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暉
摘 要:《中學體育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校要結合實際,充分利用自身條件,積極開發課程資源,以豐富教學內容。地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不僅具有健身價值,而是還有很高的藝術、娛樂、教育功能。開發符合本校實際情況和立足本民族的教材,可以使學生了解民族文化的特點和精髓,增強民族自豪感,把民族文化發揚光大。在教學中有機融合、滲透民族傳統體育,促進傳統體育項目的長足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課程資源;開發;民族傳統體育;融合;滲透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55-01
民族傳統體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具體體現。學校是傳播傳統體育文化的陣地,肩負著繼承和傳承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重任。立足學校,立足本土,我們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開發課程資源,以豐富教學內容。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深受學生喜愛,許多項目也易于開展。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有機融合、滲透民族傳統體育,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實際能力。
一、開發和滲透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的必要性
民族傳統體育,是祖先在漫長的歷史中創造和積淀下來的傳統文化,充分體現了我國各民族共有的文化價值觀念和審美理念。將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納入學校體育,這才是促進和豐富民族學校體育改革的獨特優勢,只有通過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民族地區體育課程資源應有的教育優勢,才能體現課程的彈性和民族地區的本色;才能更好地在《體育與健康》課教學中完成教學目的和任務。實踐表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只有依托于學校體育,民族傳統體育才能得到傳承、弘揚和發展。黔西北地區有豐富的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像我們課題研究中的苗族蘆笙舞(“滾山珠”)、烏蒙歡歌、打“雞兒棍”等,通過學校這個教育功能的載體,讓這些傳統運動項目在學校逐步推廣。讓學生掌握一項本民族的體育項目,身懷絕技;通過教學滲透或專項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熱愛本民族傳統文化情感。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很高的健身、藝術價值和教育功能,對培養學生的體育意識,樹立正確的體育觀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選擇適合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項目
學校開展民族傳統體育教育,是國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發展傳統體育的需要。我們在對民族傳統體育內容選擇時,要從學生生理、心理及興趣愛好出發,進行選擇、取舍、優化組合。同時,注意收集、挖掘和整理,以便使內容更具科學性、實效性和可行性。因此,我們要明確體育課程教學的根本任務,切實遵循體育教學的規律,結合學校的場地器材、學生水平等實際情況,科學地處理好教材。對于傳統的教學內容應有的放矢地保留或摒棄。我們把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滲透于體育課堂教學之中,學生既達到了鍛煉身體的目的,又使其在參與運動項目的同時,了解我國各民族的特點和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吸收民族傳統體育的精髓,繼承中華民族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精神,促進學生的德育、智育、心理、生理和社會適應能力全面發展。
三、選擇適合學生發展的組織形式
民間體育活動對學生具有較大的親和力,所以它的組織形式應該表現出一定的自由度,民間體育活動進入課堂的方式也應靈活多樣性,可從以下幾方面去探究。
1、從體育項目的類別、內容來決定組織形式。有的是奔跑類;有的是跳躍類,如跳山羊、跳房子、跳繩;有的需要攀爬,如爬桿、爬繩等;而有的是練習投擲,如打雞兒棍、輕物擲遠。還有一些綜合類的項目,如蘆笙舞、打陀螺等。一般情況下,無論是哪種類型,以分組進行的形式較多。
2、根據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身心特點安排不同的訓練內容。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由于身體素質及心理狀況的不同,他們的興趣與愛好也有所不同,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符合各年齡段學生特點的項目穿插進去。如打雞兒棍就比較適合男生;像蘆笙舞、烏蒙歡歌男女生皆宜,且哪個年齡段的學生都適合。
3、根據氣象情況安排相應的活動內容。像貴州高原多有梅雨天氣,一下雨就幾天,沒有風雨操場的學校只能上室內課,很多時候選擇了上自習、做功課,充其量下下棋。如果我們能引進一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情況就兩樣了。如烏蒙歡歌,可以先在教室內練習演唱,教師示范舞蹈,學生再上臺表演,學生肯定喜聞樂見,個個躍躍欲試。
四、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滲透的思考
1、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學生在體能、運動技能、興趣愛好、個性等方面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進行民族傳統體育教學滲透過程中應根據體育項目的運動特點、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從保證每個學生受益的前提出發,尊重學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
2、選擇內容由易到難、循序漸進。課堂上滲透傳統體育活動,在項目選擇上要考慮到受教育者的地域特色、身心特點,選擇適合他們的運動項目。如在蘆笙舞的訓練中,舞蹈部分一般由女生完成,武術部分由男生來完成;組合成金字塔式的人梯時,越往高處就應該有個頭較小的男女生來完成。
3、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新《課程標準》強調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重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需要對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進行必要的示范和講解,對學生的錯誤動作進行指導糾正,給學生留有更多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如打雞兒棍,教師示范后就讓學生多嘗試練習,基本掌握了技能技巧,再分組評比。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要結合實際,切實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深入挖掘民族傳統體育資源,讓民族傳統體育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遺產,經過課堂實踐和提煉,煥發出時代的光芒,實現現代體育教學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 高曉峰.《淺談中學民族傳統體育教學》.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4)
[2] 蔣雪娟.少數民族傳統體育融入體育教學幾點認識[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