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永燮
潼南教師進修學校
基于任務的探究式學習在中職學前教育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實踐
梅永燮
潼南教師進修學校
探究式學習是一種典型的任務驅動型的學習方式,它的關鍵在于發現問題,以問題為驅動進行學習,著力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將這種方式運用到中職學前教育專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讓學生能“動手做科學”,注意知識的獲取,采用合作式學習模式更利于教師對學生學習成果進行形成性評價。
探究式學習;任務驅動;形成性評價
探究式學習(Inquiry Learning)[1]是一種積極的學習過程,是讓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自主尋求答案、理解意義、獲得信息的活動及過程。它強調學生要在真實情境中的任務驅動下,在探究完成任務或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在自主或協作的環境中,在討論和會話的氣氛中進行學習活動。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他們的組織者、引路人,整個學習過程都要體現以學定教、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現代教學理念。
探究式學習按具體目標可分為三類,基于任務的探究、基于主題的探究和基于項目的探究。基于任務的探究是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一個有意義的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索,教師可給一定的提示或引導,從而解決問題;基于主題的探究是給出一些有研究意義的主題,由學生自己選擇學習途徑和資源,進行探究學習,完成任務;基于項目的探究主要是以作品的形式呈現,最后通過對作品的評價來反映學生的探究學習效果。
根據中職學前教育專業對信息技術的要求以及學習者的特征,我認為應將信息技術課程知識單元化、模塊化。如:計算機系統的操作與維護、辦公自動化、多媒體信息處理、因特網的應用等。如何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實施基于任務的探究式學習呢?
1.創設情景,確立任務
心理學家在研究創新思維的培養問題時指出:“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不會自然涌現,它取決于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景。”所以,教師必須根據模塊內容確立任務,有意識地為學生精心創設各種情景。例如:在學習演示文稿模塊時,可創設幼兒園教師應用演示文稿向家長展示幼兒在園的各方面情況的情景。
2.學習知識,主體探索
教師講授必要的基礎知識和演示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拋出任務,引導學生進行問題的探究,激發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興趣。如:在演示文稿模塊教學過程中,教會學生演示文稿的相關技能,引導學生針對任務利用網絡等資源進行探究。
3.采集資料,完成作品
學生根據問題、主題或任務,自主探究,完成探究學習任務。在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利用網絡資源與學習伙伴或教師進行交流、討論。教師要做整體調控,組織學生參與,把握學習進度,及時發現問題,予以指導。
4.成果展示、交流評價
經過一系列探究活動以后,將形成不同形式的探究結果,師生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對探究過程與探究結果進行交流評價,在評價過程中,既要評價學生對所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掌握、運用情況,又要評價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及創新能力。
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標,運用適當的科學方法及有效的技術手段,對教與學的過程、結果及其中的資源進行量化評估的過程。基于任務的探究式學習評價要有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兩大類[2]。過程性評價主要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合作情況、學習態度等;結果性評價主要是針對探究任務,評價探究成果的情況。幼兒的探究評價要多使用表現性評價,還可以使用量規的工具。
基于任務探究式學習的優點:一是以任務作為學習的主線,有利于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增強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二是有利于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究的興趣;三是能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有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協作完成任務的能力;四是能培養學生的溝通、客觀地處理問題以及認識世界的能力,讓他們具有責任心;五是讓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思想,有利于師生情感交流。
存在的問題:一是由于學生存在個性差異,部分學生不愿積極主動的參與。二是教師難以把握教學的進度。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有些問題因為難度較大,學生難以得到答案,教師很難掌控時間,可能會導致教學任務無法完成。三是不能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探究性教學把傳統的灌輸式學習改變為讓學生重溫概念的生成過程,這勢必會占用很多學習知識的時間,這就導致課上沒有充足的時間進行練習,信息技術被學生視為豆芽學科,課后學生又不愿去溫習,加之課時安排又較為緊張,因此知識的鞏固成為了一大難題。
因此,要提高探究式學習在中職學前教育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教學效果,還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究,不斷探索合作學習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不斷豐富內涵,使各個環節有機結合,形成一個整體。
[1]張松《現代教育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
[2]謝忠新《學前教育現代教育技術》復旦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