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愛華
摘要:近年來,支付服務市場發展迅速,進入湖南支付市場的支付機構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如何對支付機構加強管理,規范引導,作者進行了深入調查和思考,提出了相關政策建議。
關鍵詞:支付機構;管理;建議
支付機構是獲得中國人民銀行“支付業務許可證”,在規定的業務范圍內從事支付業務的非金融機構。從2011年5月人民銀行頒發“支付業務許可證”開始至2014年9月末,全國支付機構總數達到269家。2012年開始,進入湖南支付市場開展支付業務服務的支付機構快速增加,進一步增加了支付市場服務主體,豐富了支付服務產品,在改善客戶體驗,提高支付服務效率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與此同時,支付機構利用法律空白和監管規則缺位進行快速的業務擴張,也帶來了管理和規范上的諸多問題。
一、湖南支付機構發展的特點
(一)機構快速增加。自2011年12月31日,中國移動電子商務公司獲得中國人民銀行“支付業務許可證”,湖南第一家法人支付機構正式成立開始,至今年9月底,湖南省共有支付機構28家,其中法人支付機構7家,已備案分支機構21家。分年度看,2011年有1家法人機構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4家法人分支機構在湖南備案開展支付業務;2012年有3家法人機構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4家法人分支機構在湖南備案開展支付業務;2013年有3家法人機構獲得“支付業務許可證”,7家法人分支機構在湖南備案開展支付業務;2014年有6家法人分支機構在湖南備案開展支付業務。
(二)業務類型齊全。目前人民銀行核準的支付機構支付業務類型有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業務。在我省開展支付業務的支付機構除了未獲得“數字電話支付業務許可”以外,其余業務類型都可以開展。其中,獲準提供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的11家,移動電話支付業務的7家,固定電話支付業務的2家。獲得預付卡發行與受理業務的10家,預付卡發行業務的3家,銀行卡收單業務的18家。
(三)經營狀況開始好轉。2012年末,全省單獨核算的7家支付機構資產和負債總額分別為22.6億元和17.5億元,全年營業收入1.27億元,營業成本2.19億元,凈虧損9000萬元。2013年末,資產總額和負債總額分別達到48.9億元和42.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16%和141.5%。全年營業收入3.65億元,營業成本1.88億元,實現凈利潤1.2億元,其中中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貢獻的利潤占到90%,其余幾家公司處于盈虧平衡狀態。2013年全省支付機構經營狀況開始好轉。
(四)內部管理進一步加強。從人員配置看,全省支付機構從業人員從2012年的644名增加到2013年的近千余名。大部分從業人員具備支付管理、信息技術、金融會計等專業背景和相關從業經驗。從公司治理情況看,基本上能夠按照要求建立健全組織結構,逐步建立公司權力制衡機制。從財務管理看,資本充足率在進一步提高,盈利能力增強,貨幣資金充裕。
二、湖南支付機構業務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業務開展欠規范。經過對湖南支付市場的調查和了解,目前湖南支付機構業務開展欠規范主要體現在,一是銀行卡收單業務違規現象比較突出。套用特約商戶類別碼(MCC碼),簡易終端替代傳統POS終端,變造交易,將銀行卡收單業務層層轉包,對商戶和機具管理不當等等。二是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違規現象比較普遍。卡片設計制作不規范,實名登記制度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非現金購卡制度落實不到位以及預付卡銷售、受理、贖回不規范。個別支付機構出于商業利益目的,依法經營合規意識淡薄,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了湖南支付市場秩序。
(二)資金管理存在一定風險隱患。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管理執行不到位,存在客戶備付金與其自有資金仍未完全分戶管理、分賬核算。挪用客戶備付金購買理財產品、股票的行為。將客戶備付金用于商戶結算保證金等非客戶委托的支付用途,資金安全存在一定隱患。
(三)風險管理水平有待提升。風險管理意識不足,存在重業務拓展、輕風險防范的現象,在拓展商戶提供支付服務時,未與商戶或客戶簽署相應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風險管理框架不完善,沒有按照制度要求建立風險合規管理部門。應急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認真分析經營管理及業務開展中可能面臨的各種突發應急情況及重大安全生產隱患,并制定相應應急處置預案。將應急管理等同于系統處置預案,缺乏對應急事件的整體管理。
(四)客戶消費者權益存在薄弱環節。調查發現,部分支付機構沒有按要求在其營業場所張貼公示其支付業務許可
資質證明、支付業務協議、支付業務收費項目及收費標準等,
沒履行客戶告知義務、知情權保障不到位。同時存將自身在業務處理過程中獲取的客戶基本信息和交易信息,在無用戶授權的情況下共享給其它合作機構的情況。
三、對策與建議
(一)強化與提高合規意識。支付機構特別是公司高管,要認真學習《非金融支付機構服務管理辦法》及其實施細則,轉變“無規則、無監管”的思維,不斷強化風險意識重于市場意識、責任意識重于投機意識的發展思路。建議監管部門分支機構通過考試、培訓、研討等多種形式,幫助和督促支付機構提高風險合規意識,并加強對客戶備付金、商戶管理、機具管理、業務合作等重點環節的合規審查和持續監測,督促引導支付機構規范經營。
(二)加強內部管理。支付機構要加強分公司的組織架構和內控機制建設,選派懂業務、懂管理的人員作為負責人。加強對分公司的業務指導和培訓,提高分公司從業人員的業務素質和責任意識。要真正發揮公司董事會、經營管理層、內控部門等組織架構的作用,確保支付機構經營決策的獨立性和合法性。支付機構要認真領會把握監管當局的工作思路,加緊轉變原有重外部營銷、輕內控制度建設的工作作風,加快提升自身風險管理能力,健全各項風險防控機制,確保合規安全開展業務。。
(三)強化客戶及商戶身份識別。支付機構要高度重視消費者權益保護,加強對市場的研究,準確把握市場推廣與客戶權益保障的關系,確保客戶及商戶在接受支付服務前經過了必要的身份識別程序,并提供了充分的身份信息。切不可以任何理由為非法設立、或者從事非法經營活動的單位或個人提供支付服務便利,只有切實履行好客戶及商戶身份識別才能有效防范支付業務風險,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
(四)規范開展支付業務。支付機構要高度重視監管要求,不能夠從事未經核準的支付業務。在核準業務范圍內創新產品和服務時,事先要對新產品或新服務的性質、創新點、風險、市場影響等進行自我評估,不能夠違背監管部門有關制度辦法的精神實質,不能夠損害消費者權益,不能夠以產品和服務創新名義故意規避監管。在開展支付業務時,嚴格遵守《非金融支付機構服務管理辦法》、《銀行卡收單業務管理辦法》、《支付機構預付卡管理辦法》、《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管辦法》等規章制度的要求開展預付卡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等各項業務,高度重視備付金管理的合規性,嚴格做到將客戶備付金和自有資金分戶核算、分戶管理,不交叉混用;開立備付金賬戶,專戶存放備付金;根據客戶的支付指令轉移備付金,不占用或挪用;規范資金管理和財務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并認真落實資金內部控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