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梅
河北省昌黎縣大蒲河鎮裴家堡完全小學
如何指導小學生讀懂課文
馬立梅
河北省昌黎縣大蒲河鎮裴家堡完全小學
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是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能力,而能力的獲得離不開閱讀,我們的任務是通過閱讀培養孩子們的讀書能力和習慣。根據孩子們認識事物的逐步漸進的過程以及我們的教學規律我們總結出這樣一種思路,即---讀順、讀熟、讀懂、會讀這樣一個思路。讀順,就是學生自己把課文讀通順,著重培養視讀的廣度和精度。讀熟,就是學生不斷的反復閱讀課文,并且對文章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認識。讀懂,是學生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賞析,進而體會,從更深的層次理解課文的過程。會讀,即能夠用自己學到的讀書方法,讀書技巧運用到實踐中去,能夠更好的掌握閱讀各類書籍的方法和技巧
閱讀;讀順;讀熟;讀懂;會讀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主要是培養孩子愛讀書會讀書的良好習慣。同時讀書離不開老師的講解與分析。但是學生自己的理解閱讀也十分重要,比如如果學生還沒讀通順教師就講解,他們都全然不知道我們在說什么,就不能真正理解我們在講什么,作者想表達什么。那么閱讀能力也就不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所以我認為閱讀可以遵循讓學生們讀順、讀熟、讀懂,然后在老師的講解以及自己的認識上會讀這樣一個過程可以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如何去更好的閱讀,換句話說,就是在學生基本已經讀透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再去講解,不但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也有助于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的養成。
讀,要用眼去看,用腦子去想,用心去記。在開始講閱讀時,對學生要求也不必太過嚴苛,可以要求學生仔細的、輕聲的齊讀課文。要求精準的讀對字句,不斷句,按標點停頓。多讀幾遍后,學生都可以準確無誤的讀通課文,不再有生疏感,同時老師在其中只起引導的作用,不必領讀,這也是讓學生鍛煉自主學習能力的一個過程。
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初次接觸閱讀應當從基礎抓起,進而培養他們的廣度和深度,所謂基礎主要指從精準的讀取字詞開始。如初讀句子時往往會讀成“小-馬-和-小-牛-愛-吃-草”。再讀時就可能讀成“小馬-和-小牛-愛吃草”。雖然基本上算讀通了,但并不流利,通過再讀,才會讀出一個完整的句子來。這充分說明,低年級學生視讀的廣度是逐漸擴大的,它應當是以詞語、句子作為認讀單位的。讀通是基礎,因此我們要牢牢把握住這個要點基礎,才能有后續的提高學生閱讀的廣度和深度。讀的精度是指學生能夠準確理解課文字詞的含義,斷句正確,不丟三落四,不重復、不多讀不少讀,可以準確無誤的將課文完整的讀下來。
因此,“讀順”是養成孩子良好的讀書能力和讀書習慣的根基,我們要牢牢把好這一關,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閱讀基礎
這時候要開始讓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技巧。在朗讀的過程中要注意所表達的語氣,更要讓聽者從你閱讀的語氣中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達到準確通順、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流利的讀好了課文,也可以讓學生進一步與作者進行思想上的對話,從而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與感悟。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更形象更立體的完成閱讀任務,更好的明白閱讀的技巧與思想方法。
在閱讀時,我們要培養學生手口心并用的習慣,讓他們在閱讀的過程中畫出自己不認識、不理解的詞語或者句子,同時對于重點部分要多讀幾遍不斷思考作者的用意,以及思想情感,對于每段中出現的問題要求他們可以獨立思考,然后自己解決。從真正意義上完成從定向思維向發散思維的過渡,從片面思維向全面思維的過渡。
對于閱讀者來說,不但要理解課文主要寫了什么,例如找出中心句或者中心段,還要知道作者想表達的中心思想,閱讀是一個與作者進行靈魂交流的過程,在閱讀的過程中要從作者的角度思考問題,真正意義上理解作者是通過什么樣的途徑或者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的,例如是通過一件小事折射人物特征,還是通過情境或者物品來表達自己的某種情感,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講,這些要求似乎太過嚴苛,所以我們把重點放在理解文章內容上,理解中心思想即可,不做過多要求,讀懂,只要可以清楚明白的知道作者想表達什么意思即可。
通過經常的閱讀可以總結閱讀經驗并且把收獲的知識經驗運用到實踐中的過程。會讀書不僅僅是指我們可以流利、準確無誤的讀完一篇文章,而應是我們可以熟練掌握閱讀的技巧和方法,形成自己的讀書方式,從而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和品行。
當課文中的內容可以通過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達到熟練時,我們可以說我們讀懂了,但是我們僅僅是從表面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只有深入思考,循序漸進,才能從更深的意義上真正理解文章的內容。讀懂是我們讀書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思考也是不容忽視。古人云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看出思考在讀書過程的重要性,我們之所以要思考,不但是對文章進一步的理解與深入,更是對自己閱讀方式與思考方法的體驗,讓我們獲益匪淺。
在學生學習閱讀的過程中一定離不開作為教師的講解與分析。但是學生自己獨立思考理解課文的部分也尤為重要,老師講解的過程其實就是幫助孩子們理解感悟的過程,對于學生來講他們的起步不同,理解程度理解能力不同,造成他們對于文章的感悟會不同,所以作為教師,在孩子們的閱讀道路上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指導學生讀懂課文,順應學生的認識規律,因勢利導,盡可能縮短學生“悟”的過程,而不是消極等待學生慢慢地“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