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亨
【關鍵詞】活動經驗 切入點
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11A-
0035-01
數學活動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形式,通過數學活動,讓學生獲得更多實踐體驗感知,對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活動中的經驗積累是課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教學資源,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時獲得的感性知識,在活動中得到應用驗證,感性認知自然升級。因此,在數學活動中積累數學經驗,這是學生學習數學必備的重要素質,也是提升解決數學問題能力的重要保障。
一、從生活經驗入手,實現理論與實踐接軌
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極為密切,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獲得的數學認知,大多是形象、直觀的,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加工處理,這樣才能形成理性認知。首先是搜集生活經驗,將生活與數學內容銜接;其次是鼓勵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用親身體驗與數學形成聯動;最后是引導學生自己積累生活感知內容,梳理感知細節,總結生活經驗,并應用到數學學習中,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融合。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七年級下冊《圖形的全等》時,有一位教師是這樣設計數學活動的。
師:同學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圖形是由相同的小圖形拼接成的,像一些建筑、道路、家庭裝飾、宣傳畫等。你可以選擇你感覺最美的一幅圖,用簡筆畫的形式將它描繪出來,并展示給大家看。(學生積極思考動筆描繪)
師:老師發現大多數同學都完成了,下面我們進行展示,要求對照圖形講解。
生:我選擇的是人行道,這是由無數個小花紋方磚拼接成的,這些小方磚大小花紋都一樣。每天我都走在這上面,感覺很整齊美觀。
生:這是我家的墻紙,上面由無數個相同的小花構成,特別漂亮。
生:大家看看我這件衣服吧。這上面畫的格子大小、顏色都完全一樣,如果單獨看一個格子沒什么特別,看整體就會感覺有一種神秘感,像一個宮殿。
師:同學們的觀察能力都很強,從身邊的圖形中,我們發現了圖形的拼接美,這些圖形都是全等的圖形。既然全等圖形這樣重要又有美感,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個內容,相信大家一定有特別的親切感。
本案例讓學生回顧生活畫面,從生活經驗積累入手,找到全等圖形的實際應用,為后續學習做好堅實的鋪墊。
二、從數學問題入手,生成數學活動經驗
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這就要求教師創造更多的課堂生成的機會,組織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并從數學生成的角度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學習、探索新知的能力。教師要精心設計數學問題,科學安排數學活動,引導學生整合數學生成經驗,為經驗內質轉化從感性認知向理性認知過渡發揮重要作用。
例如,在學習《普查與抽樣調查》時,教師先解釋“普查”概念,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一次以全班學生為考查對象的普查活動。考查的主題是:你對選班長有什么看法?教師將調查表發給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填寫統計,最后匯總。但在小組統計時出現了問題,很多學生并沒有在規定選項位置畫勾,而是添加了一些新內容。教師了解情況后,立即修改方案,統計時添加一個欄目,將學生意見進行歸類。
從這個案例中不難看出,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時,不僅對普查方式有清晰的把握,還能夠利用經驗積累指出普查存在的問題。這是標準的生成數學,有很高的采用價值,能讓數學教學與數學經驗形成優勢互補。
三、從教法學法入手,挖掘活動內質經驗
教法選擇對提升課堂教學含金量有重要影響。在數學活動中,教師要在程序設計、問題設置、組織安排、經驗綜合等方面,有意識地引入高效教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活動時間內,獲取更多數學認知經驗。學生也要運用高效學法,提高經驗積累效率,增加經驗厚度。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下冊《頻數分布表與頻數分布直方圖》時,由于學生對“頻數”“頻數分布”的概念理解存在障礙,表現出來的畏難情緒很明顯。筆者從方法上開始做文章,先不提“頻數”等概念,而是組織學生玩游戲:筆者隨手抓一把粉筆頭,讓學生猜猜老師手里有幾個粉筆頭,學生七嘴八舌地猜“8個”“10個”,原來是“9個”,教師在黑板上寫一個“9”。第二輪,第三輪……一共猜了十輪,教師在黑板上統計,7出現2次,8出現3次,9出現1次,10出現2次,11出現2次。接著告訴學生:“這些次數就是叫‘頻數;將全部頻數都列出來,就是頻數分布,可以用圖表表示。”
這樣,采用游戲的方法將頻數和頻數分布展示出來,學生有了很直觀的感知,學習效果很顯著。這就是從教法入手,挖掘活動內質經驗,將實踐活動與經驗積累有機結合。
總之,教師要找準數學活動經驗積累的切入點,設計科學高效的活動方案,從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從數學問題入手,從教法學法入手,抓住活動經驗積累關鍵技術環節,有針對性地采取應對措施,提升學生活動經驗指數,為拓展數學寬度和深度奠基。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