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民 謝清平
摘 要 全科醫生保障政策制度體系的科學構建,需要依據全科醫生的教育與工作實際,采取相應的策略構建全方位的保障政策體系。本文就全科醫生在學習、生活和管理等方面的保障政策體系構建進行初步的探討,為有效地促進全科醫生制度的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 全科醫生 保障政策 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1.079
隨著高等醫學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全科醫生培養已經成為醫學教育未來發展的方向,是醫學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對于全科醫生的保障政策問題,廣大學者見仁見智,提出了諸多有益的意見,對于推進全科醫生制度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也應該看到,在全科醫生保障政策體系等方面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因此,在此意義上,進一步探究全科醫生保障政策的構建策略顯得非常必要。
2012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提出,我國將采取立法、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合理規劃全科醫生的使用和培養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全科醫生制度的建設。根據《指導意見》,我國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推動修訂執業醫師法和相關法規,提高醫生執業資格準入條件,明確全科醫生的執業范圍和權利責任,保障全科醫生合法權益。
目前,我國正在推進全科醫生“5+3”培養模式,醫學生先接受5年的臨床醫學(含中醫學)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這也就意味著,需要構建全方位的保障政策體系,在全科醫生的學習、生活、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相應的政策保障,才能保障全科醫生“5+3”培養模式的順利開展,才能有效促進全科醫生制度的建設。
1 學習保障:全科醫生保障政策的基礎內容
學習保障是全科醫生保障政策的基本內容。在全科醫生“5+3”培養模式中,醫學生在5年本科教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目前我國全科醫生培養質量不高,尚不能滿足社區衛生居民的健康需求。從全科醫生的概念、培養現狀、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方面來看,發現全科醫生培養存在醫學院校教育基礎不牢、培訓效果欠佳、繼續醫學教育重視度不夠等問題。因此,高等院校要嚴格制定高等醫學院校培養方案、重視畢業后與繼續醫學教育、加強外部評估與自我監督、建立全科醫生反饋系統等建議,從而構建全科醫生培養質量保障體系,以期保證全科醫生培養質量。具體來說,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理論知識內容體系的構建。根據全科醫生“5+3”培養模式的基本要求,全科醫生的培養必須要建立相應的內容體系,特別是要建立相應的理論知識內容體系。為了更好的讓醫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到扎實的專業知識,醫學院校要在理論課程上下功夫。一方面,要開設醫學理論課程,包括局部解剖學、組織學與胚胎學、生物化學、病理學、預防醫學、醫學免疫學、診斷學等課程。另一方面,要根據本地區、本單位實際,開設一些特色課程、地方課程或校本課程,以確保醫學生能夠學習到較為廣泛的醫學理論知識。另外,醫學院校要積極實施課程建設改革,對于理論課程的教學內容及時更新,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及時發現,及時解決,確保醫學生能夠學習到最新、最前沿的醫學專業理論知識。
二是人文知識課程體系的構建。人文知識課程是指除了專業知識之外,那些有關基本道德規范、人文素養的學科。開設這些課程的好處在于陶冶醫學生的精神品質、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更好地培養良好的醫德風范。對于醫學院校來說,要構建這一模塊的課程體系,就要廣泛開設一些人文社科的基本課程。如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課程、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大學生安全知識教育、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循證醫學、社會醫學、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理、衛生法學等相關課程,確保醫學生能夠在校期間養成良好的精神品德,為將來更好地從事醫療衛生事業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是實踐課程體系的構建。對于前5年的本科教育階段來說,實踐課程也是必要的。通過實踐課程的培養,可以有效地把醫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獲取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具體實踐。在實踐課程內容設置上,主要包括入學教育與軍事訓練、實驗教學、預防醫學實踐、臨床見習、臨床基本技能強化訓練、畢業實習、課外科研能力訓練、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等。通過這些訓練,有利于磨練全科醫生的堅毅品格和實踐技能,對于進一步促進全科醫生的培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
2 生活保障:全科醫生保障政策的物質支撐
作為自然意義上的人,全科醫生必須具備一定的物質生活保障,才能夠更好地堅持學習,錘煉本領,為將來的醫療衛生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但是從當前的教育實際情況來看,不管是醫學院校,還是醫療衛生機構,都較少從生活這一視角去為全科醫生提供有力的保障。這對于調動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是極為不利的。要改變這一狀況,需要醫學院校和醫療衛生機構依據自身實際情況,為全科醫生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
對于醫學院校來說,醫學生在5年臨床醫學院校教育期間,學校要在政策上盡量為滿足醫學生的正常生活提供幫助和支持。一是建立健全各項獎勵制度;比如醫學院校可以建立健全的獎、助學金制度。還可以根據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建立全科醫生教育獎學金,激勵他們認真學習。另外在獎學金的評選上,盡量傾向于全科醫生。二是提供較多的勤工助學崗位;目前,不少高校都設置了勤工助學等崗位,這對于幫助那些家庭困難的學生發揮了重要的幫助作用。對于全科醫生的生活保障來說,醫學院校不僅要提供較多的崗位,而且還要把政策傾斜于全科醫生,確保全科醫生能夠通過自身的勞動獲取生活保障。三是建立健全其他方面的全科醫生生活保障制度;由于全科醫生培養的特殊性,醫學院校也可以依據全科醫生的實際情況設置其他方面的生活保障制度,比如,可以學習借鑒免費師范生的教育方式,在全科醫生的招生、生活、就業等方面提供一定的幫助,確保減輕全科醫生的生活壓力。
對于醫療衛生機構來說,全科醫生在3年規范化培養期間,他們的身份是醫生,而不是學生,如果醫療衛生機構僅僅把全科醫生當作學生來對待,就會使得全科醫生在生活待遇、地位等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感。實際上,全科醫生已經接受了5年的理論知識教育,走出了校門,已經成為了社會中的自然人。因此,醫療衛生機構要給予全科醫生公平的待遇。一方面,醫療衛生機構要正視全科醫生的作用與價值,不僅有利于醫療衛生機構自身發展,也有利于促進全科醫生制度的建設。另一方面,醫療衛生機構要盡量提高全科醫生的待遇,確保全科醫生在生活保障等方面不出現問題,提高他們的地位,加強對他們的規范教育與管理,確保全科醫生能夠全面掌握臨床操作技能。
3 管理保障:全科醫生保障政策的制度保證
在全科醫生院校教育期間和規范化培養期間,都必須強化全科醫生的管理,才能真正的確保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保證全科醫生成為出色的醫療工作人員。對于醫學院校和醫療衛生機構來說,都要充分意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一方面,醫學院校要在全科醫生院校教育過程中,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保障,包括日常行為規范、違紀處理制度、學習管理制度等。這些管理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全科醫生的管理,并能有效提升全科醫生的綜合素質。
另一方面,醫療衛生機構要在全科醫生規范化培養過程中,要依據醫療衛生機構自身實際,建立健全針對全科醫生的管理保障,主要包括科室管理制度、輪崗培訓制度、服務制度等。要善于發現全科醫生管理保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措施予以解決。
綜上,全科醫生保障政策體系的構建,需要依據全科醫生的培養環節與培養特點進行。醫學院校需要科學構建理論知識內容體系、基礎知識課程體系、實踐課程體系、生活保障體系、管理制度體系。醫療衛生機構也需要重視全科醫生的生活保障,提高他們生活待遇,同時還要為全科醫生建立健全各項管理保障。只有醫學院校和醫療衛生機構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合格的全科醫生,推進全科醫生培養制度的建設。
基金項目:1、江西省社會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課題“蘇區振興發展背景下全科醫生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12GL12);2、江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地方醫學院校全科醫生‘5+3培養模式的研究與應用”(課題編號12YB103)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關于建立全科醫生制度的指導意見[N].人民日報,2011-07-07.
[2] 鮑勇,等.我國高校培養全科醫生的實踐研究[J].中國衛生經濟,2001.3:57-59.
[3] 陳士敏,孫鐵紅.加拿大醫療保障政策體系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2.4:416-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