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傘兵
商業銀行是國庫資金上繳清算渠道的一個重要中間環節,被視為國庫資金收繳的“神經末梢”。近年,伴隨我國宏觀經濟環境的良性發展,金融業資產總規模及業務總量不斷攀升,各金融機構競爭隨之加劇,其經營側重點發生一定程度上的轉移,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產生的矛盾也在暴露。本文對金融機構國庫經收處辦理國庫資金經收業務存在的矛盾進行分析,并提出具體建議,旨在保證國庫資金經收渠道安全、暢通,防范國庫資金風險,進一步促進國庫經收業務穩定運行。
一、商業銀行國庫經收業務存在的潛在問題
(一)國庫經收處違反規定經收預算收入
根據《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銀行2001年第一號令)規定,商業銀行國庫經收處所收納的預算收入,必須于當日報解匯劃國庫,如遇特殊原因可延遲一個工作日進行資金報解。另外,國庫經收處需設立“待結算財政款項”一級科目,經收稅款必須通過該科目下的“待報解預算收入”專戶進行清算,不得轉入其他科目。但在實際操作中,較多金融機構為行自身便利,無視規定通過內部帳中間業務等科目下賬戶核算預算收入資金,甚至存在經內部帳非計息科目經收資金后將資金轉入計息對公賬戶。同時,工作日結束前納稅人可隨時繳納稅款,金融機構完全實現當日清算報解經收國庫資金難度較大,金融機構國庫經收處第二個工作日報解資金成為常態,再經金融機構逐級收匯轄區各經收處預算收入資金,導致預算收入資金延期劃繳國庫時有發生。
(二)預算收入征收機構對國庫資金經收的干涉
目前,地方政府財政實行預算計劃制,征收機關也存在收支資金量指標的限制,商業銀行預算收入調節成為征收機關平衡入庫指標的有效手段,根據季度、年度預算指標執行情況,集中收繳或拖延入庫預算資金。在征收機關的催使下,金融機構為征收機關開立收繳過渡賬戶,納稅企業或個人將稅款劃繳此類賬戶即能夠完成納稅,而過渡賬戶下的預算收入資金何時上繳國庫均由開戶征收機關掌握,商業銀行國庫經收處的這部分預算收入資金,無形中被套上了一把“枷鎖”。國庫通過非現場監管的方式對征收機關直接使用過渡賬戶收繳預算收入的行為知情度較低,在商業銀行業務規模擴大的背景下,國庫使用商業銀行經收處現場檢查的方式監管預算收入過渡賬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長期保障預算收入資金全額清算繳存。
(三)存在國庫預算資金系統外在途風險
國庫經收處隔日延遲上劃經收款項,為征收機關設立資金收繳過渡賬戶的行為,形成了商業銀行對預算收入資金的長期在途風險。平均每個金融機構日均待報解預算收入高峰期多則數千萬,巨大資金量的在途風險較高,成為續國庫支出資金風險點的第二大風險點,對商業銀行的內部管理和風險控制,以及國庫經收處從業人員的行業道德準則是極大的考驗。另外,財稅庫銀橫向聯網電子繳稅體系的具體操作流程為商業銀行直接扣除納稅人相應余額,劃轉存放其內部賬戶,再將賬戶資金集中匯繳國庫,電子繳稅涉及電子自動化較高,對各參與主體的系統管理提出了嚴格要求,國庫經收處配套相應的監管以規避風險尚屬于空白階段。
二、國庫經收業務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機構辦理國庫經收業務存有認知誤區
近年,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與各項工作的開展始終是以“創造資本收益的目的”為核心,通過使用資金余額或賺取服務金實現盈利。而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長期涉及到的國庫經收業務所產生的則是零利潤、零收益,卻存在著業務運行成本,這種現狀與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嚴重相悖。另外,商業銀行考核制度的發展已經處于非常成熟的階段,上級行對基層商業銀行的考核結果對職工可產生多方面影響,最直接的反應形式為經濟獎懲。據了解,目前商業銀行尚未將國庫經收業務考評結果納入鼓勵機制,而國庫經收違規行為,尤其是由人民銀行監管部門已明確的違規行為,商業銀行上級行將對相應分支機構及涉及人員實行嚴格的問責、處罰措施,因此國庫經收處的管理人員或業務經辦人員對國庫經收工作普遍存在消極情緒。
(二)利益驅動促使經收處違規操作
部分商業銀行以進一步過大存款余額,便于完成上級下放的績效指標,不惜“鋌而走險”違規發生為財稅征收機構或部門開立預算收入過渡賬戶等行為。近年,國庫部門對國庫經收處的監管力度有所加大,國庫經收處暴露出的違規行為中,較大比例是因商業銀行管理者決策導致,具有業務操作人員及下機分支機構往往也僅是參照執行,甚至部分上級金融機構對所轄分支機構的國庫經收違規行為采取默認態度。
(三)國庫經收處從業人員流動頻繁
目前,商業銀行分支機構覆蓋范圍廣,業務人員總量大,金融機構人員流動性較強,國庫經收處業務經辦人員通常未由專員擔任,而是與金融機構內其他業務人員一并實行崗位輪動,這直接導致了國庫經收工作人員的不穩定。且國庫經收工作的交接內容無法實現上崗考試及上崗培訓等,經辦人業務素質水平參差不齊,金融機構新從業人員多數也是通過參照往任從業人員的方式辦理業務,造成延解、差錯等情況的發生。
三、加強國庫經收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制定國庫經收處業務辦理資費標準
商業銀行為行使代理國庫業務的職責,幾乎全部分支機構均可辦理國庫經收業務,并投入相應的設施成本及勞動力成本,且在使用大小額資金支付系統向人民銀行國庫匯繳資金需繳納手續費。建議將金融機構的國庫經收業務參照商業銀行中間業務盈利方式給予適度補償,可由中央財政牽頭,根據國庫經收處業務規模實施實際補貼,或經人民銀行核準轄區國庫經收處辦理經收業務成本,明確經收業務資費標準,賦予國庫經收處收取業務手續費的權力。
(二)盡快修訂相關法律法規以適應當下國庫經收業務發展
隨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商業銀行的內部控制管理和業務處理方式均發生較大改變,加之國庫方面多次出臺現代化核算系統,各級國庫原有同城票據清算也逐步在被支付系統直接匯劃清算取締,現有國庫經收業務處理方式與以往存在差異,一些法律法規中的條款已無法適應當下國庫經收業務的現狀。應盡快修訂《國家金庫條例》、《商業銀行、信用社代理國庫業務管理辦法》(中國人民銀行銀行2001年第一號令)等頒發過早的法律規定,為各級國庫監督、管理國庫經收處業務提供有力的法規保障和依據。
(三)監管部門加大對國庫經收處違規行為的監督處罰力度
一是完善非現場監管體系。目前,國庫對經收處的非現場監管尚停留在對經收票據、憑證實物及收納資金核對的相對原始的非現場監管發式,部分違規行為無法及時暴露。各級國庫應考慮要求國庫經收處定期或不定期報送賬戶設置情況報表、資金清算報表等資料,建立檔案保存機制,及時將國庫經收處報送資料與國庫經收資金及商業銀行實際業務狀況進行審查、核對。二是加強現場檢查力度。現有法規對國庫經收處的處罰呈現出約束力不足的特點,違規行為處罰金額集中在2000元-5000元不等,各級國庫可通過提高對轄區國庫經收處的檢查頻度,實現對商業銀行規范辦理國庫業務的正面促進效果。
(四)提升商業銀行國庫經收從業人員業務素質
一是加強場外指導。建議由人民銀行國庫部門定期組織國庫經收處業務培訓,及時督促、指導國庫經收處規范、及時、完整地辦理常規資金和特殊資金。二是設置國庫經收從業人員準入機制。考慮通過培訓、考試的方式向商業銀行相關從業人員授予資質,如頒發《國庫經收從業人員上崗資格證》,并實現對其進行政治審核和業務能力審核。三是注重對參與國庫經收人員的培育。鑒于國庫資金的特殊性和風險性,金融機構應盡可能地指派業務能力優異的行員辦理國庫經收業務,除積極對新員工進行業務培訓外,還應督促、鼓勵員工學習、掌握國庫經收業務相關的法律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