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莉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論“鐵肩擔道義”與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
李 莉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本文主要論述了新聞記者所面臨的社會責任感,新聞記著站在媒體采訪第一線,公眾對新聞記者社會責任感的種種討論與質疑也不絕于耳。本文主要論述了新聞記者社會責任感面臨的爭議與挑戰,并對爭議與挑戰產生的原因及對這一現象的展望等方面進行了探討。
新聞;記者;社會責任感;鐵肩擔道義
社會責任感是構成新聞傳播活動的基礎,它是新聞工作者基于一定的政治立場、價值觀念和業務水平在道德責任感的驅使下,自覺履行的對事實、受眾和社會應盡的職責、使命和任務。“在很多情況下,報道本身的技巧并不是很重要,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神圣的職業道德感,在采訪和寫作時,才能擺脫狹隘眼界的束縛跳出就事論事的藩籬,站在縱觀社會全局和歷史發展的高度上把握和反映時代精神。”[1]
在今天商業化運作的媒體中,新聞的可讀性大都以刺激性社會新聞主打,這些災難性和兇殺類的題材固然可以吸引眼球,贏得閱讀率和市場占有率。但長此以往,大量的負面新聞充斥版面,帶給社會的負面的影響,會使人們對生活的環境和安全產生很大的懷疑,比如連續發生的校園兇殺案,過多報道,不僅讓學生家長神經緊張。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讓犯罪人員有了借鑒的榜樣新聞報道是一把雙刃劍,怎么用好它是每一位媒體人需要認真思索的問題。
有人說,正面題材不好做,勉強做出來受眾不喜歡。那么如何把正面報道做得有感染力,如何將一些同樣極具社會影響力和震撼力的正面題材做到打動受眾?進而形成全社會一種向上的力量,引導大眾為之振奮。這就要求記者去培育市場,了解受眾的需求。一名優秀記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是由新聞工作的性質和功能決定的,是社會賦予記者的使命。
“2009年12月15日,太原市一名出租車司機因長期疲勞過度導致腦干出血昏迷不醒,家庭貧困,其所在公司職工紛紛捐款,記者第一時間將此消息報道出去,并號召聽眾捐款,記者連續跟蹤報道此事,不僅將其病情及時告知大家,同時將捐助中的感人事跡公之于眾,已經被醫生宣布很難救治的司機最終于2010年3月16日蘇醒,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可見,正面報道更能引起受眾的關注,關鍵是記者的眼光要準,要清楚宣傳什么,弘揚什么。”[2]
新聞記者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是由新聞工作的性質和功能決定的。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輿論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系的工作。”新聞工作是黨的整個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黨和人民的喉舌,它通過上情下達、下情上達,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系,是黨和群眾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新聞工作關乎正確的輿論引導,關乎真實地反映人民的心聲,關乎社會的發展和穩定。
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搶新聞是必要的,但更要做到輿論的準確性。前不久,隨著油價的上漲,各地出租車行業紛紛出臺了增收一元燃油附加費的政策,太原市也有此意向,此消息被一位記者獲知,提前發布了出去,但因政策未經過有關部門審核,還沒有執行。結果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可見新聞的嚴謹性什么時候都不能忘記。
當今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面臨的種種挑戰,需要從完善新聞體制和培養新聞記者與時俱進的思想入手。新聞媒體正在以越來越快的速度發展,記者要始終站在時代的前列,保持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堅定的朝著正確的道路走下去。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釋義:堅實的雙肩負責起世間的正道情義,靈巧的雙手書寫出流傳的詩文篇章。“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由來:李大釗撰寫的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楊繼盛所作,李大釗只是在原對聯上改了一個字。明代文化名人楊繼盛,因抗御強暴、反對權奸嚴嵩,而慘遭嚴嵩殺害,楊繼盛就是在臨刑前寫下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只是“辣”、“妙”一字之差,李大釗的為人謹慎和寫文章的嚴謹的特點,都表現出來了。從這一個字也可以看出李大釗本人的志向和追求。“道義”是指為國為民的理想和志向,“鐵肩擔道義”就是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文章”是指抨擊反動軍閥統治,歌頌革命和共產主義的作品。在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高速發展的今天,“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賦予了廣大新聞記者新的時代意義。
一件事,經記者的筆,作為新聞傳播到社會大眾,會對社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要引導大眾思考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這是記者必須要考慮的。記得有一次晚餐后到街上散步,正好路過一個幼兒園門口,突然看到這樣一件小事:一家長看到孩子臉上有一道血痕,問:“這是怎么弄的?”孩子:“被小朋友XX抓的。”家長立刻聲音提高:“你抓他(她)沒有?”孩子“……?”家長怒:“你為什么不抓他(她)?”孩子哭。家長:“哭,哭,就有本事哭,有本事去抓他(她)!”稍傾,拉孩子去門口小攤買一張畫片,孩子轉哭為笑,要買另一張卡片。家長:“明天你把XX也給我抓破了,再給你買!”孩子茫然:“媽媽,老師說:‘打人不是好孩子!’”看到這一幕,記者心情立刻沉重起來,意識到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著許多嚴重問題,這在今天,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記者立刻撰寫了一現場短新聞《媽媽,打人不是好孩子》,該新聞引起一場“家庭教育問題討論”。[3]
無論古今中外,也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都是永恒的。關注社會不公平現象,把假丑惡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是一種社會責任;關注改革發展中的各種重大問題,積極探尋解決良策,有效推動社會進步,是一種社會責任;盡最大努力把讀者最想知道的事情在最短的時間內奉獻給讀者,也是一種社會責任;“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更是一種社會責任。”[4]
[1]鄭燁,談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J]新聞傳播,2011(02)
[2]戴江虹,社會責任感是新聞記者的立身之本.[J]新聞采編, 2010(03)
[3]楊占蒼,社會責任感和歷史責任感決定記者的新聞敏感.[J]采寫編,2007(06)
[4]李長軍,宋福來,淺議新聞記者的社會責任感.[J]黑河學刊, 2004(3)
李莉(1987-),女,安徽省淮北市人,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助教,學位,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