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倍麗
摘 要:長期以來,我們的教師,尤其是本學科的老師總是習慣以圣人、權威形象自居,總習慣以一個尊者、長者、說教者的身份面對我們的學生,放不下師道尊嚴的架勢,舍不得一呼首應的威風。于是在課堂教學中就多了一些赤裸裸的教條:要怎么樣怎么樣,不要怎么樣怎么樣;必須怎么樣,否則會怎么樣 , 教育的痕跡十分明顯。造成教育青少年的困難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實踐在他們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進行,而處于這個年齡期的人,就其本性來說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們的。
關鍵詞:無痕跡教育;教育效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073-01
隨著學校教育環境和社會現象的多元化,現在學生的思想活躍,分析問題能力都比過去有所增強。在這種客觀情況下,他們所表現出的一系列反應有好的一面,也有積極的一面,但他們不可避免的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這些錯誤從原因到結果都很令教師感到意外和辣手。那么我們教師如何去面對和解決呢?無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認識和獨到的解決方法,但我們在解決完這些問題后,是否能再回頭去思考一下,我們的方法和手段給學生帶來了什么樣的作用?學生又是如何思考我們。如何選擇一種最適合、最一針見血的方法和手段是需要我們去好好思考和尋找的。我認為最有成效的教育應是無痕跡的教育。何謂無痕跡教育,就是在不知不覺中使受教育者獲得深刻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是反復“叫育”,而是點到為止,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教育。
一、定義及意義
“無痕”教育,即作為被教育主體的學生,在沒有意識到被教育的狀態下,不知不覺受到教育。這種無聲勝有聲的教育更溫暖孩子的心,讓孩子們更容易接受!
二、掌握批評教育的藝術,淡化教育痕跡
1、暖批評,評而不責
批評是教育的重要形式,無痕跡教育對批評的藝術有較高的要求。有人的批評暖人心,有人的批評傷人心;有人的批評讓你如坐春風,有人的批評卻使你如鯁在喉。如何才能產生最佳批評效應呢?領導心理學指出,批評應當是對錯誤本身客觀的剖析和中肯的評價,而不應是嚴厲的指責和訓斥。指責和訓斥常常傷人自尊,毀人自信,甚至造成批評者和被批評者的感情對立,這種批評最多只能讓人怕你煩你,很難讓人敬你服你。而以剖析和評價為內容的批評則不然,它強調對錯誤行為本身作客觀的剖析和中肯的評價,而不是個人感情的主觀發泄,不是簡單的責任追究,這樣就有利于溝通人的感情,為被批評者接受批評奠定心理基礎,又容易使學生從本質上認識自己的錯誤,進而心悅誠服地改正這些錯誤,實現自我人格的完善。 實踐證明,對缺點、過失、錯誤的剖析和評價越是客觀和中肯,批評就越有力,而客觀、中肯的剖析和評價又常常表現為對缺點、過失、錯誤的某些肯定性認識。老師在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時候,不妨首先肯定他們積極的方面,然后再論及錯誤和缺點本身。這樣,批評就顯得客觀而中肯,就有了力度和深度,學生也就容易接受了。
2、冷處理,論而不逼
一次英語課上,我叫一位名為“芙蓉”的同學發言,突然冒出一個陰陽怪氣的聲音:“芙蓉姐姐”惹來全班哄堂大笑,弄得這位同學甚是尷尬。下課后我找這位同學談話,他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怎么辦?我一不追,二不逼,只是平靜地說:“你不必絞盡腦汁考慮如何過關了,我這里沒有任何懲處,只想和你交換一下我的看法。我以為,第一,每個學生都有自尊心。第二,下回如果要談時事,請用英語。他沒有辯解,也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我也不作追問,事情就到此為止。事后,在一次無意的談話中,他對我說:“老師,你用不一樣的批評方式保護了我的自尊,我也理解了你的用意。”這件事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即批評教育學生,當他們對自己的錯誤沒有認識或不愿承認的時候,不必窮追猛打,非要搞個水落石出不可,不妨采取一點“冷處理”,論而不逼,理到話止。高壓之下的認錯和檢討有多少是心靈的真正感化和頓悟而不是對付高壓的權宜之計呢?論而不逼,理到話止的處理方式,乍看起來是“不了了之”;但是,因為這種教育方式注重心靈的透視和剖析,注重人格的評點和開導,所以,它往往能夠產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現代教育學要求我們教育學生既要有利于促進具體問題的解決,又要有利于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既要著眼于即時效應,又要著眼于長久效應;而有些老師教育學生只重視前者面忽視后者,嚴格地說,這是教育的失敗,是教師的失職。
3、引導而不直接批評
對學生的教育采用啟發的方式比起直接教育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種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師生關系的前提下。在傳統教育中,部分教師對學習成績不好,犯錯誤的學生進行諷刺挖苦,使得那些學生受到排擠,個性、心理受到壓抑,找不到成功的陽光,嚴重影響學生的健康,師生關系白日化。在現代教育中,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教師能夠平等而互尊的對待學生,關心、呵護學生,以“理解人、尊重人、關愛人”的角度出發來教育學生,使學生健康的成長。教育的過程是雙方互動、共同促進和提高的過程。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如果師生關系處于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狀態,那么它所營造的和諧、愉悅的教育氛圍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優化師生關系可以為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綜合素質的提高打下基礎。所以構建新型師生關系是時代發展、教育改革的必然。說到啟發,有人可能會產生這樣一種片面的認識,認為只有教師提問才 是啟發,其實不然。啟發者的形象并不是只靠提問事實現。應該說,諸如生動形象地講故事,用情感打動學生是一種啟發;用實物演示,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體化,這是一種啟發;引導學生自己動手做一做,在做的過程中悟出道理,還是一種啟發;即興小品演示,根據自己的認識程度,通過自己的語言、行動來表達真情實感,這仍是一種啟發;即使是教師的說理,只要說得深動、親切、通俗易懂,而且針對學生的困惑,說到點子上,能把學生的思路打開,同樣還是一種啟發。總之,啟發于否,不在形式,而在實質。
綜上所述,正如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嫫林斯基所言:“只有能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只有當學生有了自我教育要求的時候才能實現”。因此,作為教師,必須強化師德,從觀念上調整心態,轉換角色,杜絕使用愚蠢的教育方式,提倡潤物細無聲的無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