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菲 史佳音 張玉紅
摘要:刺萼龍葵是外來入侵的危險性物種,對人畜健康、農業生產、生物多樣性都會造成一定的危害,刺萼龍葵在我國迅速蔓延,已引起整個社會的重視。
關鍵詞:刺萼龍葵;屬性;形態;生長環境;識別與防治
中圖分類號: S451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 ? ? ? ? ? DOI編號: ? 10.14025/j.cnki.jlny.2015.01.042
1屬性
刺萼龍葵,又名刺茄、尖嘴茄、黃花刺茄、堪薩斯薊,屬一年生草本植物,茄科,茄屬,是一種入侵性極強的有毒雜草,具有高度的危害性。原產于北美洲,于20世紀80年代初隨飼料傳入我國,1982年在遼寧省朝陽縣首次發現。目前,主要分布在東北三省、內蒙古、北京、新疆、河北。有向南擴散趨勢,可能擴散的區域包括華北、華中、華東和華南。
2植物形態
刺萼龍葵莖直立,多分枝,分枝多在莖中部以上,莖基部稍木質化,株高可達80厘米以上。全株生有密集粗而硬的黃色錐形刺,刺長0.3~1厘米。葉互生,葉片羽狀分裂,裂片很不規則,著生5~8條放射形的星狀毛;葉脈和葉柄上均生有黃色刺。花兩性,排列成疏散形的總狀花序,花序軸從葉腋之外的莖上生出,每個花序產花10~20余朵,花冠黃色,5裂,輻射對稱,下部合生,直徑2~3厘米,雄蕊5,花藥靠合。漿果,球形,綠色,直徑約1厘米左右,外面為多刺的花萼所包裹,刺長0.5~2厘米,果實內含種子多數。種子不規則腎形,厚扁平狀,黑色或紅棕色或深褐色,長2.5 毫米,寬2 毫米,表面凹凸不平并布滿蜂窩狀凹坑,背面弓形,腹面近平截或中拱,下部具凹缺,胚根突出,種臍位于缺刻處,正對胚根尖端。
3生長環境
刺萼龍葵適合生長于各種土壤中,尤其是沙質粘土、砂壤土、淡黑鈣土和草甸土中,常見于荒地、過度放牧草地、沙地、農田、路旁、河岸、建筑垃圾等地塊,具有高度的危害性,以搶占其他植物的陽光、養料、土壤、水分作為自己生存的基礎,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非常強,不但能適應溫暖氣候,在非常潮濕的耕地上也能生長。而且極耐干旱,蔓延速度很快,即使在牲畜欄里、垃圾堆、建筑垃圾、石頭縫中也能生長。
4傳播途徑
刺萼龍葵僅由種子傳播,種子通過風力、水流擴散,也可通過農產品調運、交通運輸工具和動物的毛皮及人的衣服攜帶等途徑傳播。
5危害特性
5.1繁殖力強
正常植株可生20~30枝花序,每個花序能開10~20朵花,植株可產種1~2萬粒,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
5.2排擠危害
對作物造成排擠性危害,這種不受歡迎的雜草幾乎到處都長,適應性非常強。極耐干旱,且蔓延速度很快,所到之處,一般會導致土地荒蕪。
5.3毒性植物
為一種有毒植物,需杜絕蔓延。其毛刺能傷害家畜。該植物的葉、漿果和根中含有茄堿等生物堿,這些生物堿為神經毒素,毒性高,能產生對中樞神經系統尤其對呼吸中樞有顯著麻醉作用的神經毒素,牲畜誤食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不論是綿羊還是山羊,刺萼龍葵對羊毛質量都有嚴重影響。
5.4入侵性強
刺萼龍葵是一種對棉花、番茄、馬鈴薯等作物危害十分嚴重的入侵雜草,一旦入侵到當地農田中,將對當地的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產生不良影響,進而對荒漠草原及脆弱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造成不可估量的潛在影響。刺萼龍葵在任何土壤中都能生長,具有適應性強、種子產量大及蔓延速度快等特性,在新的環境中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和侵略性。
6防治方法
6.1全面普查,及時鏟除
根據刺萼龍葵的生長習性,要以荒地、過度放牧草地、沙地、農田、路旁、河岸、建筑垃圾等地為重點,進一步做好普查及鏟除工作。
6.2選擇有效防治方法
對點片發生的地塊,動員廣大干部群眾,采用人工鏟除的辦法,積極做好防治工作。對發生面積和密度大的地塊,要采用割草機等機械進行防治,以提高防治效率?;虿捎没瘜W防治,在荒地上,刺萼龍葵幼苗期每畝使用480克/升麥草畏除草劑80毫升,生長期每畝使用410克/升草甘膦懸浮劑或200克/升百草枯水劑200毫升,對水30升噴霧。在玉米田中,刺萼龍葵幼苗期每畝使用40克/升煙嘧磺隆懸浮劑100毫升,對水30升噴霧。
6.3抓住最佳時期
鏟除刺萼龍葵的最佳時間是在8月末前,因為刺萼龍葵正處于種群生長期,此期間大部分種子沒有成熟,鏟除后可起到較好防治的效果。
6.4就地銷毀
要將鏟除的刺萼龍葵集中起來,就地燒毀深埋,以絕后患。
鏟除刺萼龍葵時的注意事項:鏟除人員要做好自身防護措施,穿上厚實的長衣長褲,戴好手套,不要用手直接接觸刺萼龍葵植株,如不慎被尖刺扎傷,要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若癥狀加重,要及時就醫。
參考文獻
[1]高芳,徐馳.潛在危險性外來物種——刺萼龍葵[J].生物學通報,2005,(09).
[2]車晉滇,劉全儒,胡彬.外來入侵雜草刺萼龍葵[J].雜草科學,2006,(03).
[3]曲智,莊武,曲波,董淑萍,高明和,蘭希平.關于在朝陽鏟除刺萼龍葵的建議[J].農業環境與發展,2009,(04).
作者簡介:檀菲,本科學歷,洮南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技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