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
【關鍵詞】創新思維 小學數學
培養途徑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27-01
“數學教育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科學推理和創新思維方面的功能。”《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開宗明義,再一次闡述了培養創新思維的重要性。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主要途徑,在數學教學中如何通過課堂真正實現學生由接受式學習向創造式學習的轉變,關鍵還在于做好以下四個方面。
一、激發好奇心,培育創新的萌芽
好奇心是保證人們探索世界最強大的動力,是創新的潛在能力,是學生對新異事物進行主動探究的一種心理導向。好奇心的形成,對推動學生主動觀察世界,展開創新思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要著力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他們主動地尋找問題,進而獲取知識。
教學時,教師可以創設一些生活化的情境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學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認識負數》時,筆者將溫度計帶到教室,讓學生讀準氣溫,找到刻度。然后讓學生表示增加和減少幾度,最后再讓學生展示不同城市一年中最低的氣溫(讓學生選取東南西北各一座城市),用生活化的材料讓學生感受到負數存在的必要性。教師也可充分利用故事的魅力,通過經典的數學故事來引起學生對某個數學問題的好奇。同時,教師還可根據學生模仿性強、愛動手的特點,創設一些動腦、動手的機會,如一些公式的推導等,讓學生在操作中產生好奇感,培養創新思維。
二、培養興趣,建立創新的前提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形成創新思維,其前提條件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具體說,教師應著力營造和諧的師生氛圍。教師要貫徹落實新課標的要求,轉變自身角色,放下師道尊嚴,實現由知識傳授者向知識促進者的轉變,實現由班級管理者向課程引導者的轉變,真正變成“平等中的首席”,用和諧的師生關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教師還應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設計不同難易程度的練習,在差異化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在課堂練習中,筆者出示一組題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不同的題目,自主挑戰;同時,要設計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走進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應用數學。比如在學習利率之前,讓學生到銀行中去對比,選擇利率相對較高的存款方式,然后在存款體驗中感受利率;或者讓學生到菜市場,和小販在討價還價之余感受速算等。探索和發現的學習過程,學生最感興趣,創新思維也最容易發展。
三、鼓勵質疑,尋找創新的鑰匙
質疑是思維的開端,更是創造思維的起點。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必須要著力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具體來說,教師首先要恰當把握小學生好奇、好動、好勝的心理特征,鼓勵學生提問。對于發問者,哪怕問的問題非常簡單,或者意義不大,教師也要重視,選擇恰當的方式作答,并抓住時機教育學生如何提問更有意義。比如對于一些已經講過的題目,教師可以請熟悉的學生回答,借機促進相互共進;而對于一些非常簡單的題目,教師則可要求學生先想一想,然后再類比相似的題目,促成學生自我發現。同時,還需要告知學生如何提問更為有效:如教育學生從課題入手提問,或從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質疑,從新知難點處提問等。
四、發展想象,形成創新的源泉
創造離不開想象,創新必須建立在想象的基礎上。只有伴以豐富的想象,學生的創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具體來說,一是在新知形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認識直線,先讓學生認識線段,然后再把線段向相反方向延長,形成動態想象;二是可以在知識應用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如在正方形中畫出表示分數的陰影部分,引導學生畫出6種以上的答案,加深對分數的理解;三是可以在探索解題思路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如對于較難的應用題,我們大多采取畫線段圖的方式,把特定的問題轉化為一個圖形,促成學生運用再造想象解決問題。
“創造活動可以被看成具有雙重作用,它增添和開拓出新領域而使世界更為廣闊,同時又由于人的內在心靈能體驗到這種新領域而豐富發展了人本身。”以此四策,既可以提高學生數學素質,又可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最終實現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