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 時秒
摘要:本文運用數據包絡分析(DEA)對2013年中國29家創新類證券公司的經營效率進行測度和比較分析。研究結果表明,相比其他類證券公司,創新類證券公司的經營效率處于較高水平,具有明顯效率優勢;純技術效率對創新類證券公司的經營效率沒有顯著影響,規模效率是決定創新類證券公司經營效率的關鍵因素;大多數創新類證券公司處于規模報酬遞減階段,存在投入冗余問題。深入分析創新類證券公司的經營效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創新類證券公司;DEA;經營效率
一、引言
伴隨經濟的高速發展及資本的不斷積累,加快了資本市場的發展速度,也使得國內證券企業數量不斷增多,資產持有量逐漸增大。以通道型為主的收入類型,如經紀業務等,在證券企業營業額中占據的比例依然較大,證券企業間的同質化競爭愈加激烈。尤其是在效益創收方式上,中國證券公司收入還是主要依賴二級市場,金融創新能力弱?,F階段,證券領域開始通過各種方式對目前的業務構架進行調整,以期解決現在行業所面臨的瓶頸問題,實現發展的持久化、健康化,主要通過對業務進行再創造的方式改變現階段企業的盈利模式。隨著證券行業從同質化向多層次方向發展,創新類證券公司成為證券行業中最有發展潛力、管理最為優質的公司。證監會支持這些公司在風險可測、可控、可承受的前提下,推出新產品、新業務、拓展業務空間、改善盈利模式,取得良好的示范效應。研究創新類證券公司經營效率問題成為證券公司和管理層關注的重要課題。
二、文獻綜述
本文將國外關于銀行經營效率的研究也歸類到證券公司經營效率的文獻梳理中。1986年,Rangang利用DEA研究了美國銀行與證券公司的技術效率。結果表明:該樣本平均技術效率為0.70,說明這些公司可以減少當前30%的投入實現同樣的產出。1992年,Bam,Seiford,Seims通過采用 DEA,從管理質量層面對兩類銀行進行探究,包括破產銀行、存活銀行。探究表明,前者的DEA效率數值為遞減,在破產當日數值最低;而后者較前者稍高。2006年,Wei David Zhang & Xueming Luo基于美國證券企業,調取了從1980年至2000年的相關數據,借助DEA,從經營效率層面展開探究,研究表明,樣本證券企業無法實現高效率運轉,在證券行業,少且強企業的帶頭領導作用并不突出。從效率層面看,某些地方的小規模證券公司和大規模企業相比,差距甚大。2009年,Ray&Das;以印度銀行為探究對象,調取了從1997年至2003年的相關資料,通過DEA方法,從成本及盈利速度等層面展開研究。結果表明:商業銀行在所有權方面的差異性將影響企業的經營效率,表現為國有銀行比私有銀行效率高,而具有一定規模的國有銀行相對于規模較小國有銀行經營效率更高。
國內關于DEA研究證券公司經營效率的文獻較為豐富,但不同學者關注方向有所差異。陳共炎(2005)重點關注證券公司盈利能力,他借助DEA方式,從企業運營效率層面對2002年的107家企業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符合DEA效率前沿標準的證券企業個數達到十家,包括中信證券、中金證券、廣發證券,在樣本證券企業中,低效率企業的前三名包括天同證券、銀河證券、聯合證券。王曉芳和程可勝(2009)主要研究證券公司的經營能力,他們采用DEA及以DEA為理論基礎的Malmquist生產率指數為評價工具,以32家證券企業為評價對象,調取2004年至2006年間的財務資料,從效率層面展開評估。結果表明,因技術效率等核心要素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規模呈遞減式發展。尹傳奇(2011)以企業經營水平為立足點,以DEA為分析工具,將106家企業作為分析對象,以2010年的經營效率為基準展開分析。相關數據顯示,從整體來講,證券行業呈遞減式發展,上市及創新型企業在經營效率方面比未上市及普通企業更高。楊思博(2013)重點研究證券企業的營銷承受水平及盈利能力,采用數據包絡法,以19家上市企業為對象,以2010年的經營效率為基準展開分析,分析表明,很多樣本企業的規模報酬效率不甚理想,呈現遞減趨勢,這說明證券企業的資源未實現最大化利用,服務質量還需進一步加強。
綜上所述,以DEA為探究方式,從經營效率層面對證券企業的研究存有很多缺點:一是選取指標時考慮不夠全面,投入、產出指標僅單方面反映證券公司某種經營能力,未能充分體現證券公司的經營效率;二是選取的投入產出指標未進行相關性分析。在運用DEA進行效率測度時,投入指標與產出指標之間相關性越大,投入、產出指標內部相關性越小,模型效率測度越精確。對此,本文借鑒以往學者對證券公司經營效率指標體系的選擇,從盈利能力、償付能力、成長能力、運營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這五方面考察證券公司的經營效率。在此基礎上,運用SPSS對指標體系進行相關性分析,構建較為全面的投入產出指標,進而客觀、有效評價證券公司的經營效率。
三、證券公司經營效率評價指標選擇
本文采用相關性分析輔以文獻經驗篩選輸入、輸出指標,即以2013年的指標資料為基準點,構建經營效率評估指標機制。因證券企業的經營規模不同,本文將資本投入、勞動投入和員工數量分別相除,從而消除規模要因的影響,選取單位資本投入和單位勞動投入作為證券公司的投入指標。
該指標體系從5個方面選擇輸出變量,分別反映創新類證券公司經營的盈利能力、償付能力、成長能力、運營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產出指標如下:(1)凈利潤率:該指標主要用以衡量證券公司的盈利能力;(2)資產負債率:該指標主要用以衡量證券公司的償付能力;(3)凈利潤增長率:該指標用以衡量證券公司的成長能力;(4)費用率:該指標主要用以衡量證券公司的運營能力;(5)凈資本:該指標主要用以衡量證券公司的風險控制能力。
四、創新類證券公司經營效率實證研究
本文運用DEAP2.1進行模型運算,數據來源于“中國證券業協會網站”(http://www.sac.net.cn),包括29家創新類證券公司投入和產出指標數據。創新類證券公司經營效率評價體系屬于多輸入多輸出類型,本文選擇以輸出為導向的C2GS2模型,松弛變量的計算方法為multi-stage方法。
(一)創新類證券公司經營效率分析
2013年創新類證券公司的技術和純技術效率均值分別是0.907、0.975,規模效率均值是0.930,這表明創新類證券公司經營效率值距效率前沿面較近,各創新類證券公司在效率能力增強方面沒有太大的發展空間。而符合DEA要求的企業在樣本企業中所占的比例僅為37.93%,這可能是由于創新類證券行業規模效率水平偏低,從而影響到整體經營效率水平??傮w來說,證券企業要想成為創新試點型企業,則必須擁有較高的經營能力,雄厚的資金實力,這和得出的結論是相符合的。
(1)技術效率。處在0.9至1的企業數量共有17個,技術效率值達到1的企業包括光大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國泰君安證券、中國國際金融(有)、海通證券、國都證券、長江證券、中銀國際證券、西部證券,意味著這部分企業的經營能力較為優秀,技術水平、管理水準和企業經營規模相協調,投入產出比例適中。在區間0.8-0.9共有9家。這兩個區間共占全部的90%,由此可以看出,我國證券公司整體技術效率偏上等。
(2)純技術效率。它是對企業內部管理狀況及服務水平的反映,效率值高則樣本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高。在區間0.9-1的創新類證券公司共有27家。其中,東方證券、中信證券、上海證券、國聯證券、中投證券、齊魯證券等企業的純技術效率為1,但是技術效率卻不為1,這表明這6家證券公司在不考慮規模因素影響的情況下其生產是有效率的,但是由于經營規模不合理,導致了公司整體生產效率的低下。因此,對于這6家創新類證券公司而言,內部經營改善的重點是提高公司的規模效率而非純技術效率。在區間0.8-0.9的證券公司僅有2家,依次為興業證券、財富里昂,這表明在純技術效率方面,大部分創新類證券公司均已達到較高水平。
(3)規模效率。處于0.9至1的創新型企業數量為22,占到所有企業的76%,而0.8至0.9的企業數量達到5家,依次為東方證券、上海證券、申銀萬國、中投證券、紅塔證券。在區間0.7-0.8和區間0.5-0.6的證券公司分別各有1家,依次為財富里昂、中信證券。數據表明,整體上我國創新類證券公司的效率規模水平較高,不存在規模效率低于0.5的創新類證券公司。
(4)規模報酬。規模報酬呈增加趨勢和變化較小的企業數量分別為2家、11家,而逐步減弱的企業達到16家,這說明在創新型證券企業中,38%的公司已處于最優規模,這些公司可在保持現有規模的同時做出適當調整,以使企業經營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提高盈利能力。此外,超過50%的企業在規模擴大方面過于注重速度而忽略質量,因此合理調整內部結構,優化經營規模對這些證券公司而言至關重要。處于規模報酬遞增的只有山西證券和第一創業證券,它們可利用市場增強自身的經營能力,提高效率。
(二)創新類證券公司松弛度分析
松弛變量包括兩部分:投入指標變量、產出指標變量,前者代表投資過多,后者代表產出量過少。從投入指標層面看,現階段資本和勞動方面投入過多的創新型企業數量均為3家,所占比例均為10.34%;在產出指標方面,凈利潤率、資產負債率、凈利潤增長率、費用率和凈資本對應松弛變量不為0的證券公司個數依次為4、5、3、2和5,所占比例分別為13.79%、17.24%、10.34%、6.9%和17.24%。從整體來講,有投入過多問題的創新型企業占到 20.68%,很多企業都在產出量方面存有問題,特別在償付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方面亟待改進。
五、結語
本文運用DEA對我國29家創新類證券公司2013年經營效率進行實證分析,從整體表現來看,創新型證券企業的經營效率能力已超過標準水平,和其他類型的證券企業相比,有著明顯的效率優勢。純技術效率對創新類證券企業的經營效率并未發揮較大作用,規模效率對創新型證券企業意義重大,特別是對技術效率,它是影響技術效率的核心要素。
本論文以創新型證券企業的經營效率為對象展開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首先通過對創新類證券公司經營效率展開探究,從企業運營現狀等方面發現和其他企業間的差距,在相互學習中不斷進步;其次對創新類證券公司經營效率的研究,可以使證券企業的投入資金進一步下降,達到縮減成本的目的,同時也有利于新業務的開發,也將會使證券企業在制定管理方案過程中更具針對性,增強證券企業的個體效率;最后,根據創新型企業經營效率的解析結論,制定相關方案并提出有益意見,推動證券企業優化資源配置,增強市場競爭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應對外來沖擊的承受能力、穩定我國證券行業的市場份額。
參考文獻:
[1] 魏權齡,《數據包絡分析》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7.
[2] 馮恩新.證券公司規模經濟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5(5).
[3] Sathye,Milind.“Efficiency of banks in a developing economy:The case of India”.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pp.148.
[4] Wei David Zhang,Shuo Zhang,Xueming Luo.“Technological progress,inefficiency,and productivity growth in the US securities industry:1980-2000”.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no.59(2006),pp.589-594.
[5] 尹傳奇.基于DEA的我國證券公司效率評估[D].合肥:中國科技大學,2011:17-49.
[6] 楊思博,張薇.基于DEA的證券證券公司經營績效評價研究[J].理論探索,2013(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