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凌云
摘 要:習慣,是人在長期內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學習習慣是指學生為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而形成的學習上的自動行為與心理傾向。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在學習過程中反復練習形成并發展,成為一種個體需要的自動化學習行為方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形成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自主的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使學生終身受益。
關鍵詞:小學生;習慣;培養;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333-01
小學生好動、好學、好奇心強,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給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前提條件。但由于小學生正處在生理、心理成長的關鍵時期,對好壞的辨別能力不強,抗挫折能力偏弱,老師如果不能在行為上很好地加以引導,在心理上加以撫慰,就有可能使涉世未深的他們形成不良習慣,或產生畏難情緒、逆反心理。怎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是要引導他們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許多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自己整天都在學習,可成績總上不去;老師講過的東西都記住了,可睡了一覺又全部還給了老師?實踐證明,這都是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造成的。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光有不怕吃苦的決心,是遠遠不夠的。要搞好學習,不僅需要苦干的決心,而且要有巧干的“謀略”。所謂的“謀略”,就是科學的學習方法。
教學實踐中,我發現有的學生課前不預習,對上課內容完全陌生,無法帶著疑問去學;有的學生聽課開小差,不做學習筆記;有的課后不及時復習,上完課就萬事大吉;還有的學生扮演錄音筆的角色,把老師講的一字不漏地進行記錄,卻忽略讓思路與老師同步,種種這些,都是沒有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的結果。
因此,我認為,科學的學習方法應是課前預習,帶著疑問去學;做學習筆記,并與老師思路同步;課后及時復習,把不懂或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問題向老師提出,一一攻克,熟記與心。
二、要持之以恒刻苦訓練
在掌握和運用科學的學習方法時,需要一定自制力。特別是糾正一些不良的、已經形成習慣的學習方法時,更需要毅力和恒心。有的學生有掌握科學方法的意愿,但在運用過程中因意志薄弱而半途而廢,結果是有計劃無行動、有目標無結果。有科學文獻指出,連續行動21天,會發現習慣已經基本培養起來了。但長達21天的連續行動,也非易事,因此,需要老師、家長和同學多鼓勵、多督促、多提醒,依靠外力支持來克服意志薄弱的狀態。請人監督或向親友許諾,也會有不錯的效果。
在良好習慣的養成過程中,老師還應該注意對學生習慣養成的情況予以細致、深入地了解,注重過程中性評價,適當、及時地給予表揚和獎勵,讓學生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不斷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這樣可以可以使外在驅動力轉化為內在驅動力,在良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實現教育的和諧、師生關系的和諧。
三、是激發學生興趣端正學習態度
興趣是動力源泉,要獲得持久不衰的學習數學的動力,就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擁有探索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是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在教學中,老師應該利用小故事,謎語,笑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求知欲,甚至可以讓學生自己參與其中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索思維。如,一年級數學認識立體圖形的教學時,老師先讓學生自己說說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體的特點后,老師加以糾正和總結。老師雖傳授了其各自特點,但對于一年級學生而言恐怕也就是一個耳朵進另一個耳朵出了,為了加深印象,掌握所學知識,我就將許多大小不同的各種立體圖形裝進盒子里,然后叫學生來摸出老師所要的物體。這樣學生就踴躍參加,有的學生小手舉得高高的,還有的學生叫起來“我,我”。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積極性調動了,用時也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當然,激發學生興趣,是與端正學習態度相輔相成的,沒有端正學習態度,就不可能有濃厚的學習興趣,而端正的學習態度就要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為誰學習。不學習就不能成為國家有用之才,就不可能在如火如荼的社會發展中一顯身手。學習,是為了自己,為了建設祖國,建設家園,過上幸福生活。
四、要培養學生認真做作業的習慣
首先要培養他們正確的書寫格式。如數學作業時做好一題空一格,再做第二題。做完一頁再做另一頁,第二次作業應在老師批改日期下面接著做。書寫要工整,數字文字書寫規范,列豎式計算時橫線要用直尺畫等。第二要培養學生認真讀題、審題的習慣。據有關資料統計:89·6%的同學認為作業錯誤的主要原因是粗心大意,有28·05%的學生在做作業時根本沒有看清題目要求就開始解答了。還有3·2%的同學常常不完成作業。這些不良習慣導致學習成績難以提高,也制約學生思維的發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要求學生多讀題,理解題中關鍵字、詞的意思。尤其是解決問題,要理解題目所給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確定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路清晰了這樣就不會錯了。第三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驗算習慣。要求學生每做好一道題都要檢驗是否正確。可以口算來驗算,也可以估算來驗算,還可以用計算器來驗算等。
五、要培養學生勤學好問的習慣
勤學好問學習習慣的養成是學生深刻理解很掌握基礎的需要,同時也是培養和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現在有許多學生擠時間玩,等到第二天上學了才發現作業沒有完成,于是來到學校第一件事就是抄作業;還有一小部分學生做不來也不肯動腦子想,也不問老師,干脆就亂寫。這樣的壞習慣充分說明了學生們的惰性,如果不及時解決就會像瘟疫一樣蔓延,后果不堪設想。老師要指導學生多問為什么,有不理解的要問老師或同學,不要不懂裝懂。還可以用激勵的語言“你這問題問得好,大家給點掌聲”、“你的發言邏輯性很強,值得大家學習”、“你的見解很獨特,誰也能這樣”“你的問題與從不同,很有深度”等。這樣上課學生就會跟著老師的問題去思考,長此下去勤學好問的習慣就會自然養了。
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日之功,要堅持時日。所以每個教育工作者都必須要常抓不懈。