訓力度,確保操作人員熟練掌握管理系統。原來經過簡單的培訓,對于入庫平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總體來說要實現在網絡上登記、審批、發證,特別是附圖的制作等內容還需要不斷地組織培訓,使操作人員全面地掌握系統的使用。endprint
4.3積極推進林業專業合作社(團)的發展
以服務農民為宗旨、尊重農民意愿為核心,以資源增長和農民增收為目標的原則積極鼓勵建立林業專業合作組織。依照合作社章程為成員提供苗木、木材及其產品、森林食品、藥材等林產品銷售、加工、運輸、貯藏以及有關的林業技術、政策咨詢、信息發布、許可代理等產前、產中、產后服務。通過林業專業合作社的服務,對于引進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推進專業化生產和提高規模化經營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提高林農抵御市場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4.4簡化貸款手續,提高林農林權抵押貸款比例
林權抵押貸款不應只是公司投融資的一種手段,應該為廣大林農發展林業生產提供資金支持。銀行部門要放寬審批門檻,簡化貸款手續,降低融資成本,減輕林農負擔,擴大貸款規模,以加強林業發展的后勁。林權評估機構要做好森林資源的資產評估,以降低銀行部門的放貸風險。
4.5完善森林資源管護機制
洱源縣對林改后如何抓好森林火災和森林病蟲害的防控工作進行了深入的調研,完善了森林防火責任體系。同時,加大了林業檢疫執法力度,嚴防外來林業有害生物入侵,逐步形成政府主導下的以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和禁止亂砍濫伐為主的群防群治體系。另外建立野生動物獵殺補償機制,嚴格保護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
5結語
洱源縣的配套改革在鞏固和發展主體改革的基礎上,圍繞建設現代林業為主題,以資源增長為目的,以生態建設為主線、產業發展為帶動,積極開展了林權流轉、森林火災保險、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推進農民林業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等配套改革。配套改革中遇到一些困難和問題,經過認真分析思考,建立機構、健全制度、完善機制、強化服務等一系列的配套改革,使林改政策在各種配套改革措施的實施過程中真正成為廣大林農的惠民政策,使林農最大程度地得到實惠,使村集體組織不斷壯大,林業生態得到快速、可持續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維鋼,陳開偉.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視角下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J].綠色科技,2014(1):119~121.
[2]王立志,周宇,賴富松.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的措施探討[J].綠色科技,2013(1):234,237.
[3]張學銀,化隆.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化隆縣林業發展對策[J].現代農業,2014(5):73~74.
[4]長春紅.昌寧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成果應用分析[J].綠色科技,2013(4):245~247.
[5]陸海軍.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4(7):211~212.
[6]趙秀榮,陳秀蘭.尤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后林業產業優化升級的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14,20(8):18~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